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还记得之前看过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拉吉与太太米塔,他们为了让女儿能上好一点的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挤进上层社会入学失败后,又不惜伪装成穷人去争取名额。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夫妻两人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让很多人深有感触。

不仅是在印度,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一点都不亚于此,从他们决定做父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了焦虑的背负者。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从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

前段时间,朋友怀孕了,为了保证腹中胎儿的健康成长,她最近总是频繁地往医院跑,听从医生和各路“过来人”的建议,抱回了一堆一堆的营养品,说是孩子在肚子里也不能输。

甚至,她说为了拼过孩子父亲的基因,让孩子拥有一双明媚的大眼睛,她每天都吃掉很多葡萄、提子。

不仅如此,她从现在就已经开始规划孩子出生后,在新生儿期需要学习哪些技能,早教课程应该选哪些,从多大开始进行外语的刺激训练等等。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听完她的这些计划后,我真的是头都大了,真心地心疼她肚子里的那个小人儿,或许他还不知道,自己从一出生就要面临这么多的事情,真的是太难了!

其实这样的父母并不在少数,甚至很多人在择偶时,就会把对后代的颜值及智力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并且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

所以,现在的新生儿,一代更比一代压力大。他们从一开始存在,就被迫着展现各种天资,没有人关心他们喜不喜欢,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接受,“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为你安排好一切”,“免得孩子长大后怨我”的心态也给了父母们极大的动力。

一代一代的孩子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开始成长。

而家长对孩子焦虑的一大部分原因,往往来自于,父母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重新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中国式父母就是很自然地觉得孩子是一个衍生体,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显然都是朝着自己希望的那个方向,但结果却不都是美好的。

《小欢喜》中,林磊儿的妈妈希望磊儿考上北京的大学,磊儿时刻记着妈妈的话,一直都很努力,目标很坚定,最终也如愿以偿上了清华。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这只是承担父母期望的一个好的例子,更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只会变成孩子的压力,孩子变得叛逆、不听话,甚至可能被压垮。

之前看电视剧《急诊科医生》时,有一个片段很受触动:有一个小女孩,因为考试考砸了,被妈妈责骂,喝农药自杀。虽然经过抢救醒过来了,但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期限。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这时的妈妈悔不当初,恨自己为什么要责骂女儿。是啊,和成绩比起来,当然是生命更重要,可是,这位妈妈在女儿即将失去生命时,才认识到这一点,太晚了。

其实,不只是影视剧,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2017年高考完,老家临近村庄的一个小女孩在估完分的当天,径直跳进了我们当地的河里。

这个女孩在我们当地最后的高中读书,成绩一直都很优异,所有人都很不解。最后,人们在她的笔记本上找到了答案,估分后,她觉得自己的成绩很不理想,觉得对不起父母的期望,没脸回去面对父母,于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结束。

一个又一个惨痛的例子,充分说明,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究竟对孩子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孩子又因此面临了多少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影响着双方。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中,父母觉得孩子的优秀程度是应该与自己为其的付出成对比的,孩子的优秀也应该是为了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可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理想、目标,又怎么能全权交给自己的孩子呢?

当然,父母焦虑还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攀比、从众心理占据了很大比例。

别人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学外语,那我的孩子也必须学;别的孩子在上兴趣班,那我的孩子也必须上;别的孩子去参加夏令营,那我的孩子也必须去……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我的孩子凭什么就要比别人差呢?大部分的家长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当然,父母的焦虑远不止这些,在中国式家庭中,最常见的状况就是:只要有了孩子,几乎全家人的生活都是围着孩子转的。

但你会发现,家长的付出与孩子的成长永远是不对等的,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期望、自己的轨迹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正如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送给儿子的一段话:“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是亲子关系的鸿沟,不可逾越

父母的人生是自己的,孩子的人生也是自己的,请放手,让他们独自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