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昨天帶寶寶去小區遛彎,在遊樂場看到兩個兩歲左右的小男孩搶鞦韆玩,開始只是爭搶,由於個頭體力差不多,誰也沒佔上風。

僵持了一會後其中一個男孩突然咬住另一個男孩的手,我們趕緊去拉,幸虧及時拉開,孩子手上被咬了兩排很深的牙印,還好沒出血。

咬人男孩的爸爸看到自家小孩把人咬成這樣,狠狠訓斥了幾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說是對方孩子的錯,爸爸越聽越生氣,要不是在外面人多,估計一頓打是逃不過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會溫暖你的心,但是有時候,他的行為也會使你發瘋。無論是鬧脾氣哭鬧或者哈哈大笑,對孩子而言他只是在表達他的感受和需要,只是方式有時候不太討人喜歡。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

孩子的行為部分是天生的,但是除了基因不同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比如家長的管教方式就,以及他們遇到的人以及電視、電影和互聯網等只要他能接觸到的都會影響他的行為。家庭環境以及他遭遇的壓力與變化,包括他的身體健康狀況,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所以,孩子的行為不是孤立地發生的,但是不管他想傳達的潛在原因或信息是什麼,他的行為每天都會引起大人的注意。

作為大人都有憤怒和攻擊性,孩子當然也有。這些衝動是正常和健康的,是孩子可預見行為的一部分。

作為一個剛學會走路或者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也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不能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他會很自然地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可能是沮喪地撞擊或者撕咬。當孩子經歷這個成長階段的時候,父母應該要預見到這種行為。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充滿攻擊性

孩子在幼兒期(15~30個月)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沒有發育完善。這個階段對孩子而言是“了不起的2歲”,而對父母來講是“可怕的2歲”。這個階段孩子對於自己能夠掌握的本領感到十分興奮,常常要向父母展示。

如果幼兒想做某件事卻能力不夠時,就會感到沮喪,這種獨立性的喪失會立即導致強烈的挫敗感,使他們失去自我控制力,從而會攻擊身邊的人。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大人需要幫助孩子控制自己,提高他的判斷力、自律能力,以及如何用更加容易被接受和適合這個年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對父母來講會特別困難,因為在2歲之前,孩子是個可愛的、溫暖的、愛互動的、惹人愛的小寶貝。現在父母甚至想:“這孩子真是個小惡魔。”

要知道孩子的行為並不是針對別人,只是無法自持。這段時間,父母的目標就是是教會孩子如何自我控制,限制他的行為,這樣他才不會對自己、別人和財產造成傷害,但是不要懲罰他。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攻擊行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大部分孩子在被激怒的時候,都會對別人生氣,但是隻要他們不是非常累或者壓力非常大,就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或者被安慰,怒氣也會很快消失。這些孩子會哭、會爭辯,或者大喊大叫,但是他們只有在極度沮喪的時候才會訴諸暴力。

而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很容易感到被冒犯了,也很容易生氣。這樣的孩子出生後表現得很緊張,而且異常活躍。在嬰兒時期,他們總是很難平靜下來。

幼兒階段開始後,他們對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動物都會表現出攻擊性。他們經常突然毫無理由地爆發,總是顯得很暴躁。

即使他們在生氣的時候傷害了別人,他們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或者覺得應該承擔責任。相反地,他們會責備別的孩子“惹我生氣了”,並以此作為他們行為的藉口。

如果孩子特別憂慮、勞累或者壓力過大,他也許會在短時間內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但是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了好幾周甚至幾個月,而且具有攻擊性的行為,情況就比較嚴重。

這樣的攻擊行為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和情感問題。孩子也許會最終失去他所有的朋友,從而使他更加緊張易怒,並嚴重傷害他的自尊。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如何預防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預防攻擊性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兒期和學前期,給他提供穩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穩定的、充滿愛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1、設定規矩,並立即執行

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應該是他的好榜樣,認同孩子應該遵守的規矩,也認同孩子違反規矩之後應採取的舉措。一旦他違反了某個重要的規矩,大人就應該立即批評他,這樣他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如果不教孩子家裡的規矩,他永遠也不會知道,所以這是父母重要的職責之一。幼兒總是喜歡到處觸摸、探索,所以如果有些珍貴的東西不想讓他碰,就藏起來或者拿走。可以考慮在屋子裡單獨開闢一個地方,供孩子讀書、玩玩具。

要想讓規矩有效,就應該持續地實施,而不能只是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實施。事實上,管教開始於父母用微笑回應孩子的微笑,對孩子積極、恰當的行為報以讚揚和真誠的喜愛。

過一段時間,如果孩子感到鼓勵和尊重,而不是貶低和尷尬,在需要的時候,他會更傾向於傾聽、學習和改變。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2、語言比拳腳更有效

正面強化你希望的行為,教給孩子其他的反應方式,比總是簡單地說“住手”要有效。告訴他們下一次生氣的時候,應該訴諸言語而不是訴諸拳腳。

孩子天生的自制力非常少。需要由家長告訴他,在生氣的時候不應該拳打腳踢或者咬人,而應該用語言表達憤怒。

教給孩子道理最好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在他和小夥伴起衝突時,謹慎地監督他。如果是小衝突,就站在一邊,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但是如果孩子們打得不可開交,或者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開始攻擊或者撕咬別的孩子時,大人要及時干預。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如果打架特別激烈,就不能讓他們在一起玩了。

大人要清楚地告訴孩子,“誰先打誰”並不重要,傷害別人沒有任何藉口可找。

為了避免或者儘量減少“高危”情況,告訴孩子要用其他的方式表示憤怒,而不是用暴力。告訴他要用堅定的語氣說“不”,然後掉頭就走,或者尋求和解,而不是用拳頭打架。

通過舉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用語言解決分歧比用身體暴力更加有效,也更文明。表揚孩子合宜的行為,向他解釋當他用這些策略解決分歧,而不是拳打腳踢、咬人的時候,他是多麼有“成人”風度。當他表現得彬彬有禮的時候,一定要強化和讚揚他的行為。

3、最後的辦法:“平靜中斷”

當孩子行為不得當的時候,使用“平靜中斷”策略也是一種選擇,這個策略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能用了。

“平靜中斷”只能是最後的辦法。讓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者去一個沒有娛樂的“無聊”地方,本質上,也是讓他停止錯誤的行為,好好地冷靜下來。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擊他人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一開始,當孩子年紀還小時,他只要冷靜下來了,“一聲不吭、一動不動”了,“平靜中斷”就可以結束了。在孩子安靜下來後,立即結束“平靜中斷”會強化這種方法,這樣他們才會知道“平靜中斷”意味著要“一聲不吭、一動不動”。

一旦孩子學會了使自己冷靜下來,一個很好的經驗法則就是,“平靜中斷”的時間等於孩子的年齡。

比如,3歲的孩子應該“平靜中斷”3分鐘。“平靜中斷”結束後,需要一個開始,就是說,當孩子行為得當時,家長應該給他大量積極的關注。

4、大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在大人身邊的時候,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行為得當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用恰當、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孩子很可能就會模仿你。如果你必須管教他,千萬不要內疚,更不要道歉。

如果他感受到你複雜的情緒,他可能以為自己一直是對的,而你才是那個“壞人”。雖然管教孩子很不好受,但是這是為人父母必須經歷的,完全不需要內疚。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做錯了,這樣他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會願意承擔後果。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