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女性 | 買房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04.06晚上有個女性客戶A小姐,諮詢我廣州市某個公寓項目值不值得購買?熟悉我的小夥伴都知道,老鄺對於公寓都是簡單粗暴地說出“不建議”3個字,恰好我在刷某圈的時候,看到了另一個公寓項目的中介文案。

雖然這條中介文案包裝得很客觀、理性,我還是能識別出那種熟悉地販賣焦慮味道,但畢竟我是一個直男,我不瞭解各位女性小夥伴的思考邏輯,所以隨手將圖片發到某圈及某博,徵求大家的看法。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得到的反饋基本上如我所料,大家的觀點和我很接近,但這件事引發了我新的反思,本文並不是單純討論公寓值不值得買?否則老鄺不用單獨發文,希望大家通過這件事想一想何為正確的買房觀。

1、市場話語權的強與弱


雖然說不討論公寓值不值得買,但老鄺還是簡單說一句,基於3成首付的機會成本、增值保值、未來流動性等多方面因素,我是不建議A小姐把第一套房子買公寓。這個案例很簡單,我不展開說,大多數小夥伴也是理解並認可這種觀點的,所以“未婚女性不應該把首套買公寓”算是一種理性答案,老鄺把這個結論形容為ZZ正確。

上面那張截圖,我分別發到某圈和某博,發出去後,有意思的東西來了。某博是基於公域流量產品,評論都是公開的,相當於一個廣場,人人可以發聲,也能找到聲源,所以你會發現這條評論下面,幾十條裡面只有3-5個評論中性且支持這種觀點,其他基本上都是diss這種中介文案。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而某圈是強關係私域流量產品,由於老鄺沒有表態,同樣幾十條評論裡面有差不多11條評論中性且支持這種觀點,同樣也有人diss中介文案,但多了一份同理心。所以我在想這就是市場話語權,當一個人在某博下看到大家都在diss文案,即使Ta有不同的想法,但為了避免陷入更多爭吵、反駁的精神損耗,Ta會選擇默不作聲。那麼選擇發聲的這個群體,因為越來越多人認可,慢慢地形成主流聲音,也就是ZZ正確。

房產領域也是這樣的,包括老鄺在內的KOL,我們只不過選擇了文字、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發聲,所以市場上默認KOL的觀點就是主流觀點,但我們的觀點就一定正確嗎?比如老鄺看好魚珠的投資潛力,那是不是買入老荔灣的一套7折筍盤就一定跑輸給魚珠的樓盤?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多發聲又或者聲音大(流量高),不代表這個聲音一定正確,也不代表這種聲音最適合你。對任何觀點

保持一定懷疑性,是獨立思考的首要條件,這個層面的東西我不想討論得太深入,否則號都可能沒了。所以還是聊聊A小姐買公寓這件事吧。

2、KOL諮詢的正確打開方法


當A小姐看到某博下面的評論後,給我發了3個傷心的表情,然後截圖了中間那兩條支持買公寓的言論,向我提問其實還是可以買XXX公寓的吧?事情發展到這裡,其實我能理解對方的心態,A小姐在諮詢之前就已經知道了買公寓的缺點,她找我諮詢更多地是希望獲得KOL的認可,又或者是一種無形的支持。當她發現更多人反對時,她依然在尋求少數人的意見作為支持依據。

針對A小姐的實際情況,後面的諮詢過程,老鄺也進行了歸納整理:1、宏觀戰略層面,不要試圖尋求KOL或者其他人的認可,相信自己的獨立思考,KOL的意見只不過讓你看到市場上的另一面/另一種選擇,避免坐井觀天,請記住避免坐井觀天是最重要的。2、微觀戰術層面,可以看看同樣現金,三成首付200w總價買市區老舊一點的小面積住宅,通過住投分離租那套公寓自住。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諮詢的最後,我給A小姐推薦了一些200w總價,有一定增值潛力的住宅,但老鄺依然勉勵她,如果現場看完這些房源,依然想買公寓,那就放心大膽地買入公寓,決定權在自己手中。因為A小姐已經避免了被網上賣焦慮“割韭菜”,她已經瞭解這個市場另一種選擇,即使最後買公寓,也是在自己認知範圍做的最理性選擇,無需在意其他人的評價。

這種諮詢模式,也是老鄺一直倡導的決策邏輯,我們每個人對這個市場都不是100%瞭解的,可能因為我是全職自媒體,通過踩盤掌握了70%的市場情況,而你對市場的瞭解只有50%,那麼通過諮詢,也許你能提高到60-65%,但是做決策依然是每個人自行決定。

3、不同認知下的買房觀


再聊一個案例,老鄺有個B小姐客戶,由於她也是外貿人+米課學員,我們的價值觀高度吻合,甚至2018年底她佈局7位數資金買ETF時,我也給了她很多建議。2018、2019、2020年不同時段,她都付費諮詢過我房產置換方案,而2020年初這次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當時2019年底廣州不斷放鬆人才政策,深圳的價格上漲隱隱約約讓大家感受廣州要迎來小陽春了,甚至暗夜老師在2019年底的公開課也暗示廣州存在機會。B小姐在諮詢我之前,也問了本地其他KOL,他們都建議B小姐先買後賣鎖定優質房源,只有我勸她不要急,等2020小陽春兌現後再說,緩一緩置換節奏。

老鄺的買房觀已經切換成右側交易,這一點我之前表述過,其實要不是“疫情”這個黑天鵝,我也承認2020年小陽春是大概率事件。站在2019年底這個時間點,B小姐對於“2020年廣州是否小陽春?”只有50-60%的把握,也許其他KOL比我更厲害,有70-80%的把握看準未來,我也不建議她以別人的認知去指導買房行為

疫情有可能只是延後了這種需求的爆發,待穩定後依然可能量價齊漲,如果事後證明其他KOL的觀點是正確,她依然無需懊惱,我也不會被打臉,因為賺錢一定要賺認知範圍內的錢。投資其實就是一件賭概率的事情,若B小姐在自己只有60%認知下,聽了80%認知的KOL意見,賺了一筆,那我覺得這個依然是“賭”運氣,將來大概率也會輸回去。KOL以自己80%的理解給出意見是沒問題的,但你以別人的認知去決定自己的投資則是原則性錯誤。

未婚女性200w不配買住宅?販賣焦慮還是男權主義


老鄺以為,我們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以保持求知的態度,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但在投資上一定要在認知範圍內(好像原話是巴菲特的?)。說的通俗點,買哪裡一定要是自己看得懂的投資,找KOL要答案很簡單,但理解Ta背後的邏輯更重要:首先辨別Ta是否利益相關,其次尋找Ta的答案裡有哪些是自己的盲點,然後綜合Ta的意見提高自我認知,最後在認知範圍內自己做決策。求魚與求漁的關係,大家都懂的。

總結


請原諒老鄺用了一個稍微標題黨的標題,A小姐最後買公寓還是住宅,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也許市場上理性人“首套不買公寓”是ZZ正確,但她通過399元的付費諮詢,走上了另一條程序正確——提高認知範圍後的決策行為。

文中的A小姐、B小姐都是真實案例,各位小夥伴,你們對她們的買房故事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