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佤族常年居于西南地区的大山中,以原始强悍的民族风情见称。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人口分布

佤族人口约39.6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西盟、沧源、孟连和澜沧处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山蛮起伏,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又有“阿佤山区”之称。

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大的有三四百户,小的不到100户,每个村寨内部又包括几个小寨,每个小寨由几个家族和不同姓的个别家庭组成。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服饰装束

佤族服饰绚丽多采,男子常穿无领短衫,黑色宽档长裤,用黑布或红布缠头,颈部以竹、藤圈为饰,外出时常身背筒帕,腰佩长刀、铜炮枪和努弓;妇女上身穿无袖无领的黑色小短褂,下身穿自织的黑、红、蓝条纹的及膝筒裙,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小腿和腰部套着用箭杆草、大茅草或野竹制成的若干蔑圈,喜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佤族女子一般留长发,但不梳辫子,为避免头发散乱影响视线,她们多戴上呈半月形的银(或篾)发箍,这也是佤族妇女独有的标志。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节庆活动

佤族有不少重大的传统节庆,若走访佤寨时能遇上,可一起感受佤族的独特风情。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拉木鼓

​是佤族传统的祭祀节日,流行于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多在佤历一月(农历十一月),具体日子由魔巴(巫师)占卜择定。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的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成新鼓的活动。届时,村寨头人会先决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的黄牛一头以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青壮男丁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地方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穿节日盛装,前来拉木材,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材料拉往寨子。但材料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木鼓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取新火节

流行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佤语称之“便克”或“便哦”。节期在每年年节后的一两个月内择日举行,各村寨并不统一。节日当天,全寨各家各户在统一的时间内将自家火塘用水泼熄,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户人家将泼熄了的火柴头和木炭用笋叶包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同时杀鸡念咒,表示和雷神达赛的火断绝关系,送雷神的旧火上路回家。然后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以“钻木取火”的办法造出新火,各家各户引火种重新点燃火塘,接新火回家。接下来村寨要全体出动挖防火水沟,修理防火水塘,往草房顶上泼水,装置水竹筒等,落实全寨防火措施。最后大家聚集一起欢歌乐舞,以示庆祝。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景点导览

佤族是山地民族,长年与大山为伴,因而孕育出原始豪放的民族风情。虽地方偏远,但仍有一些地方可供游人体验佤族人的生活和风情。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佤族生活展演地——云南少数民族村

云南少数民族村“翠漪洲”的东南角,有一个佤族寨。寨内建有茅草房、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并有低族人在此展示生活起居的点滴。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剽牛”活动场所的象征,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寨里的佤族人定时会为游客表演风格粗犷豪放的“木鼓舞”,和传统的“舂新米”和“织统帕”等生活场景,将值族风情活现眼前。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原始的倪族聚居处——西盟班帅

在云南普洱地区的孟连和西盟县生活着许多佤族人,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位于西盟县毗邻中缅边境的班帅。班帅分布着9个自然村,属佤族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在这里生活的佤族属三大值族支系的一种,称阿佤,意即“住在山上的人”,属山地民族。他们的房子皆为草房,依山势而建,由高而低错落有致,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原始浓郁的佤族风情。

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