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汉大丈夫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唐“李煜亡国”的悲哀

“李煜亡国”是一个真实的史实。

说的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登基时,正逢赵匡胤黄袍加身、不断对外用兵之际,后蜀、南汉相继灭亡,南唐岌岌可危。

李煜非但没有图强自保,反而依旧汇集群臣于朝堂,沉湎于赋诗作画,对武备之事毫无兴趣。直到宋军杀来,南唐才仓促迎敌。士兵素不习战,一触即溃。

可笑的是,宋军攻打都城金陵时,李煜还在作“樱桃落尽”一词,词未成而城已破。


男子汉大丈夫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唐“李煜亡国”的悲哀

古建筑


做了阶下囚的李煜只得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

作为一名历览前贤才情可佳的国君李煜,安而忘危,亡国终恨,甚是可悲!悲就悲在他,莺歌燕舞,文恬武嬉,不想疆场想词场,不想沙场想歌场,最终任遭欺凌,亡国灭种。

《周易.系辞下》中曾反复告诫世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古人云,“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忘战”、“宁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说的不无道理。

安而忘危,悲哀的不只李煜,还有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

前期,八旗兵枕戈待旦,纵横驰骋,成就康乾盛世;但后来沉醉于安逸享乐,养尊处优,忧患意识消磨,腐不堪用,武备不修,训练不实,防务废弛,导致生灵涂炭,丧权失地,蒙受屈辱。

仅甲午惨败,中国就被迫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向日本赔偿白银2.3亿两,巨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

清政府先后3次大举借债总计3亿两,期限有的长达45年,本利合计6亿多两。真是惊世骇俗,遗臭万年。

岁月荏苒,扶古思今,安而忘危的悲哀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受长期和平环境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多人当“和平兵”、“和平官”的思想潜生暗长,有的思想麻痹迟钝、作风松懈疲沓,想个人事情多有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搞工作不是下真劲、练实功,而是为了争彩头,四面出击,精力分散;有的为保安全危不施训、险不练兵,使得工作多年来都在原地踏步;有的出行追求气派,坐车追求高档,吃住追求星级,大搞“门面工程”,处处讲排场、比阔气;有的沉浸在GDP的唯论当中,大谈经济强国;有的只重市场不重战场。说到底,这些都是极其悲哀的,都是安而忘危的表现,都是最危险的祸患,都是亟须直面的弊端。


男子汉大丈夫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唐“李煜亡国”的悲哀

古建筑


目前,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中国周边形势也不容乐观:向东看,有势力胡捣乱;向南看,有势力在挑衅;向西看,有势力找事端;向北看,有势力很不安。

种种现象表明,诱发战争的动因时刻存在,产生战争的根源从未消除,“化剑为犁”的时代远未到来。

作为一名中国人,决不能安而忘危,决不能做悲哀的李煜。

要时时处处不忘打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平时想着战时、随时准备战斗。

同时,要练好精兵。恩格斯在《德国战争短评》中有过精辟阐述:“尽管民族热忱对战斗有巨大意义,但如果缺乏训练和组织而仅凭热忱,任何人都不能打胜仗。”


男子汉大丈夫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唐“李煜亡国”的悲哀

古建筑


对此,要勇于向和平积习开刀,要敢于对工作生活中“假把式”“花架子”“练为看、练为比、练为考”说不;要想方设法把潜在的危险搞清楚,把模糊的敌情弄清晰,要练强体能,练精技能,练活战术,练灵指挥,练好作风。

要审时度势敢打仗。“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要精准判断形势,紧紧抓住战机,先人一着、快人一步,充满血性,“胆大包天”,狠下心来,敢于出手,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哪怕是刀山火海,哪怕付出再大代价。

唯此,方能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