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昨天带宝宝去小区遛弯,在游乐场看到两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抢秋千玩,开始只是争抢,由于个头体力差不多,谁也没占上风。

僵持了一会后其中一个男孩突然咬住另一个男孩的手,我们赶紧去拉,幸亏及时拉开,孩子手上被咬了两排很深的牙印,还好没出血。

咬人男孩的爸爸看到自家小孩把人咬成这样,狠狠训斥了几句,孩子哭的撕心裂肺,说是对方孩子的错,爸爸越听越生气,要不是在外面人多,估计一顿打是逃不过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会温暖你的心,但是有时候,他的行为也会使你发疯。无论是闹脾气哭闹或者哈哈大笑,对孩子而言他只是在表达他的感受和需要,只是方式有时候不太讨人喜欢。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

孩子的行为部分是天生的,但是除了基因不同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比如家长的管教方式就,以及他们遇到的人以及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只要他能接触到的都会影响他的行为。家庭环境以及他遭遇的压力与变化,包括他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所以,孩子的行为不是孤立地发生的,但是不管他想传达的潜在原因或信息是什么,他的行为每天都会引起大人的注意。

作为大人都有愤怒和攻击性,孩子当然也有。这些冲动是正常和健康的,是孩子可预见行为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刚学会走路或者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也许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不能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他会很自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可能是沮丧地撞击或者撕咬。当孩子经历这个成长阶段的时候,父母应该要预见到这种行为。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攻击性

孩子在幼儿期(15~30个月)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没有发育完善。这个阶段对孩子而言是“了不起的2岁”,而对父母来讲是“可怕的2岁”。这个阶段孩子对于自己能够掌握的本领感到十分兴奋,常常要向父母展示。

如果幼儿想做某件事却能力不够时,就会感到沮丧,这种独立性的丧失会立即导致强烈的挫败感,使他们失去自我控制力,从而会攻击身边的人。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大人需要帮助孩子控制自己,提高他的判断力、自律能力,以及如何用更加容易被接受和适合这个年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父母来讲会特别困难,因为在2岁之前,孩子是个可爱的、温暖的、爱互动的、惹人爱的小宝贝。现在父母甚至想:“这孩子真是个小恶魔。”

要知道孩子的行为并不是针对别人,只是无法自持。这段时间,父母的目标就是是教会孩子如何自我控制,限制他的行为,这样他才不会对自己、别人和财产造成伤害,但是不要惩罚他。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攻击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大部分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都会对别人生气,但是只要他们不是非常累或者压力非常大,就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或者被安慰,怒气也会很快消失。这些孩子会哭、会争辩,或者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只有在极度沮丧的时候才会诉诸暴力。

而有些孩子非常敏感,很容易感到被冒犯了,也很容易生气。这样的孩子出生后表现得很紧张,而且异常活跃。在婴儿时期,他们总是很难平静下来。

幼儿阶段开始后,他们对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动物都会表现出攻击性。他们经常突然毫无理由地爆发,总是显得很暴躁。

即使他们在生气的时候伤害了别人,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或者觉得应该承担责任。相反地,他们会责备别的孩子“惹我生气了”,并以此作为他们行为的借口。

如果孩子特别忧虑、劳累或者压力过大,他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了好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情况就比较严重。

这样的攻击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孩子也许会最终失去他所有的朋友,从而使他更加紧张易怒,并严重伤害他的自尊。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如何预防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预防攻击性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的幼儿期和学前期,给他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充满爱的管教和全天候的照料。

1、设定规矩,并立即执行

每个照顾孩子的人都应该是他的好榜样,认同孩子应该遵守的规矩,也认同孩子违反规矩之后应采取的举措。一旦他违反了某个重要的规矩,大人就应该立即批评他,这样他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如果不教孩子家里的规矩,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所以这是父母重要的职责之一。幼儿总是喜欢到处触摸、探索,所以如果有些珍贵的东西不想让他碰,就藏起来或者拿走。可以考虑在屋子里单独开辟一个地方,供孩子读书、玩玩具。

要想让规矩有效,就应该持续地实施,而不能只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实施。事实上,管教开始于父母用微笑回应孩子的微笑,对孩子积极、恰当的行为报以赞扬和真诚的喜爱。

过一段时间,如果孩子感到鼓励和尊重,而不是贬低和尴尬,在需要的时候,他会更倾向于倾听、学习和改变。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2、语言比拳脚更有效

正面强化你希望的行为,教给孩子其他的反应方式,比总是简单地说“住手”要有效。告诉他们下一次生气的时候,应该诉诸言语而不是诉诸拳脚。

孩子天生的自制力非常少。需要由家长告诉他,在生气的时候不应该拳打脚踢或者咬人,而应该用语言表达愤怒。

教给孩子道理最好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在他和小伙伴起冲突时,谨慎地监督他。如果是小冲突,就站在一边,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但是如果孩子们打得不可开交,或者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开始攻击或者撕咬别的孩子时,大人要及时干预。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如果打架特别激烈,就不能让他们在一起玩了。

大人要清楚地告诉孩子,“谁先打谁”并不重要,伤害别人没有任何借口可找。

为了避免或者尽量减少“高危”情况,告诉孩子要用其他的方式表示愤怒,而不是用暴力。告诉他要用坚定的语气说“不”,然后掉头就走,或者寻求和解,而不是用拳头打架。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用语言解决分歧比用身体暴力更加有效,也更文明。表扬孩子合宜的行为,向他解释当他用这些策略解决分歧,而不是拳打脚踢、咬人的时候,他是多么有“成人”风度。当他表现得彬彬有礼的时候,一定要强化和赞扬他的行为。

3、最后的办法:“平静中断”

当孩子行为不得当的时候,使用“平静中断”策略也是一种选择,这个策略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能用了。

“平静中断”只能是最后的办法。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者去一个没有娱乐的“无聊”地方,本质上,也是让他停止错误的行为,好好地冷静下来。

一言不合就咬人:攻击他人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共性,宜“堵”不宜疏

一开始,当孩子年纪还小时,他只要冷静下来了,“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了,“平静中断”就可以结束了。在孩子安静下来后,立即结束“平静中断”会强化这种方法,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平静中断”意味着要“一声不吭、一动不动”。

一旦孩子学会了使自己冷静下来,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就是,“平静中断”的时间等于孩子的年龄。

比如,3岁的孩子应该“平静中断”3分钟。“平静中断”结束后,需要一个开始,就是说,当孩子行为得当时,家长应该给他大量积极的关注。

4、大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在大人身边的时候,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行为得当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用恰当、平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孩子很可能就会模仿你。如果你必须管教他,千万不要内疚,更不要道歉。

如果他感受到你复杂的情绪,他可能以为自己一直是对的,而你才是那个“坏人”。虽然管教孩子很不好受,但是这是为人父母必须经历的,完全不需要内疚。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错了,这样他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愿意承担后果。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