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新興傳(2019年3月版)(14)

李亮屏

蒙元新興傳(2019年3月版)(14)
蒙元新興傳(2019年3月版)(14)

21歲的辛棄疾拉起兩千人馬反金起義,在金朝統治區展開游擊戰。辛棄疾膚碩體胖,目光有稜,紅頰青眼,壯健如虎,好友陳亮說他“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活生生一個虎背熊腰、目光如電的高手。他確實武藝高強。反金起義後,他投奔到當時勢力最為強大的義軍首領耿京麾下,同時遊說了另一支義軍的首領義端歸順耿京。義端是個和尚,立志不堅,某天晚上,偷了耿京的軍印逃走,準備投降金人。耿京大怒,要處決叛徒的介紹人辛棄疾。辛棄疾說:“給我三天時間!”沒用三天時間,辛棄疾追上義端和尚,將他打下馬來。義端跪地求饒:“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辛棄疾怎會吃這一套,手起刀落,毅然砍下義端的腦袋。耿京一看辛棄疾這麼厲害,於是派他帶隊去南宋,聯繫率領部隊歸順宋廷事宜,但是等辛棄疾完成任務帶回南宋朝廷的任命書時,叛將張安國將耿京殺害,並裹挾部隊,投降了金軍,換來了濟州知州的官位。辛棄疾怒不可遏,親自帶領五十名騎兵,衝進了駐紮著五萬兵馬的金營。張安國正在與部下喝酒,猝不及防,被辛棄疾捆住,攔腰放在馬上,不明真相的叛軍圍上來,辛棄疾馬上做了他們的思想工作,策反了一萬多名士兵。辛棄疾馬上押著叛徒,身後跟著萬人大軍,衝出金營,一路向南,渴不暇飲,飢不暇食,成功地抵達臨安,將張安國交給朝廷,斬首於市。辛棄疾憑藉區區五十騎勇闖五萬金軍大營而又全身以退的傳奇故事,壯聲英概,儒士為之興起,南宋皇帝一見三嘆息,得到南宋皇帝器重,這年他23歲,成為政壇新星,時人稱之為“辛侯”,以他的才華膽略,必將在北伐事業中建立功勳,馬上封侯。不料終其一生,辛棄疾都未如願打回山東老家去。一生顛沛流離,做些地方官員,在每個任上,治理荒政,整頓治安,空擁一身傑出軍事才華,只能在地方剿匪、鎮壓暴亂。

宋金戰爭一觸即發,宋高宗六神無主,驚恐無策,群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主和派主張逃往海島,暫避國難;主戰派陳康伯堅決反對,慷慨言道:“敵國敗盟(指紹興合約),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救國,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抗金救國。宋高宗見主戰派勢力大於主和派,於是下令備戰抗金,也分四路迎敵。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抗擊金兵;以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朝廷各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京湖制置使,率軍三萬餘人戌守鄂州,與駐守襄陽的吳拱犄角呼應,防守長江中游安全;以李寶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船一百二十艘,沿海路北進,襲擊金軍水師,阻擋其沿海南下入侵。金軍南下入侵後,宋軍不戰而潰。一個月左右,金軍便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老將劉錡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進駐寶應、盱眙、淮陰,全力做好淮東防務。但不幸的是,負責淮西防務的主將王權貪生怕死,逗留健康,不肯進軍,在劉錡嚴厲督促下,才與妻子泣別,進駐長江北岸和州,卻不再前進。劉錡見王權抗令不進,再三嚴令其北進防守,王權只得進駐廬州防守。十月初,當劉錡趕到淮陰時,金軍已到達淮河北岸。由於王權畏敵不進,淮西地區事實上防守空虛,金軍一路從容南下渡過淮河。王權得知金軍渡淮南下,棄守廬州南逃,金軍乘勢迅速推進到滁縣,兵臨長江。在淮陰抗擊金軍的劉錡得知這一不幸消息,也只得退兵揚州。金軍兵臨長江的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上下亂作一團,文武百官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做好了浮海避敵的逃亡準備。只有抗戰派陳康伯和黃中將家屬留在臨安,並堅決反對逃海避難,苦勸宋高宗只有堅決抗金,才能保家衛國。宋高宗在抗戰派激勵下,勉強表示自己可以御駕親征,帶領軍民繼續抵抗。十月中旬,宋高宗派遣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這時,金軍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又從和州逃到採石,接著揚州失守,劉錡退守瓜洲,後又退回鎮江。

金軍南侵戰爭遭到金統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民間反抗此起彼伏,金朝內部分裂分化,爭權奪利鬥爭也日趨緊張。金宗室完顏雍乘機奪取政權稱帝繼位為金世宗,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為新皇帝金世宗。駐紮在和州雞籠山的海陵王完顏亮得知這一消息,決定加快南侵,爭取退路,決定於十一月初八日從採石(今安徽當塗北)渡長江南下,再攻建康。金世宗完顏雍利用海陵王領兵南下之機在燕京發動政變上臺稱帝,推翻海陵王完顏亮政權,發檄文討伐海陵王,同時給金熙宗平反,下詔除去海陵王加給金熙宗的貶稱廟號“東昏王”,重諡“武靈皇帝”,廟號閔宗。隨後追封自己的父親完顏宗輔為“睿宗”,陪葬太祖陵,其陵曰“景陵”。次年(1161),海陵王領兵南下時兵敗被殺,被降封為“海陵王”,起初葬在金陵區的諸王兆域中。同時將完顏亮給其父親完顏宗幹追封的封號德宗降封為王,遷出陵區。海陵王的母親大氏,被除去慈憲皇后諡號,改稱遼王夫人,同時被遷出金皇陵區。金世宗與皇族的政治權力鬥爭,一步步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

南宋葉義問到達建康後,撤銷王權軍職,委派李顯忠接替王權職務,但葉義問也膽小如鼠,貪生怕死,不敢親往前線督戰,卻派遣中書舍人虞允文前往採石前線慰勞宋軍將士,自己坐觀形勢。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到達採石,犒勞將士。不料,距離採石數公里外,虞允文即聞鼓聲陣陣,探問道旁行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員一聽,都想逃回建康,虞允文嚴令不許擅自逃回,堅持來到採石。這時,駐守採石的主將王權接到撤職命令已經急忙抽身逃去,而接替王權職務的李顯忠卻因時間與行程問題沒有來得及到達採石,採石前線宋軍將士一時失去主將,人心惶惶,士氣低落,秩序混亂。虞允文到達江邊,見到王權殘部士氣低落,七零八落散佈路旁,都準備逃亡。虞允文大吃一驚,覺得已經來不及等待李顯忠前來主持軍務,立刻召集宋軍將士,喻以利害,鼓舞士氣,表明自己決心與眾將士一起抗戰守土。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主持軍務,重新打起精神,說道:“我等吃盡金人之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你做主,我們願意拼命作戰!”不料,一旁一個隨行官員拉著虞允文的衣襟悄悄說:“朝廷派你是來勞軍的,又不是要你來督戰的。別人把軍事已搞得那麼糟,您何必再背這個包袱呢?”虞允文氣憤的一甩袖言道:“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此危急時刻,我怎麼能考慮個人得失,逃避責任,棄守國土!”虞允文作為一介書生,此前從來沒有打過仗,更沒有指揮過戰爭,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鼓起勇氣,擔起現場指揮責任,立刻命令宋軍士兵、騎兵整隊沿江佈陣,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對駐守江中,兩隊停泊東西兩側岸邊策應,另外兩隊埋伏山後伏擊。金軍以為採石無宋兵守備,及至近泊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百姓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方才大驚,自覺準備不足,但已欲退不能,只得前進接戰。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軍向南岸駛來。沒過多久,金軍已陸續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宋軍士兵見主將勇猛,士氣高漲,拼命衝殺。金軍自南侵進軍以來,一路沒有遭遇過宋軍抵抗,軍心傲慢無備,一下子遇到如此強悍的宋軍抵抗,頓時潰散下來。江面上的宋軍戰船,船大靈活,且宋軍多習水戰,而金軍船小不穩,又不習水戰,雙方一交戰,宋船乘勢衝擊,插進金軍船隊,將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金軍一半落水淹死,一半頑抗。接近黃昏,宋金江面戰鬥仍沒有結束。此時,正好有一批從光州(今河南潢州)潰逃回來的宋兵到達採石。虞允文即刻接管整頓,發給戰旗軍鼓,讓其從山後搖旗吶喊,敲鼓繞到江邊助戰。江面上的金軍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誤以為宋軍大批援軍到來,難以再進軍,便紛紛掉頭逃命。金軍遭遇意外慘敗,完顏亮暴跳如雷,將怒氣全發洩在士兵身上,勒令次日全軍強渡長江,否則軍法從事。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新盛率宋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軍船隻一出港口,宋軍用強弩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金船,金軍大敗。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逃往揚州。宋軍採石戰役大勝之後,接任主將李顯忠才領兵到達。李顯忠在瞭解了虞允文指揮宋軍臨危退敵的情況後,十分欽佩。虞允文與李顯忠分析戰情,對李顯忠說道:“敵人在採石渡江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再次渡江。對岸鎮江那邊缺乏準備,我到那邊去看看。”李顯忠覺得虞允文分析十分在理,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防守。鎮江此時由老將劉錡防守,但劉錡已病重在床,難以指揮防守任務。虞允文率軍到達鎮江,先去探望老將劉錡,劉錡躺臥床上,緊拉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家養兵三十年,我等卻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後輩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虞允文安慰老將軍安心養病,就回到軍營佈置防守任務。虞允文命令鎮江水軍在江邊加緊操練演習,同時製造一批車船,由士兵駕駛,加強江邊金山周圍的巡邏。金軍不習水戰吃了幾次敗仗,害怕與宋軍再次江面作戰,有些將士暗地裡計劃逃亡北退。完顏亮進退無路,決定孤注一擲,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南侵,否則一律處死。隔岸宋軍士氣高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無望,而完顏亮一貫軍法嚴苛,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此時,金軍將士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的消息,便暗中謀變。二十七日清晨,金軍將領完顏元宜率軍殺向完顏亮軍帳。完顏亮被親隨替換秘密逃亡北上,後死於吉林大興安嶺老家,冰葬於長白山冰洞。替身被殺,金軍於十二月初撤退北返,宋軍乘勢收復兩淮地區。之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暫時停戰,南宋轉危為安。經此一變,宋高宗決意退位,傳位與養子趙昚,史稱宋孝宗。

公元1162年6月,南宋高宗趙構退位,皇太子趙昚(shèn)繼位,是為宋孝宗。新帝登基,萬象革新。7月份,宋孝宗下詔為抗金名將岳飛平反,追復岳飛原爵,改葬於棲霞嶺下,釋放要改變對金朝屈辱求和政策的信號。宋孝宗在對岳飛之孫嶽霖的宣諭中對岳飛做出如下點評:“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此時距離岳飛冤死於風波亭已經20年。宋孝宗甫一登基,即準備北伐。奈何此時國內良將凋零,啟用年已66歲、志大才疏的張浚為北伐主帥,宋軍北上在符離大敗於金軍,隆興北伐以失敗告終。張浚不久病死,宋孝宗不得已與金朝簽訂“隆興和議”,稱金朝皇帝為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