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1992年,鄧老南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春潮劇烈翻湧。


同年,房地產宏觀調控的“鼻祖”——“國十六條”出臺,房地產行業遭到整頓。


兩年之後,中國住房制度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儘管“國十六條”的餘威仍在,但房地產市場的新時代已經開啟,一些嗅覺靈敏的人開始大膽闖入。


華潤置地、星河灣、富力、禹洲等一批如今家喻戶曉的房企,正是在那一年誕生。


那是1994年,26年前了。


如今,這批同年誕生的房企,有的風華正茂,有的默默前行,有的已經漸露疲態,出現中年危機。


比如華潤置地。


1

增速下滑


2019年全年,華潤置地實現簽約額242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5.1%;實現簽約面積132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5%。如果對比此前定下的2420億元全口徑銷售目標,華潤置地這一年僅僅壓線完成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執掌華潤置地的王祥明並未出席本次業績會。匆匆上任三個月,不知王祥明對這個成績是否滿意。


2425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5%,雖然對別的房企來說,這個成績已經可以滿足了,但對華潤來說,似乎有些低了。需知,這是近三年來華潤置地業增長最低的一年。2017年華潤置地銷售額增速40.8%,2018年增速38.5%。


2020年3月26日,華潤置地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報告。期內,華潤置地實現營業收入1477.4億元,同比增長21.9%。


俗話說,常和同好爭高下。華潤置地的成績單並不合適與中小房企作比較,更適合他的參照對象是龍湖、萬科這樣的巨頭。


2019年,萬科營業總收入3678.94億元,同比增長23.59%;龍湖營業收入1510.3億元,同比增長30.4%。相比之下,華潤置地的業績增速過低。


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根據克而瑞發佈的銷售榜單,華潤置地曾在2016年跌出前十的排位,此後直至2019年,華潤置地則一直保持在第九、第十的位置上。


據樂居財經,華潤置地為2020年定下的目標卻很謹慎——2620億元,即同比增長僅8%。按照華潤置地2020年全年可售的5000億貨值計算,只要去化達52.4%,即可完成目標。截至報告期末,華潤置地已銷售尚未結算的簽約額為人民幣2,239.3億元,其中,已鎖定於2020年內結算的開發物業營業額已達人民幣1,286.9億元。


華潤置地將年增長目標定為8%自有其道理,因為龍湖2020年銷售目標2600億元人民幣,增速為7.22%。或許,在華潤置地心裡,只要穩壓龍湖一頭,自己就還是前十。但他卻忘了,除龍湖以外,其他與其相距不大的房企也對前十的位置虎視眈眈。


一直做前十的吊車尾,不知華潤置地內心感受如何,是前進力有不逮,還是保住前十樂在其中?


2

酒店業務承壓最重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全方位的,其中又以旅遊、酒店行業最為嚴重,幾乎整個2、3月都沒有進賬。


持有酒店的總數則為32家,其中9家已開業,全年營業額為14.9億元,同比增長4.5%,平均入住率69.9%,同比上升3.7個百分點。面對兇猛的疫情,華潤置地也無計可施。“疫情給購物中心營業額帶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而影響最大的是酒店。”華潤置地方面表示。


其遭受影響的不光是酒店業務,還有寫字樓、購物中心在內等眾多業務。


寫字樓在去年算是比較困難的,包括北上廣深等城市在內的寫字樓市場都不大景氣,會不會好轉也不好說。近幾年寫字樓市場目前一直存在供過於求的狀況,加上線上辦公的衝擊,未來寫字樓的市場增長有限,甚至有可能萎縮。


華潤置地的寫字樓業務不過是寫字樓市場中普通的組成部分。其運營的14個寫字樓年內租金收入雖實現了12%的增長,為14億元,但受年內新投入運營的寫字樓初期出租率較低等因素影響,整體出租率只有72.9%,同比下降16.9個百分點。


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截至2019年底,華潤置地自持/在建購物中心為88個,其中在營的42個。年內,華潤置地來自購物中心的租金收入為91.5億元,同比增長33%,出租率達94.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若無疫情影響,未來三四年將會是華潤置地新建購物中心投入運營的持續高峰期。但黑天鵝將其計劃打得七零八落。


據經濟觀察報,最新披露數據,2020年,華潤置地的新開業購物中心數量急劇下降,僅成都萬象城2期及3個輕資產項目計劃開業,初步預計,這是近四年來計劃開業數量最少的一年。


3

高層動盪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肯定的,幾乎所有公司都無法躲開,但華潤增長失速卻並非疫情所致。


高層動盪才是年增長持續走低的直接因素。


一年連換三位掌舵人,過去的2019年對於華潤置地,乃至整個房地產行業來說,都是不尋常的一年。


去年2月12日,華潤置地宣佈吳向東卸任執行董事、提名委員會主席等所有職務,吳向東正式出走華夏幸福。同時唐勇被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彌補了華潤置地四年無主席的空窗。但短短10個月之後,唐勇就離開了,被調任華潤電力總裁。此後,2019年才加入華潤集團的王祥明匆匆接棒唐勇,成為華潤置地新一任主席。


除高層的頻繁更換之外,其他管理層也面臨著持續動盪。據時代週報,12月17日,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唐勇離職,之後高級副總裁遲峰,副總裁、華北大區總經理蔣智生,董事局副主席、華北大區董事長張大為等核心高管均傳出離職消息。


據新浪財經,從銷售區域來看,1月份銷售額最大的三個區域分別是華東大區、華南大區、華西大區,佔比分別達到49%、20%和19%。兩位高管離職的華北區域,1月份銷售額為5.56億元,佔銷售額的比重為5%,2019年全年華北區域銷售佔比超過21%。另兩個銷售佔比大幅下滑的區域是東北和華中。


如今華潤置地的一把手王祥明會不會再次變動,也無人得知。據經濟觀察報,雖然頂著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頭銜,但王祥明並未被任命為執行董事,只擔任非執行董事。他另一重身份是華潤集團總經理,分管華潤置地業務。


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作為總公司的總經理,王祥明有多少精力能夠分給華潤置地還是個謎,就連業績會都沒參加的他,對華潤置地未來的發展會不會如同吳向東那麼上心呢?


雖說,從高層來看,華潤集團對華潤置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能不能出成績又是另一回事了。


據此前市界報道,吳向東出走有派系鬥爭的原因。那麼,王祥明呢?


高管一年三換,華潤置地步入“中年危機”!


過去的2019年,26歲的華潤置地過得並不輕鬆。


畢竟已經二十多年了,對一家房企來說,已是人到中年。華潤的中年焦慮,大概跟人類的中年危機相似 :人心不齊,賺錢能力退化,業績快要被後來人超過了。


疫情之下,一眾企業均以維穩為主,而華潤置地,至今深陷高管風波,無暇他顧。


這一次,華潤置地能否走出中年危機?


恐怕很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