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價,不等於高房價


當地價和房價嚴重脫離價值本身,高地價不等於高房價,不等於高回報率,而恰恰等於高風險。

自2016年以來, 二線城市土地市場頻頻上演“搶地戰”,蘇州、南京等城市地價熱度令人咋舌,彼時的網絡資訊顯示:“南京誕生19塊地王。上海建工更是以64.8億元,力挫一干強敵競得河西G68地塊,成為南京新“地王”,樓面價高達42561元/平米。” 地價的暴漲推高了房價預期,使更多人相信,房價在地價的推動下,還將繼續暴漲。而高地價一定會等於高房價嗎?筆者認為,也不盡然,在現階段,據此理論去投資買房,依舊存在著較大風險。

在樓市發展和剛需旺盛初期,這種邏輯是成立的,原因是需求強勁,買房是必需品,高地價是建立在強大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現今,樓市剛需趨於飽和,全國城市居民住房自有率已接近90%,普通家庭擁有兩套左右住房基本成為常態,而自2003年以來,房價已經歷了A輪、B輪,C輪大漲,上漲了十倍以上,住房短缺,剛需旺盛階段基本已過去,目前的樓市需求多為投資性支撐和政策性預期支撐,需求基礎不牢,供給泡沫嚴重,產能相對過剩。而在此階段,再硬套地價主導房價理論顯然犯有主觀唯心錯誤,原因有三:

一是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是需求和價值主導價格,而非成本。就像股市,在 6000點買股的成本,不一定會漲到7000點,100元位置購買的股票,不會因為你的投資成本高,股票還會一路上漲,也可能因價格泡沫嚴重而直接掉頭向下,使自己被高位套牢,甚至被迫割肉離場。成本高不是價格一定會上行的理由,而有效需求高才是支撐房價上行的核心要素。而現今後者恰恰嚴重不足。

二是高地價、高房價不等於高回報率。當地價和房價嚴重脫離價值本身,高地價不等於高房價,不等於高回報率,而恰恰等於高風險。商品投資的普遍規律是價格與風險成正比,低價格低風險,高價格一定是高風險,當高價買房時,投資回報往往是最低的,風險也是最大的。而將地價,房價暴漲理解為市場投資機遇和利好的,只是房企和利益攸關方的一廂情願而已,即便在高地價的壓力下拋出了高房價,依舊會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沒人埋單的高房價,將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空中樓閣,孤芳自賞可以,想贏得真愛,還是要回到凡間!

二是地價高,房價高不代表市場一定會向好。1997年日本和中國香港的樓市崩盤,哪一個不是高地價和高房價直接引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