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我是老闆親自招進來的,算是他的徒弟,他一直對我很照顧,也很器重我。

但現在公司管理出現了問題,我跟老闆的意見不一致,發生了幾次爭執。我覺得再做下去意義不大,就向老闆提出辭職,結果被他罵我忘恩負義,我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小慄滿臉苦惱。

國人自古講究忠孝,特別是“忠”,一直是職場上的第一法則。

但這些年,利益衝擊著人們的價值觀,越來越少人在職場上討論忠誠,甚至很多人認為,在職場這本字典裡,沒有“忠誠”二字。像小慄這樣的年輕人,算是難能可怪了。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人是有感情的動作,忠誠是最具價值體現的一種情感。在職場上並非沒有忠誠,而是我們不願去觸碰她。

剛好,我最近一直在進行職場管理困惑的梳理,作了一些研究,也看了一些書,其中受猶太思想家赫希曼的《退出、呼籲與忠誠:對企業、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的啟發,給大家分析一下什麼時候談忠誠,辭職是不是背叛,什麼是忠誠,以及怎麼處理忠誠這四個問題。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一、什麼時候講忠誠?

衰敗時談忠誠,才有意義。

成功時、順境時,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這時沒有考驗,人的忠誠很難體現,或者說這個時候人們體現出來的忠誠都是有水份的。

只有衰敗時,逆境中,我們來談忠誠才有意義。

(一)衰敗是一個客觀的概念。

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和政治體系中,從總體上看,個 人、企業、組織都具有從富有效率的、理性的、守法的、高尚的行為模式滑向衰落的傾向,或者說,運行如常的行為模式 會逐漸地出現瑕疵。

否中有泰,盛極則衰,這是自然規律,而且在這個變化加速的新時代,盛衰更替的頻率更快。

無論一個組織管理得多完善、發展得多優越,都會不斷滋長新問題,也總有些劣跡會不斷蔓延出來,整個組織就這樣不斷起伏前進。

(二)衰敗同時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

我們會拿當下與過去相比。我們的記憶都是選擇性的,只會記住部分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往往是好事多於壞事,這也是人類能生存下來的原因之一。對過去的留戀是我們人生的一種常態,當我們用當下去跟過去相比,往往會有世風日下的感受。

我們還會拿當下與未來相比,也就是與自己的預期相比。當我們預判組織的發展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是覺得組織不行了,節奏慢了、走下坡路了,無法滿足自己未來的需要了。

我們更會拿自己與他人相比。自己的老闆比不過其他老闆;自己的公司比不過其他公司;自己的行業比不過其他行業,一山望著一山高,轉過身來看自己,就更覺得組織正在衰敗當中。

因此,衰敗也是一種在對比中形成的個人感覺,只要這些認識成為部分人的共識,就會不斷瀰漫和發酵,也會一定程度上促進組織進一步走向衰敗。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三)衰敗的種類

有些衰敗,只有暫時的波動。經過形勢的轉變,大家的努力,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成份,就可扭轉態勢,重新走上正軌。

也有些衰敗,則直接走向了衰亡。從現實意義上講,在必將衰亡的組織中談忠誠,你要考慮自己可能的成本和代價。

總之,當出現衰敗時,忠誠就會浮出水平。任何組織都會有衰敗,這是一種常見現象,它既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也摻雜著我們自己的主觀判斷。

面對衰敗時,人們會採用兩種方式:

一是用嘴投票的呼籲方式,發表建議,期待能力挽狂瀾。

二是用腳投票的退出方式,直接離開。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二、辭職,是不是背叛?

退出,不是背叛,而是一種無奈的提醒

退出,是一種經濟選擇。

當消費者不再購買你的產品或退出你的服務時,不會去選擇發聲,而是選擇放棄,用退出的方式迂迴地表達他們的意見。他們的選擇,就成為了“無形之手”的一部分,成為了市場裡的一個數據。無數個數據的疊加,最終就會讓你“病人膏育”的產品和服務退出“歷史舞臺”。

退出選擇能發揮無與倫比的效力: 翫忽職守將蒙受利潤損失,這樣,退出選擇就能誘導管理者“集中精力”對不妙的前景做出反應。

因此,退出,不能純粹地看著背叛。

退出,是用腳的投票告訴管理者:你在衰敗,你在走向消亡,如果再不改變,情況還會更糟。

同時,也在提醒他們:這是一個競爭市場,你不成長,就留不住優秀的員工,你若甘願成為老化的、身心衰竭的企業,那些年輕的、充滿活力的企業會不斷增補這個空間。

這種提醒,可以觸發或者提升企業的“競爭修復能力”,也就是企業歷經衰減後,在競爭的作用下回歸到“常態”效率、績效以及增長水平的能力。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什麼時候會發生退出現象?

在經濟領域,由於普通的消費者過去投入的沉沒成本較少,也無需兌現某些承認,更不會花費精力與廠家發生正面衝突,因此他們多會選擇直接退出。這些消費者的離開是無聲的,很多麻木的廠商甚至都感覺不到。

而深度用戶由於前期有大量的資金和感情投入,也期待能夠繼續享受品牌曾經的服務承諾,他們往往會選擇呼籲,在呼籲無效的情況下,選擇放棄。

同樣道理,“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一個公司發生衰敗,在其他選擇相似的情況下,普通員工由於人微言輕,知道自己的呼籲是無力和無效的,通常會直接選擇離開。而中高層會先發出吶喊,嘗試各種努力後,才最終退出。

因此,退出不是背叛,而是基於現實的一種選擇,是對老東家最後一次善意的警告。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三、忠誠是什麼?

忠誠,是可以“退出”,卻選擇“呼籲”。

呼籲,是一種政治選擇。

當政治人士意見不和時,他們往往不會選擇退出,而是不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訴求,輕則進行微弱的表達,重則進行劇烈的抗議。

所謂求諸呼籲而不是選擇退出,是指消費者或會員為修正企業或組織的慣例、政策或產出所做的種種嘗試或努力。

呼籲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單獨溝通,也可以群體請願;既可以向直接領導反映,也包括超級向更高層領導上訪以糾正他的下屬所犯的錯誤。我也見過向老闆的家人和好友反映情況,希望能得到改變的事情。

當企業的產品或組織的服務難以令人滿意時,任何試圖改變這種狀況而不是逃逸的措施,都符合呼籲的基本定義。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那應該什麼時候呼籲,又是如何呼籲呢?

在衰敗的早期,我們大多會發一些牢騷,提一些建議,選用呼籲的可能性會很大。而一旦選擇了退出,就再不會開展呼籲。因此,退出是呼籲無效後所能選用的最後一件武器。

以退出兜底,或者說以退出相要挾,呼籲的效用會發揮到最大。

因此,單位也可以多讓員工發聲,暢通言路,讓員工的呼籲有途徑,有回應,有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離職率。

在經濟社會中,消費者是否採取呼籲取決於兩個因素:

1、呼籲後得到的反饋。買到假貨,有假一賠十的政策,會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去反映問題。這種情況與“利益”有關。

2、消費者是否願意去碰碰運氣。以前這個產品不錯,但現在出現問題了,我去提醒一下,希望他們能改進。這種情況與“忠誠”有關,因為相對來說,“退出”,消費者達到目的的可能性較大,而呼籲則未必。

對產品或組織依附程度較高的成員,通常會尋求某種方式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當他認為企業或組織是朝著錯誤 的方向發展時,其施加影響的願望將變得更強烈。

他們希望在企業或者組織中多停留一段時間,喚醒人們產生更堅定的態度和更高超的計謀來,並付諸行動,這才是忠誠。

一句話,忠誠,就是本可以退出,卻選擇發聲。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四、如何表現忠誠

影響“呼籲”與“退出”的4個結構性因素

退出如快刀斬亂麻,簡捷明快;而呼籲則是一門藝術,它永遠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攀援。

當面臨是否忠誠的考驗時,我們很難簡單的選擇退出,還是呼籲。細細分析,在權衡這兩者的關係中,有這四方面結構性因素需要著重考慮:

(一)個人的份量。

如果一件產品,購買的人很少,或者你是大客戶,廠商的衰敗就會更大地影響你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單獨行動,也能產生較大威力,何況買主少的時候,更容易聯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因此,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去向廠家提出意見,而不用著急退出。

在公司裡,如果你是業務骨幹,是老闆的核心嫡系,你手中有幾個重大項目,掌管著重要部門,那你有足夠的實力和份量去向老闆進諫。而且也有足夠的理由,因為你的利益與組織的利益捆綁的更緊,組織的衰敗也會影響你的發展。

(二)選擇的多寡。

忠誠的有效性還要取決於替代品的可求程度。

退出,就意味著要面臨新的選擇,當你能找到的替代品更多、更容易、更優質的時候,你就不會花太大的精力去呼籲。

因此,當你處在低質產品端的時候,會更容易尋找到更物美價廉的產品,你不太會拼命勸諫,往往會選擇退出;而在優質產品端的時候,由於替代品的選擇較少,人們則更會轉向內部呼籲。

當你所在公司各方面都比較弱,處於行業的窪地,一定會人心思變,留下來奮鬥的意志力肯定會很弱,離開的企圖心則會不斷增強。如果老闆還在要求員工忠誠,會有些強人所難。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三)進入的成本。

提高進入組織的成本,是生成或者強化忠誠的有效手段。

當初進入這個單位的難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你離開的可能,也影響著你的忠誠度。那些高門檻、千軍萬馬闖進去的單位,雖然也在叫苦叫窮叫累,但真正離開的並不多。

門檻高,意味著他們處在行業的頂端,意味著他們相對穩定。在這樣的單位裡,一是員工不易覺得到組織的衰敗,呼籲的行動會相對滯後;二是即使感覺到了,也會努力修正自己的認知,證明自己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完全有價值的。這種滯後與修正,都是忠誠的具體體現。

但是,一旦這裡單位的人選擇離開,往往比那些常態組織離開的人更激進,很多死忠粉一旦脫粉後,往往會反戈一擊,造成更大的殺傷力。

(四)退出的成本。

退出成本高的單位,人們在都面對績效下降時,往往優先選擇呼籲,而不立刻退出,從而給組織績效的回覆提供緩衝。但是在這樣的單位裡,你很難用退出來進行威脅,呼籲的效果並不好。

每個單位、每個人的退出成本是不一樣的。

級別越高,在組織內權力越大的人,退出的成本越大,也越相信自己有“撥亂反正”的能力,體現出對組織更大的忠誠。家族企業的退出成本也很高,因為退出企業,同時也意味著退出家族這個關係網,這更讓人無法去面對。

辭職被說忘恩負義,職場上要不要講忠誠?


後記:

回到小慄這個案例,他需要做這三步:

一是分析自己的進入成本、退出成本、選擇的空間,以及當前在公司裡的狀態,來決定自己採取多大的呼籲比重。

二是憑良心做事,直述己見,說該說的,做該做的,做到仁至義盡。

三是做好退出的準備。當你的呼籲真的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時候,該走就走,不需再為情感羈絆,正如文中所分析的:退出不是背叛,而是無奈的提醒。

我是 ,擁有多年職場打磨和管理經驗,專注人生算法和職場進化,堅持輸出職場解決方案,歡迎關注、評論和轉發,我們一起精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