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战国时期有一个英雄,叫做田单,他曾帮助齐国的国君收复了广袤的土地,而就当田单成功收复失地之后,却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当中。因为田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让齐国的国君变得黯然失色,而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田单画像

田单在齐国做相的时候,有一次看到有一个老人要渡过淄水,当时恰逢冬天,老人刚从水中走出来的时候,就冻的不能走了。这一幕正好让田单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来,披在老人身上,为他御寒。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齐襄王了,齐襄王听后非常生气,他说,“田单这样收买人心,难道是想借此机会给自己打好群众基础,然后来谋取我这个国家吗?”他之所以会想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这一招,抢夺了齐国。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在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姓姜,到战国以后,齐国的国君就姓田了,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呢?当时在齐国的大夫贵族中有一个田氏家族,他们用一种非常明显的手段去收买人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斗出小斗进的故事。

当时,齐国的老百姓很穷困,他们就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时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给老百姓,当老百姓来还的时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较小的斗把米收回来,等于说老百姓问他们借贷的话,借走的多,要还给他们的东西就比较少。这样田氏家族就把整个齐国老百姓的心理给征服了,所以势力越来越大,最后取代了姜氏家族,拥有了这个齐国。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所以当田单救助老百姓这一幕出现的时候,齐襄王马上就有一种非常警惕的心理,觉得如果自己不对他进行提早预防的话,恐怕后来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后果。齐襄王自言自语讲完这些话以后,忽然发现自己好像失言了,怎么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都讲出来了。所以左右看了一下,只发现殿阶下面有一个人在串珠子。

齐襄王就把他叫过来说,“我刚才说的话你听到了吗?”

那个人说“我听到了”。

齐襄王就问,“你觉得我讲的怎么样?我的担忧有没有道理?”

然后那个人说,“担忧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给您出一个主意,你不如把田单做的好事想办法收回来,让田单做的好事,变成你做的好事,这不就行了吗?”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这个人就教齐襄王。他说,“你下一道命令,就说我非常担心老百姓,田单知道我的担心,所以经常赈济老百姓,给他们食物和衣服,我这样担心我们的百姓,而田单也是如此,田单所有的心思跟我都是一样的,他的这种想法,让我感觉到非常满意。如果你下这样一道命令以后,大家就会觉得,原来田单这么爱护老百姓,全是王的意思。”

齐王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仅没有去责怪田单,反而给予了田单非常多的奖励。过了几天以后,之前给齐王提供意见的那个人又来了,他说,“王,你不如去把田单叫来,然后向他作揖行礼,再犒劳他,趁这个机会再下一次命令,说如果齐国境内还有忍饥挨饿的、受寒冻的老百姓,你一定要替我好好的照顾他们,收养他们。这样一个命令颁布下去,所有的老百姓听到以后,都会知道原来田单爱老百姓,那是王让他这么做的。这样的话,田单所做的好事,不就变成你做的好事吗?”

《资治通鉴》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驾驭群臣?

影视作品中的齐襄王

当田单受到齐襄王猜忌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不知名的人在齐襄王那儿讲了几句话,使得齐襄王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你与其去对抗,不如顺水推舟,因为田单他做了一件得民心的事情,如果因为这个事情去记恨田单,处罚田单,那你自己不就站到善的对面了吗?

反抗善,或者说去做一件惩罚那些行善的人,在老百姓的眼里,你不就是一个作恶的代表吗?所以,这个对齐襄王来说肯定是不利的。那么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田单做的这个事情,想办法把它收到自己的名下来。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干,在这种情况下面,必须要有善于用人的一种方法,一种气度。所以,在这种时候,如果说你善于用人,那么你手下所做的成就,最终会变成你自己的成就。故事里的齐襄王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而别人所出的这个主意,事实上是帮助齐襄王在用人的这个层面上,把自己的功用给发挥出来了。

(移步“姜鹏历史沙龙”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历史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