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蒙臺梭利研究發現兒童在一個特定時期對某種能力有特殊的感受能力,這會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事很敏感,對學習這種能力表現出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和耐心,使得這種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她將這個特定時期稱作敏感期。後續的研究還發現,如果在兒童的成長中錯過敏感期,再想彌補會非常難,某些能力甚至會永遠喪失。

因錯過敏感期而不能正常生長的案例很多,目前科學上已經發現了30多個隔絕人類、長在野外的孩子,他們有的被熊養大,有的被豹子養大,但最著名的要數印度發現兩個被狼養大的女孩。1920年,在印度加格達東北的一個小鎮上,當地人經常在夜晚看到兩個模樣像人卻用四肢走路的“怪物”跟在三隻大狼的身後。某天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中找到了這兩隻“怪物”,她們居然是兩個被狼養著的女孩。被發現時大一點的約7、8歲,小一點的約2、3歲。

被救下來的兩姐妹養在了孤兒院。雖然她們是人類無疑,但從內到外完全遵循狼的習性,諸如晝伏夜出,沒有感情,不會直立行走,不吃素,吃肉且要放在地上用嘴撕咬,怕火、怕光也怕水,不會說話等。人們試圖通過訓練使她們迴歸為正常的人類,但除了很快學會像犬一樣向人類要食物之外,其它行為難以改變。然而不幸的是,被救下來之後的第二年小一點的女孩因不適應人類的生活去世了,此時一直相依為命的姐姐掉了兩滴眼淚。

雖然大一點的女孩被發現時已經7、8歲,但她的理解能力大概相當於6個月的嬰兒。她的改變之路異常艱難,用了2年時間學會直立行走,6年後才能獨立行走,但跑起來依然會四肢著地。用了4年時間學會了6個單詞,勉強聽懂幾句簡單的句子。用7年時間學會45個單詞並勉強能說幾句簡單的句子。在被救下的6年後,她終於改變了晝伏夜出的習性,開始像人類一下怕黑,但就在她逐漸開始向正常人類方向發展時,也就是在被救下的第9年,她也不幸去世,而此時已經17歲的她,智力僅僅相當於4歲孩子的智力。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狼孩”的行為、情感、語言等能力為什麼如此難以迴歸正常人類呢?腦科學的發展為我們揭曉了答案。長期從事腦科學研究的中科院心理所尹文剛博士在他的著作《神奇的大腦》中給出了這樣一個事實,科學家們經過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大腦的發育遵循“先多後少”原則,在生命的前期(人類6歲之前)發展出大量的突觸,以供我們形成更多的神經通路,此時的大腦就像一片未經涉足的雪地,等待我們走出各種需要的路線。在大腦中“走路”的是信息,我們學習到任何一點新的東西都會以信息的方式在大腦的突觸之間來回穿行,“走出”相應的神經通路,神經通路越多我們也就表現得越聰明。同時大腦是一個“節能高手”,由於它耗能太多,所以那些長時間沒有被用起來的突觸便會逐漸消失且不能再生。

目前看來,好好利用孩子的敏感期是認為讓孩子更聰明的唯一途徑。錯過敏感期,吃再多補藥、報再多開發大腦的課程都不過是交智商稅罷了。

大腦的發育是分區域發生的,不同區域的發育對應著不同的敏感期,而第一個到來的是語言敏感期。

最近到手一本新書——《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根據書名能猜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孩子語言敏感期的,書中按照孩子年齡劃分章節,闡述了孩子從出生到6歲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對應給父母提出了若干建議。除此之外,每一章都會穿插一些與語言發展相關的知識拓展,這些內容尤其吸引我。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思維導圖


值得一提的是《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字裡行間體現出的專業性,於是我搜了一下作者的相關信息,結果發現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新西蘭研究語言發展的專家,一位是瑪格麗特·麥克萊根,她是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溝通障礙系教授,已經研究兒童語言發育30年。另外一位是安妮·巴克利,她是語言治療師,同時也是醫學作者和編輯。(說句題外話,我一直喜歡讀那些作者是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書,這樣的書中闡述的現象、觀點都是有大量科學數據支撐的,具有普適性,有非常可靠的參考價值)。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語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即使不經過大量的研究,我們也知道孩子的語言是從咿咿呀呀開始到流利地說母語,可能有些孩子還能流利地說第二語種、第三語種。然而,事情並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這麼簡單。《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告訴我們,孩子的語言發展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胎兒雖然聽不懂母親語言的含義,但能接收並識別母親說話的節奏和起伏的音調,於是出生1周左右,嬰兒憑藉胎兒時期的記憶靠聲音分辨出了母親。所以,母親在孕期對著胎兒說話就已經是在為孩子未來語言的發展打基礎了。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寶寶剛出生時聽覺能力已經發展的很好了,對某些極高頻和極低頻的聲音比成人還要敏感,可現在他還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時候卻著實已經做好了傾聽它的準備。

孩子出生3周左右能夠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這些聲音的發出看似沒什麼實際意義,但這很可能就是孩子早期語言學習的結果。有學者發現了母語對嬰兒“咿咿呀呀”影響的證據,他們讓成人分別聽十個月的法語嬰兒和十個月的粵語嬰兒的發音並分辨出哪些是法語嬰兒,雖然實驗結果不足以支撐研究人員做出決定性論斷,但已經有跡象表明嬰兒的發音帶有母語的特徵。5年後這些研究人員又對十個月的英語嬰兒和十個月的粵語嬰兒的元音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兩組嬰兒發音存在的某些差異與成人之間發音的差異一致。這一研究需要結合《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中告訴我們的另外一個知識點——寶寶到11個月左右開始學習母語以後就無法再識別母語之外的讀音了。兩相結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很簡單,

那就是在寶寶學說話這個階段家裡的語言環境最好保持一致,順利學會第一語言之後再進行其它語言的學習。

我要拿出第一語言學習這件事來說是有原因的,最近我的朋友圈出現了一批著急的寶媽。她們給孩子提供的語言環境大部分是此地話,家裡的老人或另一半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逼著”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天天聽英語,妄圖某一天孩子張口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殊不知這樣的操作會造成孩子發音混亂,最終反而導致孩子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話。因多種語言並存的環境導致孩子不會張口說話不是聳人聽聞,案例也並不罕見,這群打著“贏在起跑線上”旗號的寶媽,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背向起跑線開跑。我的讀者們一定要知道,6歲之前都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待孩子2、3歲能基本掌握母語的情況下再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一點都不晚。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雖然寶寶很早就會發出“baba”、”mama”的聲音,但往往是寶爸寶媽們“自作多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詞彙,直到9個月左右孩子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詞,寶寶第一個詞說的是什麼沒有定數,甚至你可能不知道寶寶什麼時候就會說出這個詞。從掌握第一個詞到掌握第五十個詞的過程是緩慢的,慢到科學家可以追蹤到,但之後從他詞彙量將爆發式增長,以至於我們根本無法跟蹤他到底新學習了多少個詞,這場語言“爆炸”可能發生在他2歲之前。

詞彙是句子的基礎,詞彙爆發之後專屬於他的短句將出現,而惱人的“叛逆期”也將到來,“不要”、“是什麼?”充斥在你身邊,而他的話可能需要你的翻譯才能讓別人聽懂。之後他將從周圍環境中學到越來越豐富的句子。

為了幫助孩子發展語言,你能些什麼?

我在心理所上課的時候聽到過所里老師接手過的一個案例。一對農民夫婦帶著自己27歲的兒子到老師那裡求助,雖然男子身體發育健碩與正常人無異,但行為和神態卻完全不同,他會瑟縮在牆角,眼神中透露出恐懼,智力水平等同於5歲的孩子。奇怪的是,經過對腦的影像學檢查後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各項數據都與正常人一樣。經過詢問找到答案,原來該男子剛出生時是一個正常孩子,活潑健康地長到5歲,一次玩耍時不小心掉進了糞坑。被救上來後身體沒有什麼大礙,但卻從此被同伴嘲笑是“臭孩”,父母害怕膽小、內向的孩子受到欺負就不讓他出去玩了。到了上學的年紀也曾上過學,但依然被同伴們欺負,於是父母便不讓孩子上學了,只在家幫忙做農活。生活在山區的他們原本週圍人就少,又沒接受過正規教育,父母也不會教他,就這樣孩子幾乎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長大,不但錯過了各類敏感期需要的刺激,智力甚至出現了退化,最終造成令人惋惜的結果。

這個案例雖然比較極端,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你該怎麼幫助孩子呢?

與他對話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中給出這樣第一個研究結果,“3歲之前,家庭成員對孩子說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強。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3歲時掌握的詞彙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9至10歲時的語言能力。而且詞彙量越多,閱讀時的理解能力就越強。”正如前面提到的,寶寶出生時就已經基本準備好自己的聽覺了,你要做的就是與孩子說話,不管他聽不聽得懂。

6個月之前,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你要相信他絕對對你說話感興趣,並且會通過動作、表情給你回應。此時與他說話的內容完全不重要,哪怕你一整天都在不停地說一件事,也會對他未來學習說話有幫助。當然,這個時候也不能一直由你說個不停,每次說完話要給他反應的時間,讓他從現在就知道,對話是你來我往的活動,不能隨便插話。對了,別忘了眼神接觸。

6個月到1歲寶寶可以坐起來了,由於姿勢的改變他舌頭的活動空間增大,能發出的聲音更多了。你會發現,這一階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明顯增強,所以說話的內容可以豐富一些、有針對性一些,比如描述他感興趣的內容,模仿或描述他們的行為,交代他們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等。

1歲到1歲半寶寶已經能夠掌握一些詞彙,你要把他們說出來的詞彙放在簡單的句子中,描述他們的行為、目的,鼓勵他們進行重複性的活動,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只重複一兩個詞。

2歲左右,孩子的詞彙量將爆發增長,這個時候他可能會說錯詞,但不要因為覺得可愛就模仿他的錯詞,在他看來自己說的和你說的是一樣的,如果你也用錯誤的發音表達他就會一直錯誤地說下去。面對孩子說錯,比較妥當的處理方式就是你用正確的詞再重複一次即可。

2歲左右的他理解能力更強了,所以可以給他“下達”更多命令了,讓他做一些能做的事情,這是他熱衷的遊戲。你還要繼續描述他們的行為,並可以給他示意一些簡單的句型,每句話2、3個詞足矣。另外,這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還未發展出來,最好用你和他的沒名字指代各自,而不是“你”、“我”、“他”。

3歲左右,孩子的數學思維開始發展,你可以在語言中增加大小、多少、上下、左右等比較詞或方位詞,也可以教他數數、觀察體積等。(進行算術訓練為時尚早)

3歲以上已經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了,家長可以適當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回憶一天發生的事情,讓他給你描述一些事情等。你可能會發現,當你邀請孩子分享一天的時候,孩子的回答可能是“忘記了”,這是正常的,此時的他處於片段記憶,你要通過語言引導將這些片段穿起來,他的記憶就回來了。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閱讀

閱讀是《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中從頭到尾都在強調的內容。一項研究顯示,8個月左右大時與父母之間的互動會直接影響嬰兒12個月左右的語言能力(對女孩尤為明顯)。如果8個月開始就一起與父母閱讀,對語言發育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對16個月時的語言能力有所助益。

孩子的閱讀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答案是從他開始形成專注力的時候開始閱讀。早在6個月左右,孩子就已經開始形成專注力。不要覺得這個時候開始培養他閱讀為時尚早,雖然他完全聽不懂你在讀什麼,但你在讀故事時的節奏感和韻律會讓寶寶願意傾聽。這個時候故事內容的選擇以你喜歡的為主,書最好是布藝書或者卡紙書,內容儘量簡單。當然,要鼓勵孩子自己拿著書。

6個月到1歲的他依然聽不懂故事,但是開始認識圖片了,所以選擇的圖書中圖片要大且簡單清晰,最好生活中能經常看到,他更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當然,依然要鼓勵寶寶自己拿著書,即使他會把書撕壞。

1歲到1歲半的他依然適合看配有簡單圖片且是自己常見事物的圖片,此時孩子會將二維圖片轉換為三維物體,熟悉的事物會幫助他進行關聯。另外,寶寶現在已經能掌握一些詞語,正是教他說話的好時機,所以你要在圖片中指出他認識的物體並說出物體的名字。你還可以描述圖片中的內容,與實際聯繫在一起,孩子再看到這張圖片後也會學習你的描述。

如果做得好,2歲左右他已經開始出現主動閱讀的跡象,雖然可能會在你拿起書後選擇“逃跑”,或者他會把書拿反,這些都不影響他其實是喜歡讀書這個屬於你們兩個人的活動。這一階段,孩子可能會一遍一遍地重複要求你為他讀某一本書,還會學習那些重複性強的句子,這些都沒關係。這時候的故事要簡短且簡單,最好是讀圖而不是照著文字讀。也沒有必要按照順序讀,他喜歡哪一張圖就可以讀那一張。閱讀時你還可以為孩子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在他做出回答之後再繼續一起尋找答案。當然,對孩子讀書這件事別要求太高,盡情享受親子時光就好。

孩子喜歡書中的內容是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選書時可以作為參考的條件之一。2歲左右的閱讀可以加入填詞的遊戲,比如書中說“蜘蛛爬上了桌子”你可以引導孩子說蜘蛛爬上了牆、爬上了蜘蛛網等各種地方。另外,你還可以根據孩子畫的畫編故事,或者讓他講故事。

3歲左右,由於孩子的數學思維逐漸發展出來,這個時候可以增加簡單的數數書籍了。他可能不會跟著你數,但當你數他的手指、腳趾時,他會非常開心。另外,書可以稍微增加難度了,那些有方位、內容稍微複雜的書都可以給他看,帶著他模仿書中的聲音,尋找書中藏起來的細節,猜一猜小翻頁下面的內容等。

3歲以上,你可以讓孩子先猜一猜後面可能發生的情節,也可以讓他給你講故事,當然,你問的問題可以複雜一些了。總之閱讀的主角要逐漸向孩子偏移。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兒歌

兒歌具有簡單易懂、節奏明快、語言活潑、結構單一、疊詞押韻等特徵,同時又能與遊戲相互依存,容易被孩子接受也能增加親子互動的趣味性,可以說兒歌在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聽是說的基礎,兒歌音韻和諧、節奏整齊,對刺激孩子的聽覺有很好的幫助,且母親在孩子耳邊吟唱兒歌時會有母愛的溫情氤氳在孩子心中,有助於孩子安全感、安全型親密關係的建立,即使孩子長大後也會成為記憶中一抹溫暖的光,在低落時給予他力量。兒歌可以在任何時候唱,比如給他穿衣服的時候,哄睡覺的時候,與他玩耍的時候等等,尤其是當你不知道該怎樣與孩子說話時,兒歌能幫助你,加入動作之後孩子會玩得更開心。

繞口令類的兒歌可以鍛鍊語音。就拿我來說,至今仍然記憶在心的是這個“高高山上一條藤,藤條頭上掛銅鈴,風吹藤動銅鈴動,風停藤停銅鈴停。”這原本是當時哥哥課本上的,被媽媽拿來哄我,據媽媽回憶當時學繞口令的時候興趣盎然。兒童在學習繞口令時由於字音相近或相同,使得孩子的唇、舌、齒、顎等都要調動起來,確實會引發孩子學習說話的興趣。

兒歌的詞彙豐富,又貼近生活,能夠將想象與實際聯繫起來。比如“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蔔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裡面有顏色,有數字,有動詞,有形容詞,同時動作的融入也會增加兒歌的娛樂性,引發孩子模仿的興趣。

除了語言發展的助益,兒歌還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比如“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蟲,保莊稼,我們大家都愛它。”因為我是在農村長大,這一場景非常熟悉,所以當念起這首兒歌時熟悉的場景就會在我的腦海中描繪出來。

面對0~6歲語言敏感期,你知道該怎麼說話?何時閱讀嗎?


與孩子充分對話、閱讀、用兒歌互動等各種方式是充分利用語言發展敏感期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表達、理解、閱讀等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同時還能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更加聰明。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沒有錯,但是否科學地找到起跑線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正如《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中的一句話 “嬰兒的大腦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學習機器。很大程度上,它的將來是由我們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