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其他蜀汉英雄的纪念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故事,七擒孟获就是其中一个。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武侯祠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诸葛亮定下北伐大计。而当时的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彝族首领孟获不断冒犯蜀国,为了解决这些后顾之忧,决定点兵南征,亲自率兵前往。诸葛亮一行人先到达泸水附近,布下陷阱引诱孟获出战,孟获果然中计被擒。按道理来说,一族之首已经被擒,族内上下一时也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此时趁胜追击定能一举击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威望地位都很高,要想南方真正稳定,只有让孟获心服口服才行。于是诸葛亮决定放孟获回去,再设计生擒孟获,再放孟获回去。如此这般,在第七次生擒孟获后,孟获终于心服口服,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发誓不再侵犯蜀国。从此之后,诸葛亮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北伐之战中。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诸葛亮


而诸葛亮用到的这一计,也就是《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擒”就是抓住,“纵”是放,连在一起就是故意先放开敌方,然后再把敌方真正的抓住。同样的,“纵”指的是是手段,那么“擒”就是最终目的。在原文中是这样的:“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追,累其力气,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这里的“逼则反兵;走则减势”意思就是逼迫敌人过于紧,反而可能会遭到他的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就会减弱他的气势。“兵不血刃”指兵器上不沾血,“有孚,光。”字面意思就是善于等待,有耐心。因为在行军打仗中,消灭敌人,夺取底盘才是最终的目的。在必要时,暂时放敌人一马,并不意味着害怕和退缩,而是先让敌人对你逐渐放松警惕。最后寻找机会,一举击破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武侯祠


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孟获先稳定住南方,再顺势扩展一下蜀国的疆土,一举两得。一般的情况下敌方的首领不可轻易放虎归山,诸葛亮在考虑全面下,采用“攻心之计”,先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上。这也从正面说明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对兵法的巧妙运用,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广泛流传至今,是众多谋士所学习的榜样。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诸葛亮


其实“欲擒故纵”不只是一个计谋,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思想。也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先有失才会有得,用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智者的行为。就好比钓鱼,有句俗语叫“放长线钓大鱼”,想要钓到大鱼,就必须要学会“放长线”,学会耐心等待。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长线”和“等待”,是钓不到大鱼的。钓鱼是如此,战场上亦是如此。如果一来就对敌方死追紧咬,敌人必定会不顾一切奋起反抗,而故意放敌人一马,敌人就会懈怠,我方才有机会。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


“欲擒故纵”这一计用在战场上也可以巧妙运用:

一、敌强我弱。敌方来势汹汹,气盛强盛的时候,我方可适当对敌人示弱,达到麻痹敌人的效果。待到敌方开始放松懈怠,我方则转准时机,准备行动。

二、敌弱我强。如果在战场上我方占据有利条件,而敌方则处于被动,准备撤退回守时,我方采取穷寇莫追的方法。因为战场上风云莫测,短暂的胜利很容易使人冲昏头脑,从而更容易中敌方奸计。在我方掌握主动权的时候,给敌人留一条小小的生路,也是为了我方后来的胜利所奠定基础。


在战场上如何做到放长线钓大鱼?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2种方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


使用这一计,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目光长远,懂得放长线钓大鱼,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小利,懂得取舍之道。而且“纵”也是有条件的,我方可以“纵”已经是漏网之鱼的敌人,并且“纵”敌要在局势上对我是方百利而无一害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导致放虎归山,欲擒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