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一朵又一朵紅的、黃的、粉的……在寒冷的冬日,依舊熱烈的綻放著。它們是非洲菊,更是村民的“致富花”。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走進上冶鎮曹家樓,一起聆聽這些“致富花”背後的故事。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小編來到曹家樓村村頭的大棚裡,一朵朵非洲菊開得正豔。大棚的主人是村民孫宗權,他正在棚裡精心侍弄非洲菊。他告訴小編,這些非洲菊是今年新換的種,是村裡新探索的一條致富路。今年的收入就全指望這些非洲菊了。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原來,曹家樓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自1991年開始發展大棚瓜菜種植以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該村從2000年開始,把大棚西葫蘆作為主導品種,並發展連片種植,現種植面積已達2000餘畝,年產可達1000萬公斤,年產值近3000萬元。村委主任鞏家良告訴小編,附近村民168戶人家有9成以上都在種西葫蘆。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雖然帶來了不菲的收益,但是長期種植西葫蘆的弊端也逐漸凸顯。“長期種植一種作物,導致土地抗重茬能力變差,加上種的西葫蘆都是老品種,效益越來越低,村民不敢隨意換種其他作物,只能將就著繼續種西葫蘆。”曹家樓村委主任鞏家良說。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轉變迫在眉睫。直到今年年初,鞏家良瞭解到沂南縣有種植非洲菊的農戶,一年下來收益很可觀。“當時,我就尋思這可能是我們村突破發展的一個好機會,考慮了幾天後,我就帶著10多個村民去沂南考察瞭解非洲野菊種植情況。”後來,他們瞭解到非洲菊市場需求量大,效益非常可觀,而且種植和管理技術相對簡單。回村後,村裡有6戶村民大膽嘗試換種了非洲菊。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當初剛從德州引進花苗時,種植面積非常少,如今已發展到13個大棚種植,佔地近30畝。據悉,一畝地約種植4000株非洲菊苗,一株植苗可連續開花2到3年,每株每年可採七八十支鮮切花,價格根據季節浮動,每把20支裝的鮮花賣5至10元不等,“每到節假日花的價格自然就會貴一些,也受節氣的影響,有時候價格高點就掙的多些,我們一個12米長的大棚年收入能到10萬元吧。”孫宗權告訴小編。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為了保證非洲菊的銷路,村裡在沂南考察的時候就和一個當地的花卉老闆談妥了鮮花收購協議。“平均每3天我會採摘一次菊花,摘完後就給收購商打電話,當天他們就會派車把花拉走。”鮮花采用物流運輸,不用擔心中間折損,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村民收入。

菜農搖身變花農!費縣這個村的致富路,看完感慨萬千

上冶鎮曹家樓村的創新種植模式,打開了溫室大棚種植的新路子,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收入,更是為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而非洲菊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致富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