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電影《包法利夫人》(2014)版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同名長篇小說,小說裡那位因為愛慕虛榮,害丈夫破產,背叛丈夫,被情人拋棄,最終走向死亡的包法利夫人愛瑪可謂是100多年以來,愛慕虛榮女人的典型代表。

《成長教育》則是根據作家兼記者林恩·巴伯(Lynn Barber)所創作的同名回憶錄改編而成,可以說是林恩·巴伯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女主人公珍妮因為愛慕虛榮愛上一個中年大叔,放棄了學業,最終發現對方居然是有婦之夫,遭遇背叛後,憤而離去,轉身考入牛津大學。

同樣是對愛慕虛榮主題的批判,女主人公都最終遭遇欺騙,面對背叛,一位選擇死亡,逃避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一位選擇了憤而離去,重新開始奮鬥自己的新生。類似的境遇,不同的結局,結合起來看更能為我們女性在成長道路上提供一些思索,女性到底該如何去把控自己的命運?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01 當枯燥乏味遇上絢麗的夢幻,錯把短暫泡影當成一生幸福,屈服於慾望的誘惑,悲劇從開始就已註定

愛瑪與珍妮都生活在自認為枯燥乏味的世界,這種生活甚至讓她們感到無法呼吸的窒息感,拼命想逃脫。

  • 愛瑪:我厭倦這平淡無趣的生活,我只想做上流社會的貴婦

還是少女的愛瑪總是對婚後的生活充滿了幻想:和未來的丈夫生活在大城市,擁有奢華的衣裙、生活用品,過著上層人夜夜鶯歌的生活。

然而婚後的丈夫只是一名還算衣食無憂的鄉村醫生,雖然愛她,但毫無生活情趣,完全無法進入她內心世界,瞭解她真正的追求。她的內心對這種生活是嫌棄與厭惡的,渴求著改變,所以她才無底限地花費著丈夫的收入,來儘可能打造著她想擁有的奢華世界。

當遇到有錢的莊園主、浪漫的大城市職員,他們身上都有著愛瑪所追求的物質東西:大城市、金錢、浪漫、奢華。與他們相處,可以說是滿足了愛瑪對於理想中夢幻生活的想象,於是她的沉淪自然是情理之中。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 珍妮:我討厭枯燥的學習,我只想走一條人生捷徑而已

對於珍妮而言,雖然考取牛津是她的目標,但所有經歷過高考備考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枯燥無趣的學習時光,就正如校長勸阻她不應該為了不靠譜的愛情放棄學業時,珍妮回答學習很枯燥,我被枯燥折磨,你是讓我這輩子都這麼枯燥下去嗎?從這個對話完全可以看到她內心對這種枯燥生活的極度厭惡。

在這種情況下,她遇到多金、彬彬有禮,給她提供錦衣玉食,帶她出入高檔餐廳、音樂會的大衛時,她又如何能抵擋?再加上珍妮父親的理念,考牛津也只是為了能進入上層社會,女兒退給上層人士,過上奢華的生活就好,而如今嫁給大衛就能達到這個目的,算是一條捷徑,何必還要辛苦去考牛津呢。

所以明明擁有聰明頭腦的珍妮,在看清大衛靠欺騙老人來賺取錢財後,她也選擇視而不見,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最終收穫了被欺騙的惡果。

不論是愛瑪還是珍妮,她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內心嫌棄和厭惡現在的生活,但自己卻暫時無力去擺脫,只想把命運寄託在天降“救世主”來拯救自己。而當真自以為的“救世主”降臨,愛瑪身邊的莊園主、大城市職員,珍妮的大衛,她們內心是歡喜的,甚至是驚喜。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如此地迫不及待,向慾望屈服,完全無視甚至是故意無視,把短暫的泡影當作一生的幸福,繁華過後可能徒留一地的悲愴。兩人被欺騙的結局,其實在她們把自己命運交到所謂的“救世主”手裡時已經註定了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02 跌入慾望鴻溝,清醒爬出來或者是沉溺其中,不同的選擇造就了相反的命運

誠然如電影所述,包法利夫人愛瑪在最終看清她所追求的一切皆為空時,無力負擔這個結果的她選擇了死亡,而珍妮去勇敢承認面對自己的錯誤,尋找挽回的機會,重新造就了自己的新生。兩個同因愛慕虛榮收穫欺騙的女性,為何會有不同的結局?

1、所處歷史背景不同,及女性獨立意識的增加是兩者結局不同的因素之一

愛瑪所處的背景時代是法國的七月王朝,在那個年代女性地位遠不如現如今,大多需要依靠男性而生活,所以愛瑪作為富農階級出生的女兒,在遇到包法利的時候,把所有對美好希望全部一股腦寄託在了包法利先生的身上,猶如菟絲草,緊緊攀附在其身上,吸收著他的養料,來填補自己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溝壑。

那個年代的女性皆以男性為依靠,所以當愛瑪在丈夫身上看不到實現她夢想的希望,就把目光轉到了其它男人身上,最終目的都是想找一個男人來滿足她的物慾追求。因為她身邊的女性都是如此,從沒想過靠自己來改變命運。

與之對比的是,愛瑪身邊也有女僕,而女僕靠自己的雙手生活著,但當時嚴格的階級觀念,愛瑪是不可能委屈自己成為女僕的,哪怕是選擇死,也不會選擇降低自己的身份。這些舊思想觀念的束縛也是她是終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

對於珍妮來說,生活在近100年後的時代,階級觀念相對淡化,女性地位得到提高,也有大量的工作機會,就算沒有男人,女人也可以過得很好。所以珍妮雖然也曾試圖依靠大衛,實現自己奢華享受一生的目的,但最終失敗後,她還有很多機會重新再來,畢竟和愛瑪相比,現今社會對女性的包容度也要高很多。

這是愛瑪和珍妮結局不同的社會因素。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2、內心自我醒悟力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命運

雖然有著不一樣的歷史背景,但我相信哪怕把珍妮和艾瑪對調,珍妮也不會選擇走艾瑪的道路,她也能在那個時代很好的生活下來,這是因為我們從電影中就能明顯感覺兩個女孩面對挫折的反應完全不同。

愛瑪在丈夫即將破產時,她想的是去求助她的每一個情人,甚至包括布草商人,一個個哀求別人的幫助,在遭到拒絕後,陷入了完全絕望的狀態,選擇了離開人世逃避這一切。

在電影裡愛瑪沒有孩子,而在原著小說中,愛瑪還有著自己的孩子,還有一個雖然知道她出軌,便依然願意愛著她的丈夫,從這點來看愛瑪其實還算幸運的,如果願意反省自我,從頭再來,甘於平凡,那她可能收穫屬於自己平淡的一生的幸福,可惜她懦弱又愛慕虛榮的性格決定了她無法回到平淡的生活。

她的死亡對她而言是一種逃避,更是一種解脫,她不想活在平庸中,自己又無力改變,只能以死相對,跌入慾望溝壑的她,選擇下墜到無盡的深淵中。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珍妮則不同,在她遭受大衛的背叛後,曾經的奢華就如同幻影般流走,她也痛苦傷心,也去求人。但她並不是求別人直接給予金錢的資助,而是祈求給予重新來過的機會,讓她能重新拾回考取牛津的夢想,而且願意為了這個夢想回到自己厭惡無比的枯燥學習生活中。

遭遇挫折,但性格堅強的她,卻知道從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一起都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懂得從慾望的溝壑中攀爬出來,所以她成為了著名的作者和記者林恩·巴伯。

兩人雖然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影響了各自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但是內核卻是不變的。每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生活在這個世間,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與挫折,只有當自己堅強,勇於面對一切,擁有一顆有錯就認,敢於從頭再來的決心,才是邁過人生一道道坎的關鍵。

現實與夢想中間有一道溝壑,我們都在從現實努力走向夢想,有人不小心就掉下去,再也出不來,如同愛瑪;但有些人掉下去,還能憑自己的毅力爬出來,直到夢想的彼岸,如同珍妮。選擇不同,就註定會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03 《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不同結局的警示:女性實現自我救贖的能力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

  • 命運的救世主只有一個,那就是我自己

其實不論現實生活還是小說中,我還沒見過完全把自己幸福寄託在別人身上,能獲得真正幸福的人,就連小說《三生三世枕上書》被帝君如此寵愛的鳳九,自己本身都還是青丘的女君,有著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從來只能收穫失望,甚至是絕望。

不僅僅是愛瑪或者珍妮,不管距離我們多少年,但女孩愛慕虛榮的故事依然在今天重複上演著。為了奢侈包包,豪華出國遊,不惜刷爆信用卡,甚至以出賣自己身體健康為代價,換取一點點錢來揮霍,滿足自己的物質上的虛榮心,毫不在意這個傷害可能將伴隨自己一輩子。

也許我們該靜下心來好好看看這兩部片子,從中領悟到女性自我獨立的重要性。比起依靠老公享受錦衣玉食的女人,我更佩服靠自己雙手主宰自己命運女性。

國際歌中有句歌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許對於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的女性有點警示作用,救世主永遠只是我們自己,明白這一點,人生也不會太差。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 犯錯不怕,怕的是沒有勇氣面對錯誤,改正前行

女性成長的路上,總會面臨著各種誘惑,《潘神的迷宮》裡小女孩奧菲麗婭,在千叮嚀萬囑咐下不要吃瞳魔的食物,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吃了兩顆葡萄,導致自己差點命喪於瞳魔之手,丟失返回自己真正家園的機會,而這個葡萄就代表了“慾望”。

我們成長路上,總會像小奧菲麗婭面對很多欲望的誘惑,華服、美食、豪車、奢侈品等等,隨侍在我們的身旁,但萬事總有代價,想得到就必須有付出,有時候一不注意就走入了歧途。這也是成長的代價。

但有時候怕的不是誤入歧途,而是誤入歧途後不懂迷途知返,一條道走到黑,最終迎來最壞的局面,如同自殺的愛瑪,學會從歧途中走出來,才是硬道理。

其實不論男女都有虛榮心,區別不過是多少而已,有虛榮心不丟臉,

丟臉的是完全想靠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虛榮,丟臉的是想不勞而獲。人生成長路上總會偶爾走歪的時候,發現了也不用怕,咱們再努力走回正軌就好,沒人規定跌倒了就不能爬起來,需要的只是一顆如同珍妮不服輸的心。

同是愛慕虛榮,《成長教育》《包法利夫人》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總結:

《成長教育》雖然藝術成就上遠不如《包法利夫人》,但我卻更喜歡《成長教育》的珍妮,更符合現代女性的特點。虛榮無罪,只是我們需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明白這一點,我們也可以驕傲的面對自己虛榮,因為它變成了動力,為了這點小虛榮我願意向前奔跑,這樣不是挺好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