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14)

李亮屏

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14)
蒙元新兴传(2019年3月版)(14)

21岁的辛弃疾拉起两千人马反金起义,在金朝统治区展开游击战。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好友陈亮说他“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活生生一个虎背熊腰、目光如电的高手。他确实武艺高强。反金起义后,他投奔到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义军首领耿京麾下,同时游说了另一支义军的首领义端归顺耿京。义端是个和尚,立志不坚,某天晚上,偷了耿京的军印逃走,准备投降金人。耿京大怒,要处决叛徒的介绍人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没用三天时间,辛弃疾追上义端和尚,将他打下马来。义端跪地求饶:“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辛弃疾怎会吃这一套,手起刀落,毅然砍下义端的脑袋。耿京一看辛弃疾这么厉害,于是派他带队去南宋,联系率领部队归顺宋廷事宜,但是等辛弃疾完成任务带回南宋朝廷的任命书时,叛将张安国将耿京杀害,并裹挟部队,投降了金军,换来了济州知州的官位。辛弃疾怒不可遏,亲自带领五十名骑兵,冲进了驻扎着五万兵马的金营。张安国正在与部下喝酒,猝不及防,被辛弃疾捆住,拦腰放在马上,不明真相的叛军围上来,辛弃疾马上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策反了一万多名士兵。辛弃疾马上押着叛徒,身后跟着万人大军,冲出金营,一路向南,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成功地抵达临安,将张安国交给朝廷,斩首于市。辛弃疾凭借区区五十骑勇闯五万金军大营而又全身以退的传奇故事,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南宋皇帝一见三叹息,得到南宋皇帝器重,这年他23岁,成为政坛新星,时人称之为“辛侯”,以他的才华胆略,必将在北伐事业中建立功勋,马上封侯。不料终其一生,辛弃疾都未如愿打回山东老家去。一生颠沛流离,做些地方官员,在每个任上,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空拥一身杰出军事才华,只能在地方剿匪、镇压暴乱。

宋金战争一触即发,宋高宗六神无主,惊恐无策,群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主和派主张逃往海岛,暂避国难;主战派陈康伯坚决反对,慷慨言道:“敌国败盟(指绍兴合约),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坚决主张抗金救国,一些太学生也积极请战,抗金救国。宋高宗见主战派势力大于主和派,于是下令备战抗金,也分四路迎敌。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抗击金兵;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朝廷各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军三万余人戌守鄂州,与驻守襄阳的吴拱犄角呼应,防守长江中游安全;以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船一百二十艘,沿海路北进,袭击金军水师,阻挡其沿海南下入侵。金军南下入侵后,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左右,金军便推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金军南侵的消息传来,老将刘锜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宝应、盱眙、淮阴,全力做好淮东防务。但不幸的是,负责淮西防务的主将王权贪生怕死,逗留健康,不肯进军,在刘锜严厉督促下,才与妻子泣别,进驻长江北岸和州,却不再前进。刘锜见王权抗令不进,再三严令其北进防守,王权只得进驻庐州防守。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已到达淮河北岸。由于王权畏敌不进,淮西地区事实上防守空虚,金军一路从容南下渡过淮河。王权得知金军渡淮南下,弃守庐州南逃,金军乘势迅速推进到滁县,兵临长江。在淮阴抗击金军的刘锜得知这一不幸消息,也只得退兵扬州。金军兵临长江的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上下乱作一团,文武百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做好了浮海避敌的逃亡准备。只有抗战派陈康伯和黄中将家属留在临安,并坚决反对逃海避难,苦劝宋高宗只有坚决抗金,才能保家卫国。宋高宗在抗战派激励下,勉强表示自己可以御驾亲征,带领军民继续抵抗。十月中旬,宋高宗派遣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参谋军事。这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又从和州逃到采石,接着扬州失守,刘锜退守瓜洲,后又退回镇江。

金军南侵战争遭到金统区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民间反抗此起彼伏,金朝内部分裂分化,争权夺利斗争也日趋紧张。金宗室完颜雍乘机夺取政权称帝继位为金世宗,黄河以北地区很快归附为新皇帝金世宗。驻扎在和州鸡笼山的海陵王完颜亮得知这一消息,决定加快南侵,争取退路,决定于十一月初八日从采石(今安徽当涂北)渡长江南下,再攻建康。金世宗完颜雍利用海陵王领兵南下之机在燕京发动政变上台称帝,推翻海陵王完颜亮政权,发檄文讨伐海陵王,同时给金熙宗平反,下诏除去海陵王加给金熙宗的贬称庙号“东昏王”,重谥“武灵皇帝”,庙号闵宗。随后追封自己的父亲完颜宗辅为“睿宗”,陪葬太祖陵,其陵曰“景陵”。次年(1161),海陵王领兵南下时兵败被杀,被降封为“海陵王”,起初葬在金陵区的诸王兆域中。同时将完颜亮给其父亲完颜宗干追封的封号德宗降封为王,迁出陵区。海陵王的母亲大氏,被除去慈宪皇后谥号,改称辽王夫人,同时被迁出金皇陵区。金世宗与皇族的政治权力斗争,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

南宋叶义问到达建康后,撤销王权军职,委派李显忠接替王权职务,但叶义问也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不敢亲往前线督战,却派遣中书舍人虞允文前往采石前线慰劳宋军将士,自己坐观形势。十一月初八日,虞允文到达采石,犒劳将士。不料,距离采石数公里外,虞允文即闻鼓声阵阵,探问道旁行人,说是金军今日渡江。随行人员一听,都想逃回建康,虞允文严令不许擅自逃回,坚持来到采石。这时,驻守采石的主将王权接到撤职命令已经急忙抽身逃去,而接替王权职务的李显忠却因时间与行程问题没有来得及到达采石,采石前线宋军将士一时失去主将,人心惶惶,士气低落,秩序混乱。虞允文到达江边,见到王权残部士气低落,七零八落散布路旁,都准备逃亡。虞允文大吃一惊,觉得已经来不及等待李显忠前来主持军务,立刻召集宋军将士,喻以利害,鼓舞士气,表明自己决心与众将士一起抗战守土。宋军部将见虞允文出来主持军务,重新打起精神,说道:“我等吃尽金人之苦,谁不想抵抗。现在既然有你做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不料,一旁一个随行官员拉着虞允文的衣襟悄悄说:“朝廷派你是来劳军的,又不是要你来督战的。别人把军事已搞得那么糟,您何必再背这个包袱呢?”虞允文气愤的一甩袖言道:“这算什么话!现在国家遭此危急时刻,我怎么能考虑个人得失,逃避责任,弃守国土!”虞允文作为一介书生,此前从来没有打过仗,更没有指挥过战争,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鼓起勇气,担起现场指挥责任,立刻命令宋军士兵、骑兵整队沿江布阵,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对驻守江中,两队停泊东西两侧岸边策应,另外两队埋伏山后伏击。金军以为采石无宋兵守备,及至近泊南岸,见宋军列阵相待,当涂百姓观战助威者十数里不绝,方才大惊,自觉准备不足,但已欲退不能,只得前进接战。几百艘金军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军向南岸驶来。没过多久,金军已陆续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宋军士兵见主将勇猛,士气高涨,拼命冲杀。金军自南侵进军以来,一路没有遭遇过宋军抵抗,军心傲慢无备,一下子遇到如此强悍的宋军抵抗,顿时溃散下来。江面上的宋军战船,船大灵活,且宋军多习水战,而金军船小不稳,又不习水战,双方一交战,宋船乘势冲击,插进金军船队,将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金军一半落水淹死,一半顽抗。接近黄昏,宋金江面战斗仍没有结束。此时,正好有一批从光州(今河南潢州)溃逃回来的宋兵到达采石。虞允文即刻接管整顿,发给战旗军鼓,让其从山后摇旗呐喊,敲鼓绕到江边助战。江面上的金军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误以为宋军大批援军到来,难以再进军,便纷纷掉头逃命。金军遭遇意外惨败,完颜亮暴跳如雷,将怒气全发泄在士兵身上,勒令次日全军强渡长江,否则军法从事。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新盛率宋水军主动进攻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金军船只一出港口,宋军用强弩劲射,又使用霹雳炮轰击金船,金军大败。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往扬州。宋军采石战役大胜之后,接任主将李显忠才领兵到达。李显忠在了解了虞允文指挥宋军临危退敌的情况后,十分钦佩。虞允文与李显忠分析战情,对李显忠说道:“敌人在采石渡江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再次渡江。对岸镇江那边缺乏准备,我到那边去看看。”李显忠觉得虞允文分析十分在理,马上拨给虞允文一支人马,由虞允文率领前往镇江防守。镇江此时由老将刘锜防守,但刘锜已病重在床,难以指挥防守任务。虞允文率军到达镇江,先去探望老将刘锜,刘锜躺卧床上,紧拉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养兵三十年,我等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大功的还是靠您这位后辈书生,我们当将军的实在太惭愧了。”虞允文安慰老将军安心养病,就回到军营布置防守任务。虞允文命令镇江水军在江边加紧操练演习,同时制造一批车船,由士兵驾驶,加强江边金山周围的巡逻。金军不习水战吃了几次败仗,害怕与宋军再次江面作战,有些将士暗地里计划逃亡北退。完颜亮进退无路,决定孤注一掷,命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一律处死。隔岸宋军士气高涨,严阵以待,金军强渡无望,而完颜亮一贯军法严苛,使金军将士进退两难。此时,金军将士得知完颜雍已在辽阳称帝,并废完颜亮为庶人的消息,便暗中谋变。二十七日清晨,金军将领完颜元宜率军杀向完颜亮军帐。完颜亮被亲随替换秘密逃亡北上,后死于吉林大兴安岭老家,冰葬于长白山冰洞。替身被杀,金军于十二月初撤退北返,宋军乘势收复两淮地区。之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暂时停战,南宋转危为安。经此一变,宋高宗决意退位,传位与养子赵昚,史称宋孝宗。

公元1162年6月,南宋高宗赵构退位,皇太子赵昚(shèn)继位,是为宋孝宗。新帝登基,万象革新。7月份,宋孝宗下诏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原爵,改葬于栖霞岭下,释放要改变对金朝屈辱求和政策的信号。宋孝宗在对岳飞之孙岳霖的宣谕中对岳飞做出如下点评:“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此时距离岳飞冤死于风波亭已经20年。宋孝宗甫一登基,即准备北伐。奈何此时国内良将凋零,启用年已66岁、志大才疏的张浚为北伐主帅,宋军北上在符离大败于金军,隆兴北伐以失败告终。张浚不久病死,宋孝宗不得已与金朝签订“隆兴和议”,称金朝皇帝为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