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最近兩年,品牌地產商、物業公司又一窩蜂地大幹快上建設智慧城市平臺、智慧社區平臺。進展如何?

歷時兩年探索,碧桂園助理總裁兼產城發展事業部總經理向俊波在2019年11月26日36氪未來城市峰會上坦言:“在平方公里的層級上建一座智慧城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碧桂園的轉型夢——科技小鎮

最近兩年,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政策的轉向,迫使房地產企業紛紛開啟戰略調整。早在2016年8月,碧桂園就發佈“產城融合戰略”, 未來五年計劃投入千億元進行科技小鎮的開發。 據不完全統計,至今,碧桂園已經在全國範圍內佈局了幾十個科技小鎮,已經落地的項目超過10個。

潼湖科技小鎮是碧桂園首個建設和投入運營的科技小鎮,也是廣東省發改委公佈的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按照規劃,潼湖科技小鎮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配套城市級的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酒店、會議中心、商業購物、文娛休閒、公共實驗室等一應俱全,為入駐小鎮的產業和居民,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可靠保障。

同時,潼湖科技小鎮將緊跟行業和技術潮流,基於“2中心+4平臺+N場景應用+資源開放接入”核心框架,以"科技、生態、智慧、創新"為特色、結合最新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建設智慧城市,不僅助力智能製造的爆發式發展,打造成世界級物聯網產業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貢獻力量;也提升入駐企業和員工辦公和生活體驗,降低內部管理成本,提升園區運營效率。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總之,潼湖科技小鎮的智慧城市規劃以最終用戶(入駐企業、企業員工、業主、訪客、酒店客人、小鎮運營管理人員、物業人員、合作資源廠家、政府等)為使用對象,以應用場景為依圖,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為核心,打造科技化、高效化和人性化的小鎮。


聯接10萬設備,互聯互通是最大“坑”

2017年開始,碧桂園在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造潼湖科技小鎮。兩年時間過去,第一批科技創新企業已經入駐園區,潼湖大數據產業園也在2019年5月正式動工。 向俊波表示,不同於傳統開發商買地賣房的傳統模式,作為 “智慧城市”的建設者和平臺運營方來說,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產業連接的問題。

一個智慧城市運營平臺,需要鏈接大量科技企業,從基礎網絡設施、通信設施到各種電子設備、再到各種應用軟件,以及軟件平臺的自主開發等,需要連接大大小小上萬個設備,不同設備之間的接口標準、數據標準的不同等,導致無法互聯互通等,“這是建設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戰之一。作為一項創新項目,智慧城市平臺建設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坑,”向俊波認為,“未來幾年,肯定會有死掉一大批平臺運營方。”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回顧過去兩年時間,向俊波每天都在接洽大量實體企業談合作。深耕兩年之後,向俊波坦言:“我們重點關注這個項目怎麼賺錢,到底賺不賺錢。因此,會從每平方公里的層級上去考量,建設智慧城市的成本、投入,以及未來的產出。”

他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傳統智能建築的投入成本在每平方米50元到60元之間,而碧桂園在潼湖科技小鎮每平方米建築面積上的已投入達到了200元。擴展到整個科技小鎮來看,大概需要八千萬元的資金投入。每年維持平臺正常運行的維護費大概還需要500萬元左右。


商業模式仍在探索

作為一個建設中的智慧城市項目,潼湖科技小鎮的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一方面要找到基礎應用,另外一方面找到有價值的應用”,向俊波介紹了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一些嘗試。 比如地下交通,因為傳統GPS導航設施無法在地下工作,碧桂園嘗試使用WIFI和藍牙進行定位;在水質監測方面,碧桂園嘗試去做井蓋的異動、智能垃圾筒等場景,但如何將這種應用場景轉化為支付意願是最大的挑戰。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應用場景的增值服務是最值得期望的服務”,向俊波同樣提供了幾個場景案例,比如,引入智能門禁系統,每棟樓可以節省10、20萬的投資成本;人臉識別技術也可以應用在所有社區消費場景,碧桂園正嘗試通過人臉識別打通社區內所有消費支付場景。

碧桂園向俊波談“智慧城市”:到處都是坑、平臺商會死一大片

“目前,很多應用還不成熟,不管是投資建設還是維護,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是能夠掙錢的場景還屈指可數,但未來可期”,向俊波表示,“期待未來能夠做成一個可複製、有所創新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