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李裕是唐昭宗李晔的长子,原为德王。然而,这位唐朝第23任皇帝在历史上却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隐情?


李裕这个被众人左拉右拽、上推下搡的继位者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位置,故而被世人称为唐废帝。而且,他的政治生命和身家性命都短得让人感叹,如沧海一粟般迅速消失在权力斗争的浑海之中。
大唐晚期,由于各种势力的集结,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特别是在李裕之父昭宗继位时,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权力已经被宫内宦官和藩镇军阀瓜分殆尽。李裕的登基,就是宦官一手操弄的结果。可没想到这个被推上台的皇帝果然也只是个傀儡,懦弱得像个“软柿子”。这让宦官的气势更加嚣张,同时也引发了宦官与藩镇、朝臣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可叹的是,这位像皮球一样被推上去又踢下来的“王二代”最终仍然没有得到全身而退的结果,不禁让人感慨。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李裕的父皇唐昭宗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他从小就目睹了宦官专权的惨酷现实,登基后便与宰相崔胤商量,准备铲除阉党。这让掌握京畿大权的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既反感又恐慌。于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替代方案便被他们提到了日程上来。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李裕便被推上了政治前台,成了大唐名义上的最高执政者。但其实,他不过是攥在宦官手中的一只风筝,何时放飞、飞行高度,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
说到宦官专权,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刘季述;他也是让李裕过了一把皇帝瘾的最大推手。刘季述本来只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宦官,在唐僖宗时方显端倪,曾任右军中尉,屡升至枢密使。
昭宗向来痛恨宦官专权,依靠当时朝臣和藩镇的力量,一再裁抑宦官权势,除掉了杨复恭、景务修、宋道弼等宦官。但另一方面,神策军的领导权却仍然掌握在宦官手中,由刘季述、王仲先分别担任左右中尉。
刘季述和当朝宰相崔胤的矛盾很深,又怀疑昭宗要害他,一时间可谓是“左右夹击”。为了保住宦官的势力,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密谋的一场宫廷政变便悄然发生了。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11月的一天,昭宗在禁苑中打猎,大醉而归趁昭宗沉睡之际,刘季述率领禁卫军1000多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尊奉小太子继承帝位。同时又假借皇后的名义,连夜传出命令:“皇帝听信谗言,肆意胡闹,随便杀人,皆大逆不道。两位神策军的中尉(指刘季述和王仲先)知道得很清楚现在请让皇太子主持朝政。”
待到天色蒙蒙发亮,刘季述又陈兵殿廷,要挟宰相崔胤召集百官,控诉昭宗皇帝沉酒色,不配主持朝政。然后,把伪造好的敦请太子监国的文状出示百官,令众人签名同意。
宰相崔胤没想到刘季述会下手这么快,惊了一个踉跄,一时间也无计可施了,便只得在“废昏立明”的文书上签了字。接着刘季述带兵护卫太子到了紫廷院。左有神策军的头目,右有驻京朝官,无一不被赶到思玄门高呼万岁,欢迎太子登基。
至此,在手里牵了多时的“风筝”被放了线。但刘季述知道,要想让这个“政治摆设摆得稳,仅仅靠这些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趁热打铁,随即率领禁兵入宫。此时,昭宗刚刚酒醒,突然看见有兵士进来,惊坠床下”,爬起来刚要逃跑,却被刘季述、王仲先拉住,左右挟持着坐下。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昭宗皇后何氏为见识,见大势不妙,立即站出来周旋:“军容长官本是护卫官家的,你们不要吓着他,有事请各位做主就是了。刘季述立即拿出有百官签名的文书说:“陛下厌倦了这个宝位,大家的意思是要太子监国,请陛下颐养于东宫。”
昭宗哪里肯依,愤懑地辩解说:“我昨日与卿等欢饮,不觉过了点,何至于此呢!”
何皇后一把拦了下来,改口道:“圣人,就依他们的意思吧!”随后,何皇后当着昭宗的面取出传国宝玺交给刘季述,表示昭宗同意退位随后,昭宗何皇后以及侍从10余人被关进东宫少阳院内。


为了防止唐昭宗给外边通风报信,刘季述下令,一支笔、一张纸也不准送进去;就连任何金屑器具如兵器、针、刀等,也一律不准送入。他还亲自给少阳院的院门上锁,门上的大锁也用铁水熔固,防止有人进出。饮食全都要通过墙上挖的一个小窟窿递送进去。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广泛收拢人心,刘季述大赦天下,滥封官爵。对于平时受昭宗宠幸的宫人、方士等人,一律活活打死,就连昭宗的弟弟睦王李倚也没能幸免。而且他还常在夜间杀人,白天分十车藏尸运出。有的一车只装一两具尸体,以此显示自己的威风。
一时间,宦官专权,阉气四溢。而已经被推为皇帝的李裕,除了稳坐龙椅摆个样子之外,一无所能。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李裕的上台,虽然成为暂时的宦官风景,却引发了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

在彼此博弈中,李裕被晾晒在了一边,好似观景儿的客。刘季述虽然囚禁昭宗,拥立太子,挟制皇帝,大施淫威,但别说朝臣的支持,就连许多地方藩镇也都蠢蠢欲动,准备兴兵勤王,以图反正。
说到此,又要引出第二个关键人物朱全忠了。此人原名朱温,本出身世儒。但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很快便叛降了唐朝,并且屡立战功,升为大将,被赐名为朱全忠。此时的朱全忠握有重兵是为河南节度使,镇守一方。
宫廷政变时,朱温正在定州行营,闻讯后立即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为了稳定政局,刘季述派自己的干儿子刘希度到大梁找到朱温,说明废立皇帝的原因,亮出伪造的太上皇退位诏书。同时,又许诺如若支持,局势稳定后则把大唐的政权交给朱温全权掌控。
这边,以宰相崔胤为代表的朝臣派为了挽救残局,也私下给朱全忠修书一封,请他带兵攻打刘季述。
面对双方的争取,朱全忠一时也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朱温虽然有当皇帝的野心,但感觉此时还不到时机,他还需要昭宗这张牌。权衡利益下,朱温禁了刘季述的使者,派亲信蒋玄晖秘密进入长安,与崔胤密谋,打算铲除宦官,迎昭宗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场政坛各利益集团的恶斗中,宦官毕竟不是朝臣和藩镇联合的对手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正月初一,王仲先坐着轿子上朝。行至安福门时,预先埋伏好的朱全忠手下齐发,当即将王仲先斩首然后,禁军将领孙德昭提着王仲先的脑袋,捉住了监守少阳院的将士,恭请昭宗与皇后一起出了少阳院。接着,崔胤一路扶着昭宗登上了长乐门城楼,率领百官齐呼万岁,表示祝贺。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就这样,刘季述在与朝臣和藩镇的利益角逐中败下阵来,“幕后推手”被抓,活活打死在长乐门前。他们的家属和族人也都受到了株连。
随着宦官势力的土崩瓦解,李裕这位被劫持的皇帝自然很快也就帝位不保,被其父唐昭宗重新取而代之。
昭宗复位以后,鉴于刘季述之乱,迫不及待地想要尽除宦官,便命崔胤和陆宸分掌左右神策军,尽夺宦官兵权。但神策军将领都是宦官心腹,大力反对,昭宗的诏令不能施行,只得任宦官韩全诲为神策军中尉。
一朝一宦,让崔胤急得乱投了医,竟然想利用被朝廷一度征讨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来制宦官。于是,崔胤暗中邀请他遣兵三千进驻长安,以为援助谁知韩全海做过凤翔监军,与李茂贞私交极好,二人早有勾结凤翔兵进驻长安,反而助长了宦官的气势。
无奈下,崔胤只得又一次求救于朱温,催其速到长安,从宦官手中夺取昭宗。这正中朱温下怀,他立即带兵出发,到河东时,上书请昭宗去东都洛阳。
宦官韩全诲等人闻讯后大惊,决定干脆先下手为强,劫持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了李茂贞。朱温率兵入关中后,首先打败华州节度使韩建,取得华州,随后进入长安城。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朱温带兵围困凤翔,与凤翔李茂贞为争夺昭宗展开了激战。凤翔孤立无援,城中粮食断绝,又遇严寒大雪,城中军民死伤过半。昭宗也不得不在行宫自磨粮食,每天磨豆麦喝粥,以求生存凤翔的百姓更惨,竟出现了吃人的现象:“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每日进奉御膳,就把此肉充当”。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凤翔肯定是守不住了,李茂贞只得接受朱温的条件,同意主动送出昭宗、韩全诲等人。


昭宗等人出凤翔后,朱温就地诛杀韩全诲等宦官数百人,将昭宗像战利品一样带回了长安。在朱温从凤翔迎昭宗回长安时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对朱温说:“全忠(朱温)为吾系鞋。朱温不得已,只得跪下为昭宗系结,汗流浃背。当时昭宗身边还有卫兵,昭宗故意如此,是让左右擒朱温而杀之,但左右竟然没有一个敢动手的。
回兵长安后,朱温尽诛宫中宦官800余人,只留下黄衣(品级最低的宦官)幼弱30人,供宫中打扫。同时,朱温还下令各地藩镇将担任监军的宦官一律杀死。唐朝持续100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铲除谁也没有想到,中唐之后持续100多年的宦官乱朝的问题,最终竟被朱温解决了朱温因诛杀宦官有功被封梁王,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中央政权。
有了权力,再加上本就有巨大的野心,朱温的眼中便容不下半粒沙子。而重新成为德王后的皇帝李裕此时便成为了朱温政治仕途中最大的“眼中钉”,可怜这位仅仅过了几个月皇帝瘾的傀儡摆设,最终也没能逃脱权臣给自己设置的厄运,被朱温缢死荒外。

李裕被推上政治前台,虽然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客观原因

李裕这位本来就缺少真才实学的一国之君,被人们很快淡忘是很正常的事情。

即便是想搜集他相关材料的学者们,也很难从历史的海洋中将他完整地勾勒出来,他在大盈利唐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
但李裕毕竟填补了那段跌宕起伏、风雨飘摇的大唐历史终期,成为宦官专政的政治代理人。虽然,他也曾经有过政治野心,但他继位也并非出自自己的本意。他深知,逼父让位,在那个封建帝王时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他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宦官势力的摆布。因为,当时情势的发展已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客观地讲,李裕的继位完全是被宦官势力劫持的结果。尽管继位后,他也企图挽救大唐的颓废,但他所能掌控的权力毕竟有限,再加上缺少足够的政治谋略,自然也就回天乏术了。
当他的父皇在占据上风的另一势力的扶持下复辟皇位后,并没有对他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将他重新还原到德王的位置,足见父子之间并无更深的芥蒂—实际上,他们父子只不过都是大唐各种势力博弈的两枚棋子。
遗憾的是,那位曾经受父皇器重的藩镇军阀朱温,不但是他李裕父子性命的克星,也是大唐历史的终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