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3T原則,做與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每個孩子到了同樣的年齡階段,而語言的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這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有莫大的關係。

語言豐富的父母,營造的一個豐富的語料環境,對嬰兒和兒童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在美國達娜•薩斯金得的《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了3T親子溝通術,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運用3T原則,做與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一、什麼是3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給予孩子回應。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會把注意力放在被下達的任務上,他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只願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願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麼他們就很難在這項活動中學到詞彙。

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關注什麼。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大量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新生兒被晾在一邊,任其哭鬧的話,他的大腦就將遭受負面的影響,導致學習能力變弱、情緒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變差,無法信任他人。嚴重的還能引發成長過程中其他的健康隱患。

第二個T:充分交流

父母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話語,而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學會他們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詞彙,長年累月後,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以下四個方式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彙輸入量。

(1)描述日常活動

即一邊幹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聽到一個詞語,就立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麼。這樣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詞彙量,還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詞彙發音和意義之間的聯繫。

比如父母在教孩子刷牙時,可以這樣說:

“到刷牙時間啦,我們誰先來?”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的是藍色的。”

“現在我們要把牙膏擠到牙刷上。”

“來,一點點擠,孩子做的真棒。”

“好,現在準備刷牙啦,開始刷吧,從上到下。”

(2)不用代詞

稱謂對孩子的詞彙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能去那兒把那個帶回來嗎?”,即便是成人也會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講代詞,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於孩子接觸更多的詞彙。孩子接觸到的語料越豐富,他聽懂詞彙、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3)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年歲稍長後,他們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它要求說話人具有高級的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過某事的經歷、孩子喜歡的玩具、以前認識的小夥伴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詞彙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應“脫離語境的語言”,那麼日後他在學校的成績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4)擴句

擴句就是指語言內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語境下的衍生物。這是以拓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整他們的表達,在他們現有的詞彙水平上進行更復雜、更深層次的對話。

第三個T: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於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於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完美地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家長只需拋出“怎麼辦”和“為什麼”,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運用3T原則,做與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二、3T原則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

1、培養數學能力的對話

共情關注:

你發現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

“你的小褲子上有5個釦子,能幫媽媽/爸爸把它們數出來嗎?1個,2個,3個,4個,5個。好了,5個釦子都扣好了,現在你可以去上學了!”

輪流談話:

讓孩子負責扣紐扣,而你負責數數。

2、培養空間能力的對話

共情關注:

你發現孩子喜歡一個滿是泡沫的浴缸。

充分交流:

“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你的手臂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線的樣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個圓圓的泡泡島。它的四周都是水。現在泡泡慢慢靠近了你的手,但離你的腳趾還很遠。”

輪流談話:

“看看,你滿手都是泡沫。除了你身上,哪裡的泡沫最多呢?現在看看你的毛巾是什麼形狀?對,是正方形的。看看肥皂是什麼形狀的?對,是長方形。現在我們把肥皂放在毛巾裡。你看,正方形裡包含著一個長方形啦。”

3、培養自制力與獨立思考的對話

共情關注:

你注意到剛剛起床的孩子,急著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

“來,我們把衣服穿好,待會兒就要去看外公。這裡有條紫色的裙子,還有一條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繡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紅色的帶有荷葉邊。”

輪流談話:

“你想穿哪一條?”

“粉色的嗎?我以為你要紫色的那條呢!”

“你喜歡這條裙子是因為它有口袋嗎?”

“原來如此,這樣你就可以把外公給你的糖果裝進去了。”

“粉色最好,因為它最適合用來不停地轉圈。”

運用3T原則,做與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三、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要與孩子充分交流

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鏡子,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於孩子智力的開發有著重大的責任。


(一)在鼓勵下成長的孩子會更自信,那如何正確地鼓勵孩子呢?

1、描述性鼓勵,可以讓孩子取得做事的愉悅。摒棄那些空洞而不真實的評價性的誇獎,給孩子的誇獎應該能明確地表示我們很欣賞、和喜歡他們做出的努力、幫助、工作、體諒創造和成就。這些鼓勵會讓孩子自己批判哪些事情是否值得做,懂得主動選擇做什麼事情;同時當孩子做的事情得到認可,他們會對自己充滿信心,願意主動去挑戰完成新的事情。

2、評價性鼓勵對孩子的自主性培養用處不大。評價性鼓勵就是誇獎孩子的品質、性格的鼓勵,例如“你真乖”、“你是個好孩子”、“你是最棒的兒子”……在這種鼓勵中會讓孩子倍感壓力,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那麼好,為了符合這種稱讚而倍感壓力。做事的時候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有可能削弱他們做事情的快樂和自主性。

3、允許孩子失敗。當孩子為“失敗”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

4、減少“很好”“真棒”這類的表揚。這樣簡單的表揚,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成人不自覺地敷衍孩子的方式,充其量它是一種判斷式的表揚而已。而這種判斷式的表揚,會忽略孩子的具體能力,過於頻繁的話,還會讓孩子沉溺於這樣一種感覺:我做什麼事都很棒,我太完美了。久而久之,孩子總是依靠大人來告訴他對錯好壞,並習慣於取悅大人,迎合大人的期望。他衡量自己的價值會變成“能不能讓別人高興”。

其實孩子的性格和三觀都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的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說想要培養孩子的性格,我們就需要選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言傳身教,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出一個好孩子!

(二)儘量少對孩子說禁令性話語。

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不可以,不允許,不要做那樣的事,孩子卻一頭霧水,不明白,所以當然不服氣。

1、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這杯子很燙,如果你碰了會燙傷手,很疼。

“你不可以去欺負別的孩子,因為他們會疼,就像你摔倒了,也會很疼一樣”。

2、學會尊重孩子,家長要明白:你是真的在教育孩子,還是為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

有不少家長也存在這個現象,明明孩子沒有做錯,只是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卻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

孩子想選黃色,父母說不行,必須選紅色。

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孩子們是天使,大人的所做所說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自信有的孩子自卑,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

在批評性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內向膽怯,而在鼓勵性、語料豐富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思維更加擴散。

父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與孩子做朋友,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