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東周之春秋由來

上一篇說到東周的時候,筆者介紹了一下週平王的一生,說完平王后,我想了想東周還有什麼有意思的,好像也沒有了,但鑑於就連夏商都寫了兩篇,於是乎便絞盡腦汁,仔細想了想,好像還可以寫寫春秋時期因何而來,東周又怎麼樣衍生出春秋時代。

首先說一說什麼叫“春秋”,在東周時期魯國史官把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而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後世史學家發現巧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正好和《春秋》一書說敘述的時間大致相仿,便把這一時期的命名春秋,具體對於春秋劃分歷史上有不同的分法,筆者比較傾向於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這一時期命名為春秋,之所以更傾向於這一時期,有這麼兩個理由,第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與之對應,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之後,對諸侯的控制力下降,諸侯開始不聽天子號令,天子威信下降,天下亂了起來;而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三家分晉,就成了後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國,中國進入戰國時期,天下也就更亂了,所以從亂到更亂,這個中間過程稱為春秋也比較合理。第二:戰爭性質不同,公元前770年之前,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較少,而諸侯也不敢和天子叫板,而到了春秋時期不一樣了,諸侯國之間經常打戰,甚至和天子也打,天子威嚴喪失殆盡;而到了公元前403年之後的戰國,諸侯之間打的更兇狠了,原來都是隻要你服我,投降認個輸也就算了,當了戰國就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戰爭的性質發生了大轉變。要是用兩個字來形容春秋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動盪,它既不是西周的那種平靜,又不是戰國的那種慘烈,它有著獨特的魅力,在歷史上散發著它的光芒。

雜說東周之春秋由來

其次,那東周又如何衍生出春秋了呢,原因有很多,在這裡隨便說幾點。第一:天子的個人威信降低,天子存在感降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一通操作讓這些諸侯已經很不爽了,後來平王雖然繼承了王位,但來路卻讓這些諸侯更加質疑,天子威信進一步降低,前文我們說到周幽王是怎麼死的,是被平王外公聯合犬戎殺死的,所以平王難免背上弒父篡位的罵名,要知道在周朝,宗法制的觀念還是很強的,所以諸侯們對天子來路的合法性也就產生了質疑,這樣一來大家對天子威嚴的崇敬感也降低了,就像現在一個企業如果大部分人對領導不滿,那這個企業想要發展的好基本不可能,而放大到國家層面則會引起國家動盪。第二:個別諸侯威信極大提高,大家都知道春秋有五霸,對於五霸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這裡筆者就不去深究,但什麼是“霸”,其實春秋的幾個霸主是怎麼產生的,通過開會,就是召集其他諸侯會個面,其他人承認他們當大哥,這就算是霸主了,並沒有太多血腥的戰爭,有的時候還能得到稱頌,就像春秋首霸齊桓公,《春秋公羊傳》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這就很麻煩了,一個企業業有人比一把手威信還高,那這個企業想長存必定不可能,很多人都是有野心的,誰不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雜說東周之春秋由來

第三:禮樂制度慢慢崩壞,周禮我在說西周時已經提到了它的重要性,是當時很多人的行為準則,可以說是周朝維持統治的有力武器,但到了春秋,開始慢慢行不通了,舉個有意思的例子,泓水之戰,當時兩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楚國和宋國在泓水這個地方打戰,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過了沒兩年,宋襄公就一命嗚呼了。這個小故事反映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光靠禮想在那個時候立住腳是不可能的,實力才是硬道理;但另一方面你要說禮完全沒有了吧,也沒到這個地步,宋襄公雖大敗,楚國也沒趕盡殺絕,他還是活了小兩年。所以說這個時候的禮正處在一個尷尬的階段,似壞非壞。第四:經濟基礎難以為繼,前文說過,西周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但到了東周,平王捨棄了西邊大片的土地,國家收入大為減少,另一方面,這些諸侯隨著開疆擴土,私人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多,以井田制為基礎的東周早已舉步維艱,但你要說井田制消失了吧,也沒有,它的消亡還要到戰國時期,所以說這也是東周這段時期為何被稱為春秋的原因。

最後,其實生活中的事情也大多與這很像,有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所以當事情發生了的時候,我們也大可不必去抱怨,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然後擺正心態努力向前,人生在世,很多事故終將成為故事。

雜說東周之春秋由來


雜說東周之春秋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