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蔬菜菌核病,“中蔬小黃”顯奇效

萵筍菌核病是萵筍生產中的常見病害之一,分佈廣泛,在露地和保護地栽培中均有發生,尤其以冬春季節發病較重。近日多地群友反應,萵筍菌核病發生嚴重,且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讓他們十分苦惱。怎樣有效防止菌核病的發生,讓我給您提建議!

1、發病症狀

萵筍菌核病多從萵筍近地面莖基部發病,初期形成褐色水漬狀病斑,然後迅速向莖上部和根部擴展。在潮溼條件下,病部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隨後菌絲體交織初期呈白色後變為黑色鼠糞狀的菌核。病葉呈溼腐狀腐爛,後期葉色變淡、萎垂,最後整株腐爛、死亡。


防治蔬菜菌核病,“中蔬小黃”顯奇效

病葉溼腐狀腐爛

2病原菌特徵

萵筍菌核病由核盤菌(Sclerotinia sp.)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部白色絮狀黴層即病原菌的菌絲體。在病部表面及被害部的空腔裡菌絲相互集結形成菌核。菌核初白色,成熟後表面黑色內部白色,近扁球形至不規則形,大小差異大。


防治蔬菜菌核病,“中蔬小黃”顯奇效

白色菌絲體及鼠糞狀菌核

3握病害發病規律,方能百戰百勝

(1) 病原菌來源廣泛,傳播方式多樣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堆肥和病殘體內越冬,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1-3年。萵筍菌核病主要靠接觸擴散蔓延,植株的健康部位接觸病部菌絲時即可染病,通過農事操作等也能傳播。

(2) 環境適宜病害發生

病原菌菌絲對溫度要求不嚴,0~34℃都能生長,以21℃最適。當田間溫度達18~20℃,空氣相對溼度高於85%時發病重,低於65%則病害輕或不發病。故冬春低溫季節,遇長期陰雨天氣,發病嚴重。

(3) 栽培方式不當

植株密度過大、通風透光差、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及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病常重。保護地栽培中高溼環境,亦能誘致病害增重。

4、要想防的好,策略要合理

(1)種子消毒

播種前用10%鹽水選種,除去上浮病殘屑和菌核,下沉的種子用清水反覆沖洗乾淨後再播種。

(2)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種植過密,植株易徒長品質差,溼度大利於病菌發病,種植過稀,易滋生雜草;適時中耕鬆土,增加土層通透性,使根系生長髮達,提高植株抗逆抗病能力。

(3)合理用藥

在病害發生初期及時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可選用的有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重點噴灑莖基部和基部葉片,隔7天噴1次,連噴3-4次。

(4)高溼病害“他”能行!

傳統的噴霧防治方法容易增加環境溼度,降低藥劑作用效果,而精量電動彌粉機“中蔬小黃”配合中蔬微粉101防治萵筍菌核病,使用時不需對水,不會增加環境溼度,對大棚蔬菜萵筍菌核病的發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