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有兩次百家爭鳴、大師輩出的思想解放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次為民國時期,可以說近代民國是思想界、藝術家、文學家的第二次盛世。而茶葉發展也經歷了兩次盛世,第一次為唐朝時期,眾所周知,茶起源於中國,興盛於唐朝。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經濟、綜合國力最鼎盛的時期,也是茶葉生產高速發展的時期。貢茶、榷茶、稅茶制度也是在唐朝相繼建立的。第二次盛世也是在近代民國時期,中國茶葉出口自清朝開始逐漸衰落,到了民國中國茶葉加速發展,一時間各大茶葉品牌屹立在世界之林。中國茶葉海外市場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形成近代中國茶葉大發展的另一個高峰。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當時著名的中國茶葉公司數不勝數,有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章而聞名海外的上海華茶公司和上海汪裕泰茶莊、徽州五大茶行之首的安徽謝裕大茶莊、有“烏龍世家”之稱專營烏龍茶的廣州龍德記茶莊、京城最老字號北京張一元茶莊以及以“茶盒堪比藝術品”的福州馬玉記茶莊等等。

本文要介紹的是代表近代中國茶葉水平的上海華茶公司。華茶公司成立於1916年上海,創辦者是粵商唐翹卿,這是由華商獨立經營的第一家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在近代華茶營銷史上也具有相當之影響力。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華茶創辦人:唐翹卿)

中國雖然自古就是茶葉出口的大國,但是由於清代閉關鎖國政策影響,茶葉貿易一直被洋商壟斷著。當時中國出口的茶葉,大部分先運送到英國倫敦,再從倫敦批發到世界各地。雖然華茶的出口貿易量日益增多,但是中國人並沒有能從茶葉貿易獲得實惠。用今天的廣告語來說就是:有中間商賺差價。沒錯,洋商就是中間商,他們把中國茶葉貿易的大額利潤全部收入囊中,其實跟當今iphone手機的情況類似,iphone從中國組裝生產,也是從中國銷售到世界各地,但是鉅額利潤都是美國蘋果公司賺去了,中國只賺得少許組裝利潤。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華茶瓷製茶罐)

清末著名的茶葉買辦唐廷樞曾在報刊撰文,提出「通過直接出口,免受洋行盤剝」的構想。但在由於華商對國外市場不賺解,對運輸、結匯等也缺乏洋行所具有的優勢,要做到直接出口並不容易。有些實力較強的茶商,曾欲通過寄售、代運等手法進行直接出口,往往為洋商所詐欺,而以失敗告終。如上海最早開設的謙順安茶棧負責人卓鏡澄,與唐翹卿、陳翊周、朱葆元等茶商合夥,將茶葉委託怡和洋行運到倫敦茶葉拍賣市場,待價估售。但怡和洋行將茶葉運到倫敦後卻故意擱在倉庫不售,還說這些茶葉在倫敦沒有銷路,反要計算棧租的損失,最後還是卓氏託人向洋行說情,認賠了事。

雖然華商力圖振作擴大茶葉的出口銷售,由於洋商有意排斥打擊和裂造事端,結果多以虧本告終。對此,卓鏡澄曾憤慨地說:「華商必須闖天下,在國外建立關保,做到直接出口,否則不會有生路」。由於受盡洋商欺壓,華茶界的實力派人物早有意創辦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民族企業。茶商唐翹卿之子唐季珊早年曾在英國留學,留英期間實地考察了華茶在英的銷售情況。1914年歐戰爆發後,取道美國回滬,又順道對美國的茶市進行調研,得到當地親友、同鄉、華僑的熱情鼓舞,更加決定回國後專營中國茶葉出口經營,以打破洋行對華茶的壟斷。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1916年,由唐翹卿召集卓鏡澄、朱葆元、陳翊周等茶棧實力派人物共同商 議,決定成立由中國人合夥集資10萬兩開辦自己的茶葉出口公司,並定名為「華茶公司」。華茶公司開展茶葉貿易,最初的經營並不順利,由於英商洋行於倫敦操縱國際茶業已久,要打入該地拓展市場並不容易,故華茶公司轉而將市場拓展中心放在美國(該市場戰略與烏龍世家龍德記的海外發展策略不謀而合),最初以出口「天壇牌」、「美女牌」的小包裝茶葉為主,先運往舊金山,交由華人在當地開設的百貨行代銷。可是美國茶葉市場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紅茶品牌早被英國的立頓佔據半壁江山,綠茶市場也被日本把控。

由於初期經營不善,許多當初投資者陸續退出華茶公司股份,然而唐氏父子並不甘心挫敗,決定獨自支撐華茶公司,追加資本8萬兩,並由唐季珊出任經理,專營華茶的海外策略。唐季珊先在上海閘北寶通路開辦了生記機器製茶廠,去屯溪、蕭山、諸暨、杭州等地收購毛茶,運到上海後再進行加工、拼配裝箱,做到產銷合一,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產品成本。同時,將小包裝改成「天壇牌」、「長城牌」的大箱散裝茶,並與美國進口商哈里合作拓展美國市場。由於華茶公司交貨認真,提供的產品質量上乘,深得合作商的信任。經哈里公司介紹,華茶公司與匯豐銀行建立了業務往來,貸款、結匯有了保障,對公司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三年的努力,華茶公司的業務很快就有了起色。1924年華茶公司又與美國另一家專營茶葉的大進口商卡特公司建立 了貿易關保,業務更得到進一步發展,此時華茶公司已經具備與洋行競爭的能力了。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華茶雙龍牌茶葉)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中國各地發起反英風潮,由於碼頭工人罷工,抵制不給外國商人裝船,洋行的茶葉無法運輸出口,前後歷時將近3個月之久。而華茶公司為中國民族企業,故運銷不受影響,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再行拓展。他們利用蘇州河的木船,將茶葉運駁到長江口,再裝上大輪船出口。美國卡特公司嘗試要求華茶公司代為提供原來由怡和、錦隆等洋行供貨的浙江平水珠茶。華茶公司在平水幫茶商元老、震和茶棧老闆朱葆元的支持下,竟然做到價格比洋行便宜、貨色比洋行更佳的茶葉供應,讓卡特公司大為滿意,當年出口即多達8萬箱(約合2500噸)。後來卡特公司加強和華茶公司貿易關係,不但有代表在華常駐,且同意由華茶公司自定牌子、獨家經營,華茶公司自此壯大成為當時中國華商第一大茶葉出口公司,該公司的實際負責人唐季珊還被冠 上「茶葉大王」的美稱。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THE WAH CHAH CO.上海華茶公司)

華茶公司經理唐季珊頗有生意手腕,也十分懂得適時替公司宣傳,增加華茶在海外的知名度。他曾經和當時中國著名女影星張織雲同去美國, 以「中國茶葉皇帝」和「中國茶葉皇后」為號召,在美國報刊廣告,引起一時轟動。1926年7月14日為美國獨立150週年紀念日,美國在費城舉辦世界博覽會,而中國亦獲邀參展。當年由華茶公司提供的茶葉獲得該屆博覽會一等獎章,與江浙綢緞、江西瓷器、福州漆器等眾多的中國參展品,同被世人認為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代表物件,獲得不少掌聲之際,也為該公司的茶葉拓寬了銷路。

茶話中國傳奇茶企之上海華茶

(罐蓋上的華茶公司小標籤)

從此華茶公司每年的出口保持在6萬箱左右(約合1900噸),佔當時上海茶葉出口總量的10~ 18%,雖然還稍遜於恰和、協和、錦隆洋行等外商,但是已足以和外商成鼎立之勢。

1932年「一二八」,上海戰役爆發,日軍進犯閘北華界,華茶公司在閘北的廠房、倉庫全遭炸燬。幸而華茶公司過去的信譽良好,銀行仍肯貸款,國內茶商也同意先交貨後付款,使公司尚得以繼續經營。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日進入長期抗戰,同年8月13日淞滬進行慘烈的保衛抗戰,華茶公司新建的廠房、倉庫和機器設備,又全被日軍焚燬。加上中國沿海通商口岸逐一淪陷,華茶公司的對外運輸受阻,公司業務幾乎全面停頓。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華茶 公司恢復部分營運,但是業務狀況大不如前。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資本家企業無法見容於當時的共產主義社會,1954年華茶公司宣告歇業,在中國茶葉史上頗具意義的「華茶公司」從此走入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