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赠邻女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

鱼玄机(844-868)唐代女诗人,字幼微,又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为补阙李亿之妾,后不为李亿之妻所容,遂在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但仍然缱绻旧情,多有怨慨之作。曾与诗人李郢、温庭筠等有过诗歌唱和。咸通九年(868),因笞杀侍婢绿翘获罪,被京兆尹温璋处死。鱼玄机才思敏慧,工于诗歌,著有《鱼玄机集》所作诗情清浅婉丽,与薛涛、李冶并列唐代三大女诗人,今人陈文华将三位女诗人的诗歌合为一集,并作有校注,名曰《唐女诗人集三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鱼玄机其人其诗时云:“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明人徐献忠《唐诗品》评论鱼玄机的诗歌时云:“玄机形气幽柔,心悰流散,其于子安,情寄已甚。”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鱼玄机乃长安人

而《感怀》期友》及《迎李近仁员外》诸作,“持思翩翩,尚有余恨,虽桑间濮上何复自殊?其诗婉蒨悲凄,有风人之调。女郎间求之,则兰英绮密,左芬充腴,生与同时,亦非廊庑间客也。”明人朱警《鱼玄机诗集题跋》亦谓:“玄机善吟咏,美风调,虽未免涉于多情,而幽柔融雅,有足悲焉。妇人之集其仅存者,岂多见邪?”晚唐著名女诗人鱼玄机虽才思敏捷、花容月貌,却因出身低微而一生命运多舛,最终死于牢狱之灾。早年以外妻的身份嫁与李亿,却因正妻的妒忌而见弃,生活无依,沦为道士。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生活无所依的鱼玄机最终沦为女道士

由于玄机早就熟读了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南华经》,出家伊始便被任命为咸宜观观主。唐代道士的社交生活较为自由,鱼玄机凭借自己的风流与文采吸引了大量的才子士人,加上她生性爱好自由,摈斥封建礼教的束缚,咸宜观内常髌宾客云集,饮酒赋诗热闹非凡。但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猜忌与反感,这可能也是给她带来牢狱之灾的起因之一。咸通九年,鱼玄机的侍女绿翘突然失踪,随后她的尸首被从道观的院中挖出,玄机也随即被逮捕归案,并在短短的数月之内被问斩,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被抛弃后鱼玄机在道观生活

本文不论及鱼玄机是否清白,只是来评析她在牢中临刑前创作的诗歌《赠邻女》。诗题一作《寄李亿员外》,由此亦可看出本诗是她对自己一生爱恨情仇的总结。诗歌以时间顺序安排全诗,在开头先描绘出了自己羞于见人的形象:“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因羞于在白天见人,便用罗袖遮住了自己的面容,而明媚的春日更让人感受到悲伤,都懒得起床来梳妆打扮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个妙龄女子耻于见人呢?下两句则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诗人在历经沧桑后心底最深处的感触。“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对镜梳妆打扮的女子

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寻找无价的宝贝并不难,难得的是能够遇到有真情实意的郎君。这两句诗中饱含了对李亿的怨恨,坦率地表达了对背叛爱情的男子无情的谴责,被广泛传诵,曾为明人小说《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所引用。颈联“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紧承上联,以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细节表现出自己被弃后悲痛欲绝的心情。在枕上暗自垂泪,在花柳间偷偷地断肠,这也是多数被抛弃的妇女所唯一能做的。在无数次的痛哭之后,诗人终于醒悟,发出了结句中足以震撼整个封建礼教的呐喊:“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柳树花开

自己也可以去爱慕那才貌双全的宋玉,何必非得去怨恨那薄情寡义的王昌呢?诗句暗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之典故,借宋玉”喻广大优秀的男子,以“王昌”指代遗弃妻子的薄情男子,表明了她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主张既然男子可以喜新厌旧,那么女性自然也可以去自由地选择自己爱恋的对象,不必苦苦哀求、等待变心之人回心转意。

她离经叛俗的做法,不被容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最终香消玉殒

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女子

在当时,这是何等的大胆与激烈!而这大胆而爽快的主张却引来了一代代“道德家”的批判,给鱼玄机扣上了种种罪名,如清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讽刺“鱼老师可谓教猱升木,诱人犯法矣。罪过!罪过!”但也可从这些批判的反面看到本诗的社会价值与进步意义。作为一名生活在男尊女卑社会中极富个性的女性,鱼玄机的诗歌中涉及女性权益的作品很多,本篇即为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作,以自身的经历来抨击自私的男性,提倡女性的平等权益,可谓是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她的很多诗歌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亚于唐朝的男性诗人,堪称为“才媛中之诗圣也”(钟惺《名媛诗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