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为什么那么丧?|理财思维篇


保险,为什么那么丧?|理财思维篇


这是 星辰达海 的第 66 篇原创文章

(一)

作为一名保险业的深度中毒者,时不时会分析从业的感受,这其中更多是站在底层思维层面的剖析。

今天,就从很多客户对保险的第一感觉谈起。

(二)

第一感觉是啥?

普通人如果遇到一个保险人,深怕多聊两句,就会被要求买一份。

来一份重疾险吧,生病了赔钱给你,当躺在病床上还有一份尊严。来一份终身寿险,活着可贵,死也尊贵,几百万的保障给到家人。婚前规划年金险,最后婚姻走向尽头,感情结束了钱不是还在嘛!

怎么那么晦气,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就问你丧不丧?”!

丧之至极啊~

(三)

我们且不论表述方式的问题,其中体现的保险思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极大的挑战!

《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以诚相待就能获得同等待遇。

我们习惯性地忽视人性阴暗的一面,当阴暗面习惯性地出现,就容易造成无法承受的结果。

我们习惯性地把成功归结为自身能力,当不可控的因素出现进而失控,就容易自暴自弃。

比如失踪9年的杨仁荣,北航毕业后短暂的在保险公司和花旗银行的职业经历后,突然失踪。


保险,为什么那么丧?|理财思维篇



就是把人生的成功归结于自我,比如在读书时期的好成绩,当把这套逻辑延伸到社会无法走通,就走向了迷失。

当母亲对他忧思成疾,放弃治疗,一封《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的信才得以召回迷失的孩子。

当放弃对自我的执念,认识到成功的因素还有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够得以和解。

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这里的景色不美,也许转弯处就有风花雪月。

当站在高处,也不张狂,而是仍保持警惕和谦逊。

在这个维度上,保险不是丧,而是悲观式的乐观主义。

(四)

我们常把换位思考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没有体验和相似的经历就无法换位思考,也就成了空谈。

一个失恋痛苦的人,得到安慰可能会是简单的一句“没事,换一个人就好”,这……

没有经历,就无从体验;未曾感受,就难以认同。

让一个健康的人去体会生病时的绝望可能吗?到那时,曾经“大不了一死”的豪言壮语就转变成“还想再看这个世界一眼”的眷恋。

一个锦衣玉食之人会觉得当下的所得都是顺理成章,所谓未来的不安全感又从哪里获得?

似乎无解。

(五)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从今天开始,昼夜温差开始加大,需要注意增加衣物。

节气是规律,说的是一年四季。在四季的轮回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夏天,即使日晒风吹,也因对秋天收获的期待而咬牙坚持。当身处冬天,选择不再冒进,而是考虑严寒之日,余粮能用什么时候?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判断四季,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处于哪个季节?

在当前的年龄中,又身处何处?

未来是哪里?

(六)

当有了这样的思考,就获得更加完善也似乎很矛盾的思考。

这样的思考,不是悲观,而是得失从容的谈定。

套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