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3T原则,做与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每个孩子到了同样的年龄阶段,而语言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有莫大的关系。

语言丰富的父母,营造的一个丰富的语料环境,对婴儿和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美国达娜•萨斯金得的《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到了3T亲子沟通术,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运用3T原则,做与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一、什么是3T原则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严重的还能引发成长过程中其他的健康隐患。

第二个T:充分交流

父母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描述日常活动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比如父母在教孩子刷牙时,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的是蓝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挤,孩子做的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啦,开始刷吧,从上到下。”

(2)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应“脱离语境的语言”,那么日后他在学校的成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4)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这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和“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运用3T原则,做与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二、3T原则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1、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

“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

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

2、培养空间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发现孩子喜欢一个满是泡沫的浴缸。

充分交流:

“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你的手臂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都是水。现在泡泡慢慢靠近了你的手,但离你的脚趾还很远。”

轮流谈话:

“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除了你身上,哪里的泡沫最多呢?现在看看你的毛巾是什么形状?对,是正方形的。看看肥皂是什么形状的?对,是长方形。现在我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你看,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

3、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

“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

轮流谈话:

“你想穿哪一条?”

“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

“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

“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

“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运用3T原则,做与孩子充分交流的父母


三、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要与孩子充分交流

孩子是父母的另一面镜子,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有着重大的责任。


(一)在鼓励下成长的孩子会更自信,那如何正确地鼓励孩子呢?

1、描述性鼓励,可以让孩子取得做事的愉悦。摒弃那些空洞而不真实的评价性的夸奖,给孩子的夸奖应该能明确地表示我们很欣赏、和喜欢他们做出的努力、帮助、工作、体谅创造和成就。这些鼓励会让孩子自己批判哪些事情是否值得做,懂得主动选择做什么事情;同时当孩子做的事情得到认可,他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主动去挑战完成新的事情。

2、评价性鼓励对孩子的自主性培养用处不大。评价性鼓励就是夸奖孩子的品质、性格的鼓励,例如“你真乖”、“你是个好孩子”、“你是最棒的儿子”……在这种鼓励中会让孩子倍感压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那么好,为了符合这种称赞而倍感压力。做事的时候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有可能削弱他们做事情的快乐和自主性。

3、允许孩子失败。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4、减少“很好”“真棒”这类的表扬。这样简单的表扬,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成人不自觉地敷衍孩子的方式,充其量它是一种判断式的表扬而已。而这种判断式的表扬,会忽略孩子的具体能力,过于频繁的话,还会让孩子沉溺于这样一种感觉:我做什么事都很棒,我太完美了。久而久之,孩子总是依靠大人来告诉他对错好坏,并习惯于取悦大人,迎合大人的期望。他衡量自己的价值会变成“能不能让别人高兴”。

其实孩子的性格和三观都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在不知不觉中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说想要培养孩子的性格,我们就需要选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二)尽量少对孩子说禁令性话语。

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不可以,不允许,不要做那样的事,孩子却一头雾水,不明白,所以当然不服气。

1、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这杯子很烫,如果你碰了会烫伤手,很疼。

“你不可以去欺负别的孩子,因为他们会疼,就像你摔倒了,也会很疼一样”。

2、学会尊重孩子,家长要明白:你是真的在教育孩子,还是为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

有不少家长也存在这个现象,明明孩子没有做错,只是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却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

孩子想选黄色,父母说不行,必须选红色。

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孩子们是天使,大人的所做所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自信有的孩子自卑,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

在批评性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内向胆怯,而在鼓励性、语料丰富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思维更加扩散。

父母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