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东周之春秋由来

上一篇说到东周的时候,笔者介绍了一下周平王的一生,说完平王后,我想了想东周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好像也没有了,但鉴于就连夏商都写了两篇,于是乎便绞尽脑汁,仔细想了想,好像还可以写写春秋时期因何而来,东周又怎么样衍生出春秋时代。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春秋”,在东周时期鲁国史官把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而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后世史学家发现巧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正好和《春秋》一书说叙述的时间大致相仿,便把这一时期的命名春秋,具体对于春秋划分历史上有不同的分法,笔者比较倾向于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这一时期命名为春秋,之所以更倾向于这一时期,有这么两个理由,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之对应,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之后,对诸侯的控制力下降,诸侯开始不听天子号令,天子威信下降,天下乱了起来;而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三家分晋,就成了后来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国,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天下也就更乱了,所以从乱到更乱,这个中间过程称为春秋也比较合理。第二:战争性质不同,公元前770年之前,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较少,而诸侯也不敢和天子叫板,而到了春秋时期不一样了,诸侯国之间经常打战,甚至和天子也打,天子威严丧失殆尽;而到了公元前403年之后的战国,诸侯之间打的更凶狠了,原来都是只要你服我,投降认个输也就算了,当了战国就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大转变。要是用两个字来形容春秋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动荡,它既不是西周的那种平静,又不是战国的那种惨烈,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历史上散发着它的光芒。

杂说东周之春秋由来

其次,那东周又如何衍生出春秋了呢,原因有很多,在这里随便说几点。第一:天子的个人威信降低,天子存在感降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通操作让这些诸侯已经很不爽了,后来平王虽然继承了王位,但来路却让这些诸侯更加质疑,天子威信进一步降低,前文我们说到周幽王是怎么死的,是被平王外公联合犬戎杀死的,所以平王难免背上弑父篡位的骂名,要知道在周朝,宗法制的观念还是很强的,所以诸侯们对天子来路的合法性也就产生了质疑,这样一来大家对天子威严的崇敬感也降低了,就像现在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对领导不满,那这个企业想要发展的好基本不可能,而放大到国家层面则会引起国家动荡。第二:个别诸侯威信极大提高,大家都知道春秋有五霸,对于五霸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笔者就不去深究,但什么是“霸”,其实春秋的几个霸主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开会,就是召集其他诸侯会个面,其他人承认他们当大哥,这就算是霸主了,并没有太多血腥的战争,有的时候还能得到称颂,就像春秋首霸齐桓公,《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这就很麻烦了,一个企业业有人比一把手威信还高,那这个企业想长存必定不可能,很多人都是有野心的,谁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杂说东周之春秋由来

第三:礼乐制度慢慢崩坏,周礼我在说西周时已经提到了它的重要性,是当时很多人的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周朝维持统治的有力武器,但到了春秋,开始慢慢行不通了,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泓水之战,当时两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楚国和宋国在泓水这个地方打战,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过了没两年,宋襄公就一命呜呼了。这个小故事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光靠礼想在那个时候立住脚是不可能的,实力才是硬道理;但另一方面你要说礼完全没有了吧,也没到这个地步,宋襄公虽大败,楚国也没赶尽杀绝,他还是活了小两年。所以说这个时候的礼正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似坏非坏。第四:经济基础难以为继,前文说过,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但到了东周,平王舍弃了西边大片的土地,国家收入大为减少,另一方面,这些诸侯随着开疆扩土,私人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基础的东周早已举步维艰,但你要说井田制消失了吧,也没有,它的消亡还要到战国时期,所以说这也是东周这段时期为何被称为春秋的原因。

最后,其实生活中的事情也大多与这很像,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所以当事情发生了的时候,我们也大可不必去抱怨,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然后摆正心态努力向前,人生在世,很多事故终将成为故事。

杂说东周之春秋由来


杂说东周之春秋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