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蒙台梭利研究发现儿童在一个特定时期对某种能力有特殊的感受能力,这会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很敏感,对学习这种能力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和耐心,使得这种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她将这个特定时期称作敏感期。后续的研究还发现,如果在儿童的成长中错过敏感期,再想弥补会非常难,某些能力甚至会永远丧失。

因错过敏感期而不能正常生长的案例很多,目前科学上已经发现了30多个隔绝人类、长在野外的孩子,他们有的被熊养大,有的被豹子养大,但最著名的要数印度发现两个被狼养大的女孩。1920年,在印度加格达东北的一个小镇上,当地人经常在夜晚看到两个模样像人却用四肢走路的“怪物”跟在三只大狼的身后。某天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中找到了这两只“怪物”,她们居然是两个被狼养着的女孩。被发现时大一点的约7、8岁,小一点的约2、3岁。

被救下来的两姐妹养在了孤儿院。虽然她们是人类无疑,但从内到外完全遵循狼的习性,诸如昼伏夜出,没有感情,不会直立行走,不吃素,吃肉且要放在地上用嘴撕咬,怕火、怕光也怕水,不会说话等。人们试图通过训练使她们回归为正常的人类,但除了很快学会像犬一样向人类要食物之外,其它行为难以改变。然而不幸的是,被救下来之后的第二年小一点的女孩因不适应人类的生活去世了,此时一直相依为命的姐姐掉了两滴眼泪。

虽然大一点的女孩被发现时已经7、8岁,但她的理解能力大概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她的改变之路异常艰难,用了2年时间学会直立行走,6年后才能独立行走,但跑起来依然会四肢着地。用了4年时间学会了6个单词,勉强听懂几句简单的句子。用7年时间学会45个单词并勉强能说几句简单的句子。在被救下的6年后,她终于改变了昼伏夜出的习性,开始像人类一下怕黑,但就在她逐渐开始向正常人类方向发展时,也就是在被救下的第9年,她也不幸去世,而此时已经17岁的她,智力仅仅相当于4岁孩子的智力。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狼孩”的行为、情感、语言等能力为什么如此难以回归正常人类呢?脑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晓了答案。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的中科院心理所尹文刚博士在他的著作《神奇的大脑》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家们经过对大脑的研究发现,大脑的发育遵循“先多后少”原则,在生命的前期(人类6岁之前)发展出大量的突触,以供我们形成更多的神经通路,此时的大脑就像一片未经涉足的雪地,等待我们走出各种需要的路线。在大脑中“走路”的是信息,我们学习到任何一点新的东西都会以信息的方式在大脑的突触之间来回穿行,“走出”相应的神经通路,神经通路越多我们也就表现得越聪明。同时大脑是一个“节能高手”,由于它耗能太多,所以那些长时间没有被用起来的突触便会逐渐消失且不能再生。

目前看来,好好利用孩子的敏感期是认为让孩子更聪明的唯一途径。错过敏感期,吃再多补药、报再多开发大脑的课程都不过是交智商税罢了。

大脑的发育是分区域发生的,不同区域的发育对应着不同的敏感期,而第一个到来的是语言敏感期。

最近到手一本新书——《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根据书名能猜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书中按照孩子年龄划分章节,阐述了孩子从出生到6岁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应给父母提出了若干建议。除此之外,每一章都会穿插一些与语言发展相关的知识拓展,这些内容尤其吸引我。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思维导图


值得一提的是《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专业性,于是我搜了一下作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发现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新西兰研究语言发展的专家,一位是玛格丽特·麦克莱根,她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沟通障碍系教授,已经研究儿童语言发育30年。另外一位是安妮·巴克利,她是语言治疗师,同时也是医学作者和编辑。(说句题外话,我一直喜欢读那些作者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书,这样的书中阐述的现象、观点都是有大量科学数据支撑的,具有普适性,有非常可靠的参考价值)。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语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即使不经过大量的研究,我们也知道孩子的语言是从咿咿呀呀开始到流利地说母语,可能有些孩子还能流利地说第二语种、第三语种。然而,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告诉我们,孩子的语言发展从胎儿时期就开始了。胎儿虽然听不懂母亲语言的含义,但能接收并识别母亲说话的节奏和起伏的音调,于是出生1周左右,婴儿凭借胎儿时期的记忆靠声音分辨出了母亲。所以,母亲在孕期对着胎儿说话就已经是在为孩子未来语言的发展打基础了。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宝宝刚出生时听觉能力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对某些极高频和极低频的声音比成人还要敏感,可现在他还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时候却着实已经做好了倾听它的准备。

孩子出生3周左右能够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发出看似没什么实际意义,但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早期语言学习的结果。有学者发现了母语对婴儿“咿咿呀呀”影响的证据,他们让成人分别听十个月的法语婴儿和十个月的粤语婴儿的发音并分辨出哪些是法语婴儿,虽然实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研究人员做出决定性论断,但已经有迹象表明婴儿的发音带有母语的特征。5年后这些研究人员又对十个月的英语婴儿和十个月的粤语婴儿的元音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婴儿发音存在的某些差异与成人之间发音的差异一致。这一研究需要结合《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中告诉我们的另外一个知识点——宝宝到11个月左右开始学习母语以后就无法再识别母语之外的读音了。两相结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很简单,

那就是在宝宝学说话这个阶段家里的语言环境最好保持一致,顺利学会第一语言之后再进行其它语言的学习。

我要拿出第一语言学习这件事来说是有原因的,最近我的朋友圈出现了一批着急的宝妈。她们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大部分是此地话,家里的老人或另一半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逼着”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天天听英语,妄图某一天孩子张口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殊不知这样的操作会造成孩子发音混乱,最终反而导致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因多种语言并存的环境导致孩子不会张口说话不是耸人听闻,案例也并不罕见,这群打着“赢在起跑线上”旗号的宝妈,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背向起跑线开跑。我的读者们一定要知道,6岁之前都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待孩子2、3岁能基本掌握母语的情况下再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一点都不晚。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虽然宝宝很早就会发出“baba”、”mama”的声音,但往往是宝爸宝妈们“自作多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汇,直到9个月左右孩子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词,宝宝第一个词说的是什么没有定数,甚至你可能不知道宝宝什么时候就会说出这个词。从掌握第一个词到掌握第五十个词的过程是缓慢的,慢到科学家可以追踪到,但之后从他词汇量将爆发式增长,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跟踪他到底新学习了多少个词,这场语言“爆炸”可能发生在他2岁之前。

词汇是句子的基础,词汇爆发之后专属于他的短句将出现,而恼人的“叛逆期”也将到来,“不要”、“是什么?”充斥在你身边,而他的话可能需要你的翻译才能让别人听懂。之后他将从周围环境中学到越来越丰富的句子。

为了帮助孩子发展语言,你能些什么?

我在心理所上课的时候听到过所里老师接手过的一个案例。一对农民夫妇带着自己27岁的儿子到老师那里求助,虽然男子身体发育健硕与正常人无异,但行为和神态却完全不同,他会瑟缩在墙角,眼神中透露出恐惧,智力水平等同于5岁的孩子。奇怪的是,经过对脑的影像学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各项数据都与正常人一样。经过询问找到答案,原来该男子刚出生时是一个正常孩子,活泼健康地长到5岁,一次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粪坑。被救上来后身体没有什么大碍,但却从此被同伴嘲笑是“臭孩”,父母害怕胆小、内向的孩子受到欺负就不让他出去玩了。到了上学的年纪也曾上过学,但依然被同伴们欺负,于是父母便不让孩子上学了,只在家帮忙做农活。生活在山区的他们原本周围人就少,又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父母也不会教他,就这样孩子几乎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长大,不但错过了各类敏感期需要的刺激,智力甚至出现了退化,最终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这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你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与他对话

《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中给出这样第一个研究结果,“3岁之前,家庭成员对孩子说话越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越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在3岁时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9至10岁时的语言能力。而且词汇量越多,阅读时的理解能力就越强。”正如前面提到的,宝宝出生时就已经基本准备好自己的听觉了,你要做的就是与孩子说话,不管他听不听得懂。

6个月之前,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你要相信他绝对对你说话感兴趣,并且会通过动作、表情给你回应。此时与他说话的内容完全不重要,哪怕你一整天都在不停地说一件事,也会对他未来学习说话有帮助。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能一直由你说个不停,每次说完话要给他反应的时间,让他从现在就知道,对话是你来我往的活动,不能随便插话。对了,别忘了眼神接触。

6个月到1岁宝宝可以坐起来了,由于姿势的改变他舌头的活动空间增大,能发出的声音更多了。你会发现,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明显增强,所以说话的内容可以丰富一些、有针对性一些,比如描述他感兴趣的内容,模仿或描述他们的行为,交代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等。

1岁到1岁半宝宝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词汇,你要把他们说出来的词汇放在简单的句子中,描述他们的行为、目的,鼓励他们进行重复性的活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只重复一两个词。

2岁左右,孩子的词汇量将爆发增长,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说错词,但不要因为觉得可爱就模仿他的错词,在他看来自己说的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如果你也用错误的发音表达他就会一直错误地说下去。面对孩子说错,比较妥当的处理方式就是你用正确的词再重复一次即可。

2岁左右的他理解能力更强了,所以可以给他“下达”更多命令了,让他做一些能做的事情,这是他热衷的游戏。你还要继续描述他们的行为,并可以给他示意一些简单的句型,每句话2、3个词足矣。另外,这个时候他的自我意识还未发展出来,最好用你和他的没名字指代各自,而不是“你”、“我”、“他”。

3岁左右,孩子的数学思维开始发展,你可以在语言中增加大小、多少、上下、左右等比较词或方位词,也可以教他数数、观察体积等。(进行算术训练为时尚早)

3岁以上已经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家长可以适当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回忆一天发生的事情,让他给你描述一些事情等。你可能会发现,当你邀请孩子分享一天的时候,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忘记了”,这是正常的,此时的他处于片段记忆,你要通过语言引导将这些片段穿起来,他的记忆就回来了。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阅读

阅读是《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中从头到尾都在强调的内容。一项研究显示,8个月左右大时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婴儿12个月左右的语言能力(对女孩尤为明显)。如果8个月开始就一起与父母阅读,对语言发育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对16个月时的语言能力有所助益。

孩子的阅读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答案是从他开始形成专注力的时候开始阅读。早在6个月左右,孩子就已经开始形成专注力。不要觉得这个时候开始培养他阅读为时尚早,虽然他完全听不懂你在读什么,但你在读故事时的节奏感和韵律会让宝宝愿意倾听。这个时候故事内容的选择以你喜欢的为主,书最好是布艺书或者卡纸书,内容尽量简单。当然,要鼓励孩子自己拿着书。

6个月到1岁的他依然听不懂故事,但是开始认识图片了,所以选择的图书中图片要大且简单清晰,最好生活中能经常看到,他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当然,依然要鼓励宝宝自己拿着书,即使他会把书撕坏。

1岁到1岁半的他依然适合看配有简单图片且是自己常见事物的图片,此时孩子会将二维图片转换为三维物体,熟悉的事物会帮助他进行关联。另外,宝宝现在已经能掌握一些词语,正是教他说话的好时机,所以你要在图片中指出他认识的物体并说出物体的名字。你还可以描述图片中的内容,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孩子再看到这张图片后也会学习你的描述。

如果做得好,2岁左右他已经开始出现主动阅读的迹象,虽然可能会在你拿起书后选择“逃跑”,或者他会把书拿反,这些都不影响他其实是喜欢读书这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活动。这一阶段,孩子可能会一遍一遍地重复要求你为他读某一本书,还会学习那些重复性强的句子,这些都没关系。这时候的故事要简短且简单,最好是读图而不是照着文字读。也没有必要按照顺序读,他喜欢哪一张图就可以读那一张。阅读时你还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他做出回答之后再继续一起寻找答案。当然,对孩子读书这件事别要求太高,尽情享受亲子时光就好。

孩子喜欢书中的内容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选书时可以作为参考的条件之一。2岁左右的阅读可以加入填词的游戏,比如书中说“蜘蛛爬上了桌子”你可以引导孩子说蜘蛛爬上了墙、爬上了蜘蛛网等各种地方。另外,你还可以根据孩子画的画编故事,或者让他讲故事。

3岁左右,由于孩子的数学思维逐渐发展出来,这个时候可以增加简单的数数书籍了。他可能不会跟着你数,但当你数他的手指、脚趾时,他会非常开心。另外,书可以稍微增加难度了,那些有方位、内容稍微复杂的书都可以给他看,带着他模仿书中的声音,寻找书中藏起来的细节,猜一猜小翻页下面的内容等。

3岁以上,你可以让孩子先猜一猜后面可能发生的情节,也可以让他给你讲故事,当然,你问的问题可以复杂一些了。总之阅读的主角要逐渐向孩子偏移。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儿歌

儿歌具有简单易懂、节奏明快、语言活泼、结构单一、叠词押韵等特征,同时又能与游戏相互依存,容易被孩子接受也能增加亲子互动的趣味性,可以说儿歌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听是说的基础,儿歌音韵和谐、节奏整齐,对刺激孩子的听觉有很好的帮助,且母亲在孩子耳边吟唱儿歌时会有母爱的温情氤氲在孩子心中,有助于孩子安全感、安全型亲密关系的建立,即使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记忆中一抹温暖的光,在低落时给予他力量。儿歌可以在任何时候唱,比如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哄睡觉的时候,与他玩耍的时候等等,尤其是当你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说话时,儿歌能帮助你,加入动作之后孩子会玩得更开心。

绕口令类的儿歌可以锻炼语音。就拿我来说,至今仍然记忆在心的是这个“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这原本是当时哥哥课本上的,被妈妈拿来哄我,据妈妈回忆当时学绕口令的时候兴趣盎然。儿童在学习绕口令时由于字音相近或相同,使得孩子的唇、舌、齿、腭等都要调动起来,确实会引发孩子学习说话的兴趣。

儿歌的词汇丰富,又贴近生活,能够将想象与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里面有颜色,有数字,有动词,有形容词,同时动作的融入也会增加儿歌的娱乐性,引发孩子模仿的兴趣。

除了语言发展的助益,儿歌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这一场景非常熟悉,所以当念起这首儿歌时熟悉的场景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描绘出来。

面对0~6岁语言敏感期,你知道该怎么说话?何时阅读吗?


与孩子充分对话、阅读、用儿歌互动等各种方式是充分利用语言发展敏感期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理解、阅读等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能促进大脑发育,让孩子更加聪明。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没有错,但是否科学地找到起跑线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正如《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中的一句话 “婴儿的大脑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学习机器。很大程度上,它的将来是由我们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