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爲什麼那麼喪?|理財思維篇


保險,為什麼那麼喪?|理財思維篇


這是 星辰達海 的第 66 篇原創文章

(一)

作為一名保險業的深度中毒者,時不時會分析從業的感受,這其中更多是站在底層思維層面的剖析。

今天,就從很多客戶對保險的第一感覺談起。

(二)

第一感覺是啥?

普通人如果遇到一個保險人,深怕多聊兩句,就會被要求買一份。

來一份重疾險吧,生病了賠錢給你,當躺在病床上還有一份尊嚴。來一份終身壽險,活著可貴,死也尊貴,幾百萬的保障給到家人。婚前規劃年金險,最後婚姻走向盡頭,感情結束了錢不是還在嘛!

怎麼那麼晦氣,用一句流行語來形容,“就問你喪不喪?”!

喪之至極啊~

(三)

我們且不論表述方式的問題,其中體現的保險思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受到極大的挑戰!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認為以誠相待就能獲得同等待遇。

我們習慣性地忽視人性陰暗的一面,當陰暗面習慣性地出現,就容易造成無法承受的結果。

我們習慣性地把成功歸結為自身能力,當不可控的因素出現進而失控,就容易自暴自棄。

比如失蹤9年的楊仁榮,北航畢業後短暫的在保險公司和花旗銀行的職業經歷後,突然失蹤。


保險,為什麼那麼喪?|理財思維篇



就是把人生的成功歸結於自我,比如在讀書時期的好成績,當把這套邏輯延伸到社會無法走通,就走向了迷失。

當母親對他憂思成疾,放棄治療,一封《孩子,讓我再看你一眼》的信才得以召回迷失的孩子。

當放棄對自我的執念,認識到成功的因素還有天時、地利、人和,就能夠得以和解。

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這裡的景色不美,也許轉彎處就有風花雪月。

當站在高處,也不張狂,而是仍保持警惕和謙遜。

在這個維度上,保險不是喪,而是悲觀式的樂觀主義。

(四)

我們常把換位思考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沒有體驗和相似的經歷就無法換位思考,也就成了空談。

一個失戀痛苦的人,得到安慰可能會是簡單的一句“沒事,換一個人就好”,這……

沒有經歷,就無從體驗;未曾感受,就難以認同。

讓一個健康的人去體會生病時的絕望可能嗎?到那時,曾經“大不了一死”的豪言壯語就轉變成“還想再看這個世界一眼”的眷戀。

一個錦衣玉食之人會覺得當下的所得都是順理成章,所謂未來的不安全感又從哪裡獲得?

似乎無解。

(五)

昨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白露,從今天開始,晝夜溫差開始加大,需要注意增加衣物。

節氣是規律,說的是一年四季。在四季的輪迴中,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夏天,即使日曬風吹,也因對秋天收穫的期待而咬牙堅持。當身處冬天,選擇不再冒進,而是考慮嚴寒之日,餘糧能用什麼時候?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判斷四季,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處於哪個季節?

在當前的年齡中,又身處何處?

未來是哪裡?

(六)

當有了這樣的思考,就獲得更加完善也似乎很矛盾的思考。

這樣的思考,不是悲觀,而是得失從容的談定。

套用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結束本文,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