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現貨、高門檻!中國呼吸機廠商闖關海外市場

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從事呼吸機經銷工作 20 多年的張俊傑,從未像現在這麼忙碌。從三月中旬開始,他常常要對接來自於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伊拉克等多個國家的客戶,明顯感覺到海外呼吸機需求大幅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讓這個行業的供需發生著以往難以想象的變化。

美國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 4 月 3 日 06 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 100 萬例,累計死亡超過 5 萬例。累計確診病歷過萬的國家達 11 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確診病例超過 10 萬例。

疫情迅速發酵,作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療中的重要醫療設備,呼吸機供應告急!

目前,美國、英國政府官員都表示面臨巨大的呼吸機缺口。劇增的需求使得全球呼吸機制造商急速進入到擴產模式。經濟觀察報採訪發現,中國廠商呼吸機日產能同比翻了六七倍,訂單已排到 5 月甚至第三季度。市場價隨之水漲船高,明星機型價格早已翻倍。

即便如此,市面上也難見現貨。一時間,似乎全世界都在搶購中國生產的呼吸機。

但作為高風險的三類醫療器械,醫用呼吸機是高端醫療器械的代表,研發和生產工藝複雜。全球呼吸機市場中,最主要的供應來自歐美,中國廠商所佔份額不大。" 現在是因為全球市場的缺口量實在太大,所以不管哪個國家,只要生產呼吸機,都是供不應求。" 魚躍醫療(002223.SZ)董秘陳堅反覆強調,中國不是呼吸機生產大國。

疫情催生的需求對國內呼吸機廠商來說,既是到達歐美市場的機會,也是一場極大的考驗,在各國放寬醫療設備的市場準入門檻情況下,中國的呼吸機能否借勢以品質站穩腳跟,累積中國製造國際信用,是一場不亞於疫情的戰鬥,因為在這個特殊的高端製造戰場中,不會有人給你第二次機會。

產能翻十餘倍

所有的呼吸機廠商都在擴產。

瑞士的漢密爾頓(Hamilton)是國際頂級廠商,年產量大約在 1.5 萬臺,目前其已將年產量提高了 30%-40%,每天可生產大約 80 臺呼吸機。德國企業德爾格(Draeger)也接受了德國政府 1 萬臺重症監護呼吸機的訂單,荷蘭的飛利浦(Philips)則計劃在 8 周內產能翻倍。

漢密爾頓、德爾格、飛利浦、瑞典 Getinge 和意大利 Siare 是歐洲五大呼吸機制造商,合計產能約為 301 臺 / 天,難以滿足本國的需要。市場開始把眼光投向製造業大國——中國。

紐約州州長安德魯 · 科莫稱,已從中國訂購了 1.7 萬臺呼吸機,每臺呼吸機價格大約 2.5 萬美元。

陳堅告訴經濟觀察報,從 1 月 20 日鍾南山宣佈新冠肺炎人傳人開始,其公司呼吸機的日產量逐步拉昇,從一天大約 50 臺到 200 臺、300 臺、500 臺。

中國的抗疫經歷顯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約 13% 的重症患者幾乎都會用到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如果病情惡化,還會用到有創呼吸機控制性通氣,呼吸機的配備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病死率。

隨著疫情在海外蔓延,從 3 月 20 日開始,魚躍醫療的呼吸機訂單主要來自國外," 至 4 月,我們的無創呼吸機日產量差不多 700 臺一天,這已經是極限。" 陳堅說,如果不是在中國疫情期間實現了產能爬坡,是不可能達到一天 700 臺的。

跟口罩、防護服相比,呼吸機的供應鏈要長得多,國內疫情初期,工人返鄉、上游供應商放假、物流運輸不便、交通管控等都給呼吸機的生產帶來限制。但進入抗疫重點企業名單後,相關部委在路條等方面給予支持,到 2 月中旬,供應商基本復工,呼吸機廠家也加足馬力擴產。

跟魚躍醫療不同,國內另一大呼吸機廠家邁瑞醫療(300760.SZ)生產的是有創呼吸機,以及監護儀、呼吸輸出泵、除顫儀、移動 X 光機、便攜超聲等產品,與新冠肺炎救治相關度很高。

在醫院,無創呼吸機主要儲備在呼吸科病房和急診科,本土產品價格多為每臺數千到幾萬元;有創呼吸機則多在 ICU 病房內使用,價格為十幾萬元。

雖然產品和應用範圍不同,但邁瑞和魚躍經歷了相似的擴產過程。

邁瑞醫療董秘李文楣介紹,2019 年同期,邁瑞的有創呼吸機品類月產能約五六百臺,現在已經上升到近 3000 臺。

產能得以擴大離不開上游元器件廠家。一臺呼吸機的零部件超過 1000 個,邁瑞醫療國內的供應商有 800 多家,海外供應商有上百家。針對疫情相關的產品,邁瑞醫療在 2 月進行了戰略備貨,大批量採購了原材料,目前生產暫不受海外疫情爆發的影響,但如果拐點不到來,海外的供應也會很緊張。

李文楣表示,按照已生成訂單的排期,呼吸機的生產排到第三季度 " 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現在的訂單是我們產能的很多倍 "。

沒有現貨

張俊傑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的半小時內,未接電話有 10 多個,這些電話有一個共同的需求——找呼吸機。雖然需求旺盛,但張俊傑近兩週簽下的訂單隻有十幾個,每單數量從幾十臺到幾百臺不等。

因為沒有現貨。

現貨,是大多數需求方最重要的要求。本來想當一把呼吸機 " 買手 " 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所有客戶都想要現貨,哪怕 5 天都不想等,要直接拉去機場。

陳堅也為現貨煩惱。他向前來問詢的朋友解釋了無數遍,外銷呼吸機沒有存貨," 比如,生產一套給巴西的呼吸機,不能拉下來給歐洲用,電源電壓也不一樣,清關都清不了。" 所以工廠必須根據訂單的實際需要,確認之後才能安排生產," 我只能做原材料的準備,不能做現貨準備 "。

在魚躍醫療的工廠,呼吸機一下測試線就被拉到機場," 今天飛西班牙,明天飛意大利,後天飛阿聯酋 "。

除了訂單的先來後到,疫情嚴重程度也影響著發貨的優先級,魚躍面臨的情況就是,有的客戶是大型企業,想買來為非洲等地的工人做儲備;但是有的地方很危急,像西班牙、意大利,重症患者數量多,後者擁有優先待遇。

呼吸機的出廠慢還跟測試有關,呼吸機的檢測不是快消品的抽檢,而是 100% 檢測,而有創呼吸機比無創呼吸機更慢。

張女士花了十幾天找能馬上出現貨的廠家,發現這不可能,工廠的排期到了幾個月之後,不僅沒有現貨,價格也水漲船高。

一款呼吸機,張女士收到了三個報價:24 萬元、28 萬元和 32 萬元。差別太大,她無從分辨誰手裡有真正的貨源,最後不得不放棄。

同為經銷商,張俊傑也有同感,國內的大型呼吸機廠家北京誼安醫療系統的 VG70 呼吸機,原來的出廠價是十幾萬元,現在市場價格在 35 萬元左右;魚躍醫療的 YH-830 呼吸機原來的出廠價是一萬多元,現在市面上賣到了六七萬元。

呼吸機一時火熱無兩,中國製造的呼吸機被多個國家搶購。

高門檻

歐洲地區疫情全面爆發,醫療資源嚴重緊缺,歐盟委員會於 3 月 25 日披露,全歐洲呼吸機的供應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 10%。根據東興證券研報,美國與德、英、法、意合計需求缺口接近 100 萬臺,亟需擴大國內已有產能或進口解決。

據瞭解,英國廠商已經組成了 " 英國呼吸機挑戰 " 聯盟,成員包括醫療器械廠商 Penlon,以及空客、勞斯萊斯、福特等。美國則啟動了《國防生產法案》,批准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汽車企業製造呼吸機。

汽車企業的 " 跨界 " 遠水能否解近渴呢?東興證券並不樂觀,預估從零起步的跨界企業可能要花費 18 個月才能量產,因為呼吸機生產壁壘高,產能新建週期長,跨界企業生產呼吸機需要突破技術壁壘、生產線改建、完善供應鏈、通過質檢審批等。

李文楣持相近觀點,電子消費品的信號可以中斷,操作系統可以發生故障,但呼吸機不一樣,穩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這需要長時間的研發,包括製造工藝的打磨、跟上游供應鏈的磨合等。

呼吸機的使用需要根據不同病人情況設置參數,這就需要廠家在當地有臨床支持人員和工程師,去給醫生和護士做培訓,顯然,這對國內大多數廠商都是挑戰。

張俊傑也同樣擔心,一下子裝了這麼多機器,售後服務能不能做得好?疫情期間沒辦法去國外進行裝機服務,他希望負責任的廠家之後把這一塊服務做起來。

陳堅在與經濟觀察報交流中多次強調,當前的輿論有一個誤解,似乎全世界都在搶中國的呼吸機,實際上,中國不是呼吸機生產大國,呼吸機最大的生產國是美國和德國," 現在是因為世界市場的缺口量實在太大,所以不管哪個國家,只要你生產呼吸機,都是供不應求 "。

" 出海 "

張俊傑開始代理進口呼吸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只有北上廣的極少數醫院有 ICU,很多醫院都沒有呼吸機。2003 年的非典是一個分水嶺,在那之後,醫院的呼吸機慢慢多了起來。

早些年張俊傑寫標書的時候,醫院的採購會說要 " 原裝進口 ",後來的要求變為 " 國際知名品牌 ",一直到最近幾年才不限制國產品牌的加入,甚至臨床報計劃說一定要進口機型的話,還要寫明理由,論證為什麼要進口品牌。

儘管所佔市場份額不大,但國產品牌越來越受到認可是行業共識。

3 月 30 日,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表示,目前中國有創呼吸機產能約佔全球五分之一,已簽訂出口呼吸機訂單約 2 萬臺。

一方面,從產品出口的層面來說,出海是呼吸機廠商正在進行的動作;另一方面,從醫療器械品牌的角度來說,實現真正的出海仍然是他們的願望。

3 月 31 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和國家藥監局發佈公告,自 4 月 1 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提供書面或電子聲明,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符合進口國(地區)的質量標準要求。海關憑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驗放。

張俊傑認為,這則規定對呼吸機的出海影響不大,因為能生產呼吸機的廠家基本都拿到了國內的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但是拿到證書不代表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有很高的認可度。

事實上,歐美等主要疫情國家陸續發佈針對防控物資監管的緊急措施,放寬了市場準入要求,不再要求有 CE 認證。

歐盟委員會發布了疫情期間針對醫療器械和個人防護用品(PPE)的建議,包括歐盟成員國官方或授權機構採購的防護產品可以沒有歐盟 CE 認證,但是僅限醫護人員使用。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連續頒佈多個產品的緊急使用授權(EUA,EmergencyUseAu-thorization),也就說,企業不需要等 FDA 審批通過就可以出口,邁瑞醫療和魚躍醫療的呼吸機產品就獲得了 EUA 資格。

跨國企業在高端醫療設備的生產製造上長期佔據優勢,國內企業僅在少數產品上實現打破壟斷,因疫情打開的機會之下,中國呼吸機廠商能借勢實現真正的 " 出海 " 嗎?

李文楣的回答是:疫情在迅猛發展,但是廠家的能力不能一夜之間養成。如果疫情使歐美國家降低了採購標準,最後買到了來自中國的不合格的呼吸機,中國製造的醫療器械會給市場留下不好的印象。

" 對於沒有在發達國家監管環境下長期鍛鍊過的企業,希望大家冷靜,畢竟中國企業出海信用要靠一點一滴積累,一旦出現問題,歐美的那種環境可能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李文楣說。

陳堅則表示,疫情的確提供了一個機會,但是 " 目前來說,中國的一些(醫療器械)產品,在國外特別是歐美髮達國家的信任度,還是有一定的問題。這次有機會去到歐美國家,如果說用下來反映不錯,站得住,那麼對今後多少是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