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瑞-達利歐講《原則》的時候,到底在講什麼?(三)

瑞-達利歐”帶著基於自身經歷以及受周圍人影響而形成的偏見”步入青年,就讀於長島大學C.W.波斯特校區。

擺脫了中學時代填鴨式的教學,遨遊在興趣海洋裡的達利歐學習了大宗商品期貨相關的知識,奠定了“橋水”的發展方向。

當瑞-達利歐講《原則》的時候,到底在講什麼?(三)

三次教訓

達利歐大學畢業後被哈佛商學院錄取,並在紐約股票交易所得到一份交易員的差事。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金本位”制結束。

美元應聲大跌,達利歐預測股票市場隨著美元下跌勢必疲軟,而到了週一的早晨,股市卻上漲了4%。

達利歐研究之後發現:當時發生的一切事情,即美元與黃金脫鉤並貶值,以及接下來的股市大漲,以前都發生過,而且符合邏輯的因果關係使這樣的失態發展成為必然。

這件事給達利歐的教訓是,在時間維度上探索事件的因果關係,以史為鑑。

“金本位”制崩潰後,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股市下跌,達利歐再次遭受挫敗。

而這件事背後的因果邏輯又十分明顯,多米諾骨牌以嚴格的標準逐個倒下。

60年代初,美國人以借貸方式維持奢侈的生活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過度的消費讓美國負債累累。美元不再以黃金為後盾之後,美國可以用自主印刷的、已經貶值的紙幣來償還債務,大量印鈔導致美元幣值大幅下跌。這又為更寬鬆的信貸政策創造了條件,進而導致了更多的開支,惡性循環致使通脹率大漲。緊接著,作為回應,也是常規的應對操作,美聯儲收緊了貨幣政策,進而導致非常嚴重的股價下跌和經濟惡化。

這件事給達利歐兩個教訓:

1.當所有人想法都一樣時,這一情況幾乎必然會反映在價格中,而把賭注押在這上面,就有可能犯錯。

2.所有行為都會產生與該行為大致相稱的後果,這會引起一個大體相同的反向反應,以及市場的反轉。

達利歐在一次豬腩的大宗商品交易上損失慘重,那次刻骨銘心的經歷給了他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即:

不能使自己的損失超過可以接受的限度。

當瑞-達利歐講《原則》的時候,到底在講什麼?(三)

兩個工具

瑞-達利歐創造的兩個工具:機器化的市場模型和《每日觀察》是“橋水”能創造市場奇蹟的滅世之劍和宙斯之盾。

達利歐從事的大宗商品交易行業,要求從業者對相關商品如牲畜、肉類、糧食和油料種子等所有相關的事情都要考慮在內,以便於預測產量、成本和收益。

面對複雜多樣的影響因素,達利歐並沒有擺出拼命三郎的姿態進行重複低效的計算工作,而是建立機器化的市場模型:把複雜的系統設想為機器,發現其內部的因果關係,把處理這些關係的原則寫下來,將其輸入計算機,從而讓計算機為他“決策”。

這大大節省了預測市場的時間,並且大幅提高了準確性。

70年代末,達利歐開始寫《每日觀察》,記錄著他對市場的觀察和看法,並且把它發給客戶。這樣做,有三個好處:①方便其他人理解作者的邏輯;②其他人可以幫助作者一起改進;③保持自律,迫使作者每天研究和反思。

40多年過去了,《每日觀察》已經成了世界各地的決策者必讀的金融參考資料。

當瑞-達利歐講《原則》的時候,到底在講什麼?(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