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记住洪晃是因为《无穷动》,一部语不惊人不休的女性电影。后来才知道洪晃大姐在真实世界更敢说话。前几天想翻翻有什么纪录片值得一看,竟然看见洪晃的脸,多年以前她给腾讯做过一文化谈话节目。

舞台很粗糙,观众也挺少,谈话节目火的要素几乎没有。但话题特别有意思。

今天中国人全世界到处买奢侈品,Gucci,Prada,LV,视为品味和消费力的勋章。


可中国人是有悠长的奢侈品传统的,金银首饰,陶瓷,玉器,以及各式讲究的生活物件。但一到现代,人们都忘了他们拥有的,整个中国式审美蒸发了一大半,剩下的一小半留在博物馆和半真半假的影视剧里边。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 《挥扇仕女图》,周昉,唐

奢侈不只用价值衡量,我更想从审美上谈。中国式奢侈品,曾经在全世界风靡一时,我去欧洲看老艺术家、老作家们的故居,家里塞了各式古董,陶瓷,漆画,木雕……雨果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迷。

回到洪晃的节目。洪晃请的孟晖来聊中国式审美,孟晖出过几本书,都是深入浅出的中国美学解读。她天生就是做中式美学研究的,她自己说,明明电影里边男女都火燎火热进入情色戏份了,她还盯着两人后边的墙纸,你看那壁画,是19世纪的吗?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晃眼:中国式生活》 第一集讲的就是与春天有关的事。我们现代人纪念春天,大概买些花,吃青团,顶多去踏个青,几乎就是全部。古人怎么赏春?

古人会“餐芳”,也就是吃花。他们擅长从自然变化的秩序里找到生活的美感。到了春天,邀亲友来赏花,从自家的藤萝架摘下一些花来作点心,吃花是春天的第二重感受。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 《簪花仕女图》,周昉,唐

南宋高宗吴王后春天喜爱吃炸牡丹花,又或焯一下用来拌凉菜。冬天则用梅花。到了明清,百姓更爱炸玉兰花。还有炸荷花,嫩菊苗,藿香叶。也有把花撒在粥里做成梅花粥,用荼靡花吊在瓶口上来熏酒。

对比起来现代人的春天真的无聊透顶啊,连动森也可以网樱花呢。吃花这仪式,如今似乎只剩下云南人有了。

问做设计的朋友,有没有哪些做新中式陶艺出名的设计师,似乎也挖不出来。朋友的毕业设计作品是有新中式意味的陶瓷,太可惜现在没做了。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 朋友的陶艺作品

我倒是在喜欢的小店淘过些景德镇独立设计师做的陶瓷,但更像小打小闹,不怎么出圈。我们甚至对日本陶艺师的名字更熟悉。

一个比较出圈的艺术家叫谢东,她的风格不算我所指的“新中式”风格,更现代一些,但也有我喜爱的纯粹的质朴的元素。

这是谢东设计的“褶皱”系列骨瓷。造型随意得就像随手捏造的纸袋,不管往哪儿搁都没有违和感,自在得很。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再给推荐一下一些适合陪你度过春日的物品吧。确实,你要计较起来,中式不中式倒不重要,最好的艺术其实无分中西。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 赵无极的抽象山水

说在前头,今日也没有收推广费系列。

很喜欢设计师品牌Böjte-Bottari和Paolo C.合作设计的这款Rifless花瓶。中文意思是沉思,看花儿斜靠在花瓶翼上,倒确实有种哲思的意味。

据说设计灵感是来源于自然中丰富的光影。把光影的投射化为实体托住花,不失为一种妙想。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最适合靠在沙发上,看着花儿犯懒。

操刀设计的Böjte-Bottari是对设计师夫妇。一个金匠家庭出身,一个天生色感,喜欢挑战物理极限,做出来的作品有一丝不苟的美感。

Paolo C.自家的其他产品也颇耐看。这一款乍一看是内置的试管,仔细看是倒置的玻璃罩子,一瓶身两空间,特适合琢磨。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喜欢更活泼的风格,不妨留意Hattern这首尔设计品牌,他们家的设计是童趣的工业风,色彩缤纷,充满了奇思妙想。看了心情会变好,摆放起来也大方。

这款叫Mellow的花瓶,是源于他们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而叫Merge的花瓶,是他们家和Creme以及Monopoly M.两个品牌协作设计的。

灵感来源于Venn diagram(文氏图),可简单理解为常见的三原色交集图示。只不过在这里,圆的交集从二维转为三维,反而给了花儿从中插足的机会。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有时忙起来或者犯懒了,不是忘了换花就是忘了买花,看着空荡荡的花瓶满心歉疚,一出门又抛到脑后。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或许可以用Lagomlab家的纸艺花花香卡,做个小小的弥补。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用法很简单,将喜欢的花香卡剪成合适的长度,放在花瓶里,再喷上喜欢的香氛,就可以假装把花请到家里了。

做这活计总有种一夜回到幼儿园之感,倒挺让人开心的。春天不就是因为从头开始,才更让人感受到希望么。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那么,撒上什么香会比较春天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AERIN家的香氛。

看主理人Aerin Lauder的社交账号,发现这姐姐几乎每天都活在花里。餐桌上有花,工作台有花,出门玩也老想着拍花。

所以她家的香氛,包装就基本以花为主。气味也离不开花,灵感获取范围遍及世界。

比如Giverny waterlily是法国吉维尼莫奈花园里的睡莲,Mediterranean Honeysuckle是地中海的水蔓花墙,EveningRose是第五大道上的玫瑰……

在这样出不了门的日子里,也就只能借花香来慰藉欲浪未浪的心。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若是偏爱香薰的氛围,我会推荐Carriere Freres家的蜡烛。说起来不算小众了,但不知道买什么的时候,它的存在还挺让人安心。

你也许不知道的是,主理人修习的是植物学,用蜡烛还原出大马士革玫瑰、薰衣草、棉花、迷迭香、番茄和甜瓜的香气,是可以扫除丧气的清新。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除了蜡烛,最近对线香也颇感兴趣,觉得是个大可探索的领域。

牌子的话,日本的松荣堂、Kuumba、伽罗大观,洛杉矶的MAAPS,美国的L’OBJET,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让人喜欢的是东京鸠居堂KYUKYODO的“てふてふ”。意思是蝴蝶扑闪翅膀的声音,太符合春天。

香味以白玫瑰为主调,以檀香中和甜味,散烟微弱,室内使用也不会觉得异样,想来是破除新手对线香误解的入门级产品。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如果你还不能像古代人和云南那样大口吃花,在花上吃东西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这个日本人很爱的菊花造型的盘子,是日本品牌1616 / arita japan和柳原照宏(Teruhiro Yanagihara)的合作款。喜欢的话,搜TY Palace可以找到。不过磨砂质地容易染色,记得不要放咖喱之类难洗的料理。

为什么要买好看的盘子呢?因为做菜都更有动力些啊。有时候下厨,真不是为了吃。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再给花盘子来一个可爱的搭配,来自以色列品牌OTOTO的树叶漏勺。可以用来捞意面,过分搭配可爱了。

他们家可爱厨具还有很多,小恐龙汤勺、小女巫固定夹、熊皮餐垫……都是硅胶制品。家里有小朋友的话备上一套,说不定对食欲大有裨益。

很久以前,中国式审美是个褒义词


今日份随便看看就到这。希望在春天,大家都有一个疗愈的开始。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F小姐MissF”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我是F小姐,专栏作家

在这儿,跟你分享好物、艺术和生活之美

业余观察繁华世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