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番茄斑枯病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體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糞肥中越冬,也可以在多年生的茄科雜草上越冬,到來年春暖時,病殘體產生分生孢子是病害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器吸水後從孔口湧出分生孢子團,分生孢子借風、雨飛濺到番茄葉片上進行侵染,所以,地面上葉片首先發病。在雨後或早晚露水未乾以前,病菌可以藉助農事操作等途徑進行傳播。分生孢子在溼潤寄主表面萌發後由氣孔侵入,菌絲在寄主細胞間隙裡開始蔓延,分枝的吸器穿入寄主細胞裡吸取養分,使組織破壞,在組織裡蔓延。菌絲成熟後又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從而又形成新得孢子器再次侵染。溫暖、潮溼、陽光不足利於斑枯病發生。番茄斑枯病一般發病時間為初夏,果實採收後期快速蔓延。


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斑枯病為害番茄症狀


番茄斑枯病在番茄各個時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番茄葉片,尤其在開花結果期葉片上發生較多,其次為害莖、花萼、和葉柄,果實極少受害。一般地面上的老葉片最先為害,後慢慢蔓延上部葉片。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出現水漬狀圓斑,不多久葉片正、反兩面都會生出圓形近圓形的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間灰白色、凹陷,上面生出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發病嚴重時:

很多斑能形成大枯斑,病葉枯黃,早脫落,植株早衰弱;也有病部脫落穿口現象,發病嚴重時:中、下部葉片整個枯萎,只留下頂部幾片健壯葉片,葉柄病斑近圓形或橢圓形,稍凹陷,褐色,上面生出小黑點,葉柄上的小斑也可合成大枯斑。果實上病斑圓形、褐色。田間番茄斑枯病症狀有兩種類型:大斑型和小斑型。大斑型也是常見的類型,多發生在感病寄主上,通常就在老葉上出現1~2毫米水漬狀壞死點,後慢慢變成橢圓型,直徑為2~5毫米,灰白色,上面生出很多分生孢子;小斑型:主要出現在抗病寄主上,斑點極小,通常為針尖大小,直徑小於1毫米,深紅棕色,上有少量或沒有分生孢子。

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番茄斑枯病發病原因


番茄斑枯病病源為番茄殼針孢,屬於子囊菌無性型殼針孢屬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扁平,球型,黑褐色,壁薄,孔口部位色較深,無乳頭;分生孢子器底部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針狀,微彎,有3~9個隔膜,頂部較尖,基部鈍圓,長度變幅較大,寬度穩定,成熟後從孔口溢出。

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番茄斑枯病農業和藥劑防治


農業防治方法

(1)選擇無病種子:無病如種子帶菌,可用52°c溫水浸種30分鐘,取出種子在用冷水冷卻,曬乾,在進行催芽播種。


(2)苗床處理:建議在無病區建造苗床 ,或使用無病土育苗,防止苗期染病。苗床可噴施1:1:200波爾多液消毒土壤,也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按667平方米噴施150千克藥液,持續2~3次即可。



(3)加強栽培管理:採用高畦或半高畦栽培;定植不要過密 ,及時合理整枝、搭架、利於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溼度;多施有機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時清潔田園,清除雜草和病葉,減少菌源,採收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株,

建議重病與非茄科輪作2~3年,最好和豆科或禾本作物進行輪作。

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番茄斑枯病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藥劑防治:可選用70%甲基硫菌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等。


建議:陰雨天氣條件下,可改用45%百菌清煙劑燻蒸,每667平方米用藥250克,也可用7%葉黴淨粉塵劑噴粉,每667平方米噴施1千克藥粉,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

番茄斑枯病發病症狀、有哪些防治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