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一個人只有讀了很多的書,並把這些書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在寫文章時如有神助。

這句話也非常恰當地指出了讀書和寫作的關係。

其實,讀書與寫作並不是孤立的兩件事,而是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01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

小時候,我們總是先閱讀課文,然後再開始學習寫作文。

我們寫作文時,會不自覺地模仿學習過的課文,會有意識地運用學會的詞語和句子,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動有趣。

當作文達到一定程度後,閱讀水平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長大後我們寫作,會把自己看過的書,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寫作過程中。 我們會把從書中讀到的故事,學過的詩句,看到過的名人名言,運用到自己的文章裡,使文章增色不少。

這些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都表明閱讀對於寫作是很有幫助的。

善於閱讀者往往能夠寫出好的文章,而那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大文豪,無不擁有著深厚的閱讀積澱。

善於寫作者往往擁有獨特的閱讀方法,他們可以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中得到閱讀的啟發。所以,我們閱讀文章時,更需要通過了解作者的下筆方式來讀萬卷書。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02讀書是寫作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為了記錄生活,有人說是為了表達情感,有人說是為了講述道理,也有人說是為了傳播思想,還有人說是為了表達觀點。這些說法都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用途。

但寫作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供人閱讀。即便是個人日記,至少也是供自己閱讀的。

沒有人閱讀,書籍就只是印刷著一堆文字的廢紙;沒有人閱讀,知識和思想就停留在書本,無法進行廣泛地傳播。

既然寫出來的東西是為了供人閱讀,那文章就必須要有可讀性。

所以,作者在寫作時,就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考慮到讀者的閱讀體驗,並將其融入作品之中。

既然可讀,就要有相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而探究作者的寫作手法,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閱讀作品。

所以說,“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離開了對方,便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03 如何讀一本書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通常會先閱讀“作者簡介”。這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書籍是誰寫的,也幫助我們把握書籍的內容。這並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

如果是自己熟知的作者,讀者就可以從記憶中找出作者的背景經歷、以往作品、文字風格、思維方式等,從而更容易融入到作品中去,進行深入閱讀。

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作者,也可以從簡介的內容初步瞭解作者的基本情況,通過比較和聯想,從記憶中找到以往讀過的類似作品,從而更容易地進入閱讀狀態。

閱讀不是一項獨立的活動,而是讀者與作者的思想溝通,心靈對話和精神互動,是讀者走入作者內心的一次神秘探索。

因此,作者的寫作方法,可以成為讀者閱讀方法的參考。作者的寫作技巧,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也為讀者今後寫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幫助。

讀書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04 學會以“寫”促“讀”

在閱讀文章時,有人會畫出思維導圖,有人會寫下讀書筆記,也有人在讀完書之後,會寫出書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和理解一本書。

這些都是把閱讀這種輸入,轉化為寫作這種輸出的最有效方式,也體現了以“寫”促“讀”的初衷。

“思維導圖”利用人眼對圖像比對文字更敏感的特點來強化記憶,提高閱讀效率。

“讀書筆記”有助於記憶和理解,可以將書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書評”是閱讀的後續工作,是對書籍的整體把握和深度理解,是讀者對作品的深入解讀。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寫”已經成為閱讀的一部分,成為閱讀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步驟。正是因為要“寫”,所以我們才要進行換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閱讀,自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一部作品。

在閱讀的過程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瞭解作者的方法策略,熟知作者排兵佈陣的手法,找出文字的障礙和陷阱,才能使我們在閱讀中佔據主導位置,應對有方,攻克書籍這座“堡壘”。

寫作可以使人思維嚴密。因為寫作時作者一般都要有自己的寫作思路,把文字按一定的順序去排列,而不是簡單地雜亂無章地去堆積。

“順序”體現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如此深入剖析,便可以舉一反三,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通過剖析作者的寫作思路,提高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效率,就可以在以後的閱讀過程中,更加熟練地使用自己領悟到的閱讀方法,從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