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享家點滴印記之六百八十五:國寶大師

閱享家點滴印記之六百八十五:國寶大師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活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山東文人。

季羨林先生詞條是這樣介紹的: (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大熊貓之外,堪稱國寶的人一定不會很多。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半講述他的求學和讀書生涯,他說當年讀清華是因為這個學校出國機會多。讀書他願意讀序和跋,這樣的經驗似乎不止一個人如周國平,對此很多讀者都有相同的看法。

後一半是講他對人生的一些感悟,比如在,《走運與黴運》他是這樣總結的:“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曆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黴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黴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瞭解了這一番道理之後,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意義是重大的。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係;走運時,要想到倒黴,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黴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其實,他認為這是中國特色是有侷限的,關於這種神秘而神奇的平衡,絕非只有東方中國如此,比如看看達芬奇們有後代嗎?就應該有所感悟。

本書最後三個章節的題目,有所深意,特此留存。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這似乎是命題作文,《一寸光陰不可輕》:引用朱熹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最後《長壽之道》最為神奇:“養生無術是有術”他的三不主義:“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聞名全國。他最後總結“不要讓腦筋閒著”似乎才是全民最易忽視,真正最應該重視的鍛鍊吧?

閱享家點滴印記之六百八十五:國寶大師
閱享家點滴印記之六百八十五:國寶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