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贈鄰女

魚玄機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唐代女詩人魚玄機

魚玄機(844-868)唐代女詩人,字幼微,又字蕙蘭,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原為補闕李億之妾,後不為李億之妻所容,遂在長安咸宜觀出家為女道士,但仍然繾綣舊情,多有怨慨之作。曾與詩人李郢、溫庭筠等有過詩歌唱和。鹹通九年(868),因笞殺侍婢綠翹獲罪,被京兆尹溫璋處死。魚玄機才思敏慧,工於詩歌,著有《魚玄機集》所作詩情清淺婉麗,與薛濤、李冶並列唐代三大女詩人,今人陳文華將三位女詩人的詩歌合為一集,並作有校注,名曰《唐女詩人集三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說魚玄機其人其詩時雲:“性聰慧,好讀書尤工韻調,情致繁縟。明人徐獻忠《唐詩品》評論魚玄機的詩歌時雲:“玄機形氣幽柔,心悰流散,其於子安,情寄已甚。”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魚玄機乃長安人

而《感懷》期友》及《迎李近仁員外》諸作,“持思翩翩,尚有餘恨,雖桑間濮上何復自殊?其詩婉蒨悲悽,有風人之調。女郎間求之,則蘭英綺密,左芬充腴,生與同時,亦非廊廡間客也。”明人朱警《魚玄機詩集題跋》亦謂:“玄機善吟詠,美風調,雖未免涉於多情,而幽柔融雅,有足悲焉。婦人之集其僅存者,豈多見邪?”晚唐著名女詩人魚玄機雖才思敏捷、花容月貌,卻因出身低微而一生命運多舛,最終死於牢獄之災。早年以外妻的身份嫁與李億,卻因正妻的妒忌而見棄,生活無依,淪為道士。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生活無所依的魚玄機最終淪為女道士

由於玄機早就熟讀了道家經典《道德經》和《南華經》,出家伊始便被任命為咸宜觀觀主。唐代道士的社交生活較為自由,魚玄機憑藉自己的風流與文采吸引了大量的才子士人,加上她生性愛好自由,擯斥封建禮教的束縛,咸宜觀內常髕賓客雲集,飲酒賦詩熱鬧非凡。但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猜忌與反感,這可能也是給她帶來牢獄之災的起因之一。鹹通九年,魚玄機的侍女綠翹突然失蹤,隨後她的屍首被從道觀的院中挖出,玄機也隨即被逮捕歸案,並在短短的數月之內被問斬,死時年僅二十五歲。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被拋棄後魚玄機在道觀生活

本文不論及魚玄機是否清白,只是來評析她在牢中臨刑前創作的詩歌《贈鄰女》。詩題一作《寄李億員外》,由此亦可看出本詩是她對自己一生愛恨情仇的總結。詩歌以時間順序安排全詩,在開頭先描繪出了自己羞於見人的形象:“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因羞於在白天見人,便用羅袖遮住了自己的面容,而明媚的春日更讓人感受到悲傷,都懶得起床來梳妝打扮了。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樣一個妙齡女子恥於見人呢?下兩句則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也是詩人在歷經滄桑後心底最深處的感觸。“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對鏡梳妝打扮的女子

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尋找無價的寶貝並不難,難得的是能夠遇到有真情實意的郎君。這兩句詩中飽含了對李億的怨恨,坦率地表達了對背叛愛情的男子無情的譴責,被廣泛傳誦,曾為明人小說《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所引用。頸聯“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緊承上聯,以具有代表性的兩個細節表現出自己被棄後悲痛欲絕的心情。在枕上暗自垂淚,在花柳間偷偷地斷腸,這也是多數被拋棄的婦女所唯一能做的。在無數次的痛哭之後,詩人終於醒悟,發出了結句中足以震撼整個封建禮教的吶喊:“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柳樹花開

自己也可以去愛慕那才貌雙全的宋玉,何必非得去怨恨那薄情寡義的王昌呢?詩句暗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臣裡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之典故,借宋玉”喻廣大優秀的男子,以“王昌”指代遺棄妻子的薄情男子,表明了她男女平等、婚戀自由的主張既然男子可以喜新厭舊,那麼女性自然也可以去自由地選擇自己愛戀的對象,不必苦苦哀求、等待變心之人回心轉意。

她離經叛俗的做法,不被容於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最終香消玉殞

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女子

在當時,這是何等的大膽與激烈!而這大膽而爽快的主張卻引來了一代代“道德家”的批判,給魚玄機扣上了種種罪名,如清人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諷刺“魚老師可謂教猱升木,誘人犯法矣。罪過!罪過!”但也可從這些批判的反面看到本詩的社會價值與進步意義。作為一名生活在男尊女卑社會中極富個性的女性,魚玄機的詩歌中涉及女性權益的作品很多,本篇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作,以自身的經歷來抨擊自私的男性,提倡女性的平等權益,可謂是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她的很多詩歌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不亞於唐朝的男性詩人,堪稱為“才媛中之詩聖也”(鍾惺《名媛詩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