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是躉交、還是期交更划算?

大家在購買保險的時候,會面臨保額,保障期限、還有繳費期限的選擇。像常見的重疾險、定期壽險,都是能選擇不同的繳費期限,分為躉交與期繳。

這時候就有不少朋友疑惑了:買保險,到底是躉交好,還是期交好?

今天嘴嘴和朋友們聊聊,買保險的時候,躉交和期交到底有哪些區別,我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繳費方式。

保費繳費方式

保險的常見支付方式分為躉交和期交

躉(dǔn)交:是一個保險術語,指一次性支付所有保費

期交:則是分期支付保費。可以按月交、季交、半年交或者年交,年交又分為3年/5年/10年/15年/20年/30年 或者交至 60歲/65歲/70歲等。

咱們保險公司之所以設計如此多的選項,主要還是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投保個性化需求,跟買房子一次性付清或分期按揭貸款是一樣的道理。

躉交和期交的優勢與限制

躉交的優勢手續簡便,省去了之後每年繳費的麻煩,也規避了因繳費不及時導致的保單失效的風險,且總金額要比分期繳費的總金額要少

躉交的限制:在於對現金流的壓力比較大,一次性要繳清所有保費,對於不少家庭來說都比較困難的。

期交的優勢緩解投保人短期內的

現金流壓力,保障的槓桿效應較高。

期交的限制:期限越長,總的繳費金額越多,同時還要保證能按期繳費才行。

交費期如何選?

這樣適合躉交:

這種一次性交清的方式,適合短期收入高,但收入不穩定的人,手頭有閒置資金或者購買理財型產品的話,可以防止未來因收入不穩定無法支付保費而導致保單失效,增值期更長,收益更高。

為父母和小孩買保險都適合選擇躉交。

這樣適合期交:

收入穩定,短期內沒有大量資金或者購買保障型產品的話,選擇長期交費,槓桿率高,每年花較少的錢有較好保障。

嘴嘴也推薦大多數的年輕人選擇這樣的交費方式,具體原因咱們一個個說:

01減輕現金流負擔

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一次付清幾十萬,和每年分期付,後者的壓力更小一些

投保人多餘的錢可以拿來做其他投資,尤其是未來物價上漲或銀行利率下調,沒必要強撐,把日子過得緊巴巴。

02能抵擋一部分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後

,無形之中,保費也會越來越便宜。所以,繳費期越長,我們能夠享受的通貨膨脹紅利就越多

03槓桿更高

所謂槓桿,就是以最少的錢,獲取最多的保障。

舉例:嘴嘴一次性付5萬元購買了一份50萬元保額的重大疾病保險,3年後不幸患上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保險公司按50萬元規定保額進行賠償後,不退還已交保費。如果選擇15年交費方式,每年交費5000元,第三年患重病後只交納了1.5萬元的保費,同樣可以獲得50萬元保額的保險金。

04擁有保費豁免權益

期交方式可享受豁免功能。在交費期間,一旦出現保單約定的事項(比如身患重疾或者身故)以致投保人無力繼續交費,那麼以後各期期交的保費則可以免除,但是保單卻繼續有效,保障水平不受影響。如果採用了躉交方式,將無法享受這一功能

舉例:嘴嘴購買了一份60萬保額的重疾險,在購買後的第五年出險合同所規定的輕症,獲得保險公司的輕症保險金賠付,重疾保障繼續,而剩下25年的保費,都可以直接豁免,不用交了。

最後嘴嘴想說,買保險時選擇的繳費方式,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經濟情況

收入短期高的人群,但不穩定,或者想為家中高齡的父母或稚嫩的小孩購買保險,則儘可能選擇躉交或短期繳費,能有效防止未來因收入不穩定無法支付保費而導致保單失效。

而如果是購買長期人身保險,擁有長期穩定的持續收入,可以選擇長期繳費,每年一次繳費。畢竟購買保險就是想轉移自己的風險,花最少的錢獲得最高的保額。所以在收入穩定的前提下,對於保障型的保險建議選擇最長繳費期,既可以降低每次交費的壓力,又可以獲得最高槓杆,非常符合我們購買保險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