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你躲不過最真實的自己

作為學習過的媽媽,又如何?學習過,代表的是我們開始真正瞭解自己,不斷顛覆曾經以為的自己,開始面對和接納最真實的自己,迴歸真正的自己。

對於孩子,哪有【完美媽媽】,唯有盡力而為。真誠,真實!

在孩子面前,你躲不過最真實的自己

-1-

我們內在的不充足與匱乏,終究會徹底爆發。

小朋友拿了我的毛筆,沒和說,當玩具玩了。我走過客廳拿東西,發現了我的毛筆被插在塑料瓶裡,頓時非常生氣,直接怒了。

小朋友不是第一次拿我東西玩,當然,多數時候會來問。但是,總是來要我在用的東西去玩,其實我心裡是不太情願同意的。而且,也給他買了不少筆,各種款式各種色彩的。

這一次,還沒問過我,就直接拿走玩了。我感到了一種深深的被侵犯感。我已經給的很多了,為什麼你還不夠?明明你有那麼多了,還要跟我索要?還不經過我的同意,直接就拿走了!

突然感到自己很委屈,才發現我也犧牲了自己。雖然不情願,但是多數時候會同意。我愛他,也希望去滿足他。可是我卻忽略了自己,自己也還是不充足的,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份匱乏感。

當我們自己都還帶著匱乏,卻還要求自己給出時,便會不斷積累犧牲感,心裡也會充滿委屈感(為什麼總是我在退讓)。也許一開始是出發於愛,可是夾雜著這樣的犧牲,結果往往也並不美好。我們丟掉了自己,沒有尊重到自己。這種深層的匱乏感,在生活各種細節間呈現,也終會爆發。

在孩子面前,你躲不過最真實的自己

-2-

我們以為給了對方,自己就少了;或是給了自己,孩子就少了……那真的是過去的時代的後遺症。

為什麼我們要犧牲自己?為什麼有時捨得給他花錢,卻要剋制給自己花錢?我們的父輩及更早一些年代的人,多是這樣付出的。對孩子,經常會說【為了你】。可是這份【為了你】,有著太多的沉重,真的令孩子想逃離。

想起自己對父母的感受,尤其媽媽,曾經很阻抗與反感那種付出,那種【為了你】。沒有了自己卻還要說為了我,這其中有太多的期待、太大的壓力,我感到承受不起。明明自己也是不夠的、捨不得的、匱乏的,卻要在我面前說為了我,顯得那麼捨得與充足。我感到很矛盾,那麼不真實。

可是,我無力反抗,我成了表面不抵抗,被人說【乖】的模樣,心裡卻充滿掙扎,漸漸失去了所有的熱忱。

而現在我也終於看清,原來我在無意識中也吸收了這些深層的匱乏感,也吸收了他們所謂的付出。隱隱總感到物質常常是有限的,東西就這麼多,來之不易。

-3-

在孩子面前,你躲不過最真實的自己。

我聽到內心有個呼喊:我都沒有了,拿什麼給你?我自己還不夠啊……原來,從未真正感到充足過。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充足,如何真正給出?一旦給出,就會感到自己不夠了。

愛也是如此。我們感到自己的愛不夠,渴望別人來愛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給出愛。當我們在給出愛的同時,我們會期待有愛的回饋與回應。所以在親子關係裡才會有愛恨交織,我們都很愛孩子,孩子也愛我們,可是這份關係卻演變成各種糾纏,各種衝突,生出了很多怨。

在孩子面前,你躲不過最真實的自己

-4-

孩子最初是經由父母去感知自己,感知這個世界的。父母的內在狀態,和外在世界的關係,深深影響孩子。

當父母自身感到的是匱乏,這個世界充滿困難,生活是艱辛的,孩子也會感到自己匱乏,和外界構建關係很難。這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初步形成的感受,那時孩子還沒有評判,只是很愛父母。到了後來再長大,才會開始對父母的觀念出現抗拒和評判。

我們很小的時候,根本還不懂金錢,也不懂父母有什麼觀念,只是一個心裡眼裡全是父母的小小孩罷了。那時,我們通過爸爸媽媽的狀態來感受自己,感受自己之外的世界。

這時形成的影響,早已進入潛意識,一直伴隨,直到你開始有意識地看到這些影響。

-5-

該如何去扭轉?我想,首先是看到自己內在的不充足,而後學著滿足自己。當自己充足了,而後自然會去給出。由此,孩子感受到你身上的充足與豐盛,他也才能真正感到自己的充足與豐盛。

比如孩子想要我的畫畫用紙,可以給啊。只是回頭,記得請好好大方對自己,少了就給自己買多些吧!這樣,自己充足了,給孩子時也不用勉強,孩子也感到滿足。整個過程也就順起來了。當然,也可以拒絕,但不是出自匱乏。還可以單獨給孩子買一些。

當我們自己是充足的,自己懂得尊重自己,我們才能更靈活,生出智慧。

同時,更多去感受身邊的小豐盛、小確幸。小朋友見我爆發結束了,會主動跑來親近我,慶幸還擁有孩子豐盛的愛;拆著快遞,這特殊的時期,買的東西也能快速到達,如此豐盛的便捷;看著買的東西,感到自己被滿足的豐盛……或者,只是做了一個喜歡吃的小點心,吃的時候也是滿滿的小確幸……

所以,最終還是要回到愛好自己。育兒,最終也還是要回到先看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