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尿是否對孩子有影響,多大開始把尿合適?

用戶53061933255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並不建議爸爸媽媽們用把尿作為孩子方便的一種方式,不管是對於多大年齡的寶寶來說,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很好的。而我們建議,如果寶寶比較小的年齡的時候,可以用紙尿布,或者隔尿墊,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其實完全沒有意識的,他們不會提前告訴爸爸媽媽想拉屎撒尿,而是在方便後感覺到不舒服才會哭鬧,所以這個時候採取嬰兒用品是比較好的方式。而在寶寶逐漸長大之後,建議還是給寶寶買一個嬰兒坐便器,培養寶寶坐便的習慣,這些原因都是因為把尿其實存在很大很大的弊端。

比如,把尿這種方式其實對孩子的脊椎並不是很好,因為嬰兒時期的寶寶發育還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把尿姿勢倘若錯誤,會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出現脊椎側彎駝背等等問題,所以非常嚴重。

還又,把尿方式寶寶的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反而易尿頻,甚至會出現條件反射,爸爸媽媽出現這個動作孩子就會撒尿,但是這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會徹底排乾淨,會出現尿頻的情況喲。

最後,就是很多家長都知道把尿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象!這些都是因為寶寶頻繁用力所導致的後果,而造成的影響可能對寶寶來說是一種無法逆轉的麻煩,所以我們還是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們儘量減少甚至是放棄把尿的方式,而是選擇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寶寶獨立的如廁喲。


孕媽學堂

很多新手媽媽都會疑惑:“到底要不要給寶寶把尿呀?”、“為什麼有的媽媽說給寶寶把尿是十惡不赦!”下面我就來說說寶寶把尿把便的問題。

把尿把便是個什麼鬼?

直白的說,就是家長給寶寶建立條件反射的行為,通過發出“噓噓”的聲音,以及固定的動作,定時定點訓練寶寶來排尿或者排便。


把尿,到底對不對

看,似乎真的各有各的道理耶,你,站哪邊?


過早、強迫把尿把便的危害

與其說是把尿的危害,不如說是過早把尿、強迫把尿的危害。

一般括約肌要到3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在這之前孩子並沒有能力完全自我控制排尿排便。過早訓練把尿,容易影響括約肌的發育,同時讓他形成“被把尿才需要尿”的習慣,即使真有尿也強憋著,分不清到底是該尿還是不尿。

有的孩子,到6,7歲的時候還在尿床;有的孩子夜裡不把尿就不睡覺;有的孩子明明尿急的哭不把就尿不出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在孩子沒有需要的時候,強迫把尿把便,大人急寶寶不舒服也急,讓孩子頻繁用力掙特別容易造成脫肛、肛裂,長此以往甚至引發心理障礙,排便更困難。

如果要把尿把便,什麼時候


孩子1歲以後,開始有自我排尿排便的意識,也會通過一些行為向父母表達自己這方面的需求。譬如想便便的時候,就會出現頻繁放屁,嘴裡發出“嗯嗯”的聲音等。此時爸爸媽媽可以詢問寶寶是不是想便便了,如果是,及時把一下也無妨。


當然,如果此時你給孩子把了,但他並沒按常理出牌,也不要勉強,穿上褲子兜起紙尿褲,順其自然吧。

如果是帶小寶寶外出,請給他使用紙尿褲,再急也不要在公共場合把尿把便,這是對孩子也是對別人起碼的尊重。


在給孩子把尿把便這個事上,遵循不過早、不主動誘導、不強迫三大原則。等孩子大一點,就開始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了。


怎樣進行如廁訓練

寶寶1歲半-2歲以後,可以開始訓練他自己上廁所啦。用便盆來代替你替他把尿的過程,豈不是更好?


注意,在教寶寶自己如廁時,不要著急,即使不成功也沒什麼大不了,多嘗試幾次,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耐心,基本上2歲以後的孩子慢慢都會自己學會尿尿和便便。最最重要的,如果孩子尿褲子了,千萬不要打罵他,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其實,在寶寶把尿和訓練如廁這個事上,完全沒必要太較真。不管你覺得從小在“噓噓”聲中不也照樣長大,還是覺得把尿是件很嚴重的錯誤,都請記得把孩子的意願放在首位。不要以自己的意願去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的事,遵循自然成長規律很重要。而對於小寶寶來說,紙尿褲真的是他可以安睡到天明的利器。

Hi,我是童姐。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孩子的如廁訓練沒有準確的年齡界限,應該是依據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開展:當孩子有大小便的意識,並且可以憋住一會兒的時候,家長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持之以恆的如廁訓練。這個年齡大概是18個月左右。這時候,寶寶能夠意識到自己要尿尿,可以用語言表達給父母,並且可以憋住一會兒,直到坐在坐便器上。

我家小寶是從一歲半開始進行循序漸進的如廁訓練,沒有過把尿的經歷。有的家庭在孩子五六個月甚至更早就開始把尿,其實開展的太早,孩子並不會形成如廁意識。因為小寶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具備控制大腸、膀胱和肛門組織的能力,所以此時寶寶只是單純的記住了尿盆的用處是接尿,並沒有對大小便的自控能力——如廁的能力。

什麼時候開始如廁訓練合適呢?通常大便的訓練較容易,15-18個月的寶寶可以進行,小便的控制則較晚,在18-24個月時進行。具體開展時間還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寶寶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寶寶清楚坐便器的用處,並能穩穩地、獨自坐在自己的嬰兒坐便器上。

2、寶寶能理解大人淺顯的語言及簡單指令。只有孩子明白大人的語言時,你對寶寶說“到廁所尿尿”、“脫下褲子來、擦屁屁”等簡單的指令,孩子才有可能做出準確地反映。

3、寶寶控制大小便的括約肌已發育成熟,形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尿不溼、尿布在2-3小時內持續保持乾爽狀態,這顯示寶寶的膀胱功能和括約肌控制能力都在不斷提高,已具備定時排洩的生理條件。比如睡醒後20分鐘左右小便,準備大便的時候會臉紅憋氣、神情專注等等。此時家長就可以觀察寶寶大小便的規律,引導他每次有便意能告訴長輩,並可以憋住一小會兒等媽媽拿來便盆,或者能自己走到放置便盆的地方,坐在便盆上解決。

4、寶寶有獨立意識萌芽,期望自己做一件事情以彰顯成長的能力。除了獨立的能力發育到一定階段,我們還需要等寶寶的思想有獨立的慾望,我們才有可能去鼓勵他學會獨立處理大小便的問題,他想做和我們逼迫他去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5、寶寶很有興趣的觀察並模仿大人的動作。此時,可以帶寶寶到廁所鼓勵他模仿、學習大人如廁。最好是爸爸教男寶寶、媽媽教女寶寶,孩子2-3歲就進入性別意識敏感期,而1.5-2歲間進行如廁訓練恰好可以與與性別意識的培養有效銜接。

6、寶寶能意識到尿溼的尿布、紙尿褲不舒服,並在尿溼後告訴大人,請求更換。

即便是到達1.5歲的年齡,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開始階段,家長需要按照自己長期掌握的寶寶排洩規律定時提醒、詢問一下寶寶是否有便意,如果有,父母需要將寶寶帶到廁所,寶寶專用坐便器旁,這是寶寶獨立入廁意識培養的必經階段。當然,最初的這段時間寶寶不可避免的會出些小意外——常會尿溼褲子,但只要寶寶能夠在便盆中排洩,就應該好好表揚她一番。不要小看這一句讚美、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正式慶祝寶寶小小的成功為寶貝良好習慣的固化、自信心的樹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水亦田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新手爸媽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把尿:

把尿其實就是通過訓練建立一種條件反射機制,寶寶通過聽到熟悉的把尿聲音或固定的動作而產生尿意的過程。

那麼到底該不該給寶寶把尿呢?這似乎是一個永遠爭執不休的話題。

支持把尿的一方尤其是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認為:1.把尿可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自主排尿方式;2.避免紙尿褲尿溼後屁股捂出尿布疹,使寶寶感覺更舒服,同時也節省了紙尿褲的費用;3.誰不是被把著尿長大的?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而不支持把尿的一方認為把尿的危害較大:1.過多的把尿,寶寶肛門括約肌發育還未完善導致脫肛,而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現象,加大排便費力程度,從而引發肛裂;2.長期把尿,寶寶的尿道和肛門括約肌得不到刺激,只會對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影響膀胱儲尿功能的建立,導致寶寶不會根據便意排便;3.沒有掌握寶寶排便的時間規律就進行把尿,會讓寶寶產生抗拒心理,給以後的正常如廁帶來困難;4.長期把尿影響寶寶的髖關節發育,導致畸形,對寶寶的心理性格也會造成傷害

十月菌認為總體來說,把尿行為是不夠科學也不鼓勵提倡的。如果有的家長實在有把尿需要,可以儘量減少把尿次數和每次把尿時間,一切都是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為目的,家長們慎重對待!


十月呵護

實在不知道這個問題為什麼到現在還有爭議?過早地給孩子把屎,把尿不利於孩子的發育,這難道不已經是育兒界的共識了嗎?而且有些人會說,那我家把屎把尿就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實際上就這個回答本身就一點都沒有科學精神,科學絕對不是因你一家孩子的現象就能說明一個問題的,而是說相比較把屎把尿和不把屎把尿來說,前者更有可能造成一些問題。對於尿布,有很多誤解,很多人說用尿不溼會造成紅屁股,或者會把小寶寶的皮膚捂壞。實際上紅屁股是護理不當的結果,並不是和尿褲的使用有直接的聯繫。做尿布的生產廠家也是做了很多很多的研發,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只要尿布溼了及時更換,並且注意使用護臀霜,並不會造成紅屁股。而相反並不是說用傳統的布墊著,就不會紅屁股,如果不注意及時更換, 那一樣是會紅屁股的。還有人說,用尿布會造成腿合不攏,實際上小嬰兒本來就有腿的自然彎曲,是一種正常的發育階段,和用不用尿布沒有任何關係。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完全是沒有必要把屎把尿的,等到了一歲半之後,他們才有可能自己控制大小便。在這之前,當然把屎把尿也稱不上是什麼如廁訓練了,把尿的時候尿出來了,那隻能說明是一種巧合,是孩子剛好想尿尿。到一歲半或者兩歲後,隨著發育,小孩自然就學會了表達想要大小便,也會逐漸會控制相關的肌肉,這個時候再進行如廁訓練也會簡單得多。首先可以給寶寶講一些如廁讀物,引導他們學習,其次,可以在家裡準備小馬桶,在他們表達了想要大小便之後,幫助他們使用馬桶,也可以逐漸嘗試在家的時候不用尿布,最後,當白天可以完全好地控制大小便之後,再考慮夜間摘掉尿布。


桔子幫小幫主

多大適合如廁訓練

如廁訓練一直是低幼寶寶的一大重要課題。而有無徹底脫掉紙尿褲,更是判斷如廁訓練成功與否的最後一步。一般女寶寶到了2歲前後,就能順利完成如廁訓練,脫離紙尿褲等輔助;而男寶寶則需要到3歲前後才能完成這件事情。

具體到每個孩子,當然節奏還有個性差異。白天的時候,告別紙尿褲要簡單些。晚上就難了。說好了夜裡有尿要叫爸媽,結果還是尿床了。那這紙尿褲,到底是繼續穿呢,還是繼續穿呢?

其實,這個時候有個很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問問孩子。當孩子選擇繼續使用紙尿褲,那麼尊重孩子,再給孩子一段心理上的準備時間,同時頂住旁人“這麼大還用紙尿褲呀”之類的驚歎之語,對自己的孩子懷抱信任,並繼續恰當的如廁訓練和引導。當孩子選擇徹底脫離紙尿褲時,給孩子及時鼓勵。誇他長大了。這會讓孩子很受用。當然,隨後父母也需要做好孩子可能尿床的心理準備。

把尿對孩子的影響

儘量把這個事情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自己。孩子在如廁訓練過程中的自主性,就得到了充分尊重;控制感也能得到滿足,這對孩子的人格發育其實非常非常重要。

孩子2-4歲,以體驗和滿足排洩感受為核心。孩子們的排洩物,是他們在這個世上的第一件作品。這是他們了不起的創造。何時排洩,在哪裡排洩,孩子需要獲得自主權,並體驗這裡頭的控制感和創造的快感。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正是在這一關鍵時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如果父母如廁訓練過早,比如總是把尿,或者夜裡頻繁詢問孩子要不要尿尿,或者過於關注孩子是不是又尿了,或者是不是還沒拉,再或者對孩子尿床反應過度,諸如此類,其實是奪走了孩子的控制權,干預甚至剝奪了孩子如廁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快感。

心理諮詢師們發現,那些強迫性人格或者控制慾過強的人,早年都經受過過早、過於苛刻的如廁訓練。更有多少人,他們人格里的自卑、固執、機械、刻板等因素均源自如廁訓練留下的傷痕。更別提那些因為不恰當的如廁訓練,導致的嚴重心理創傷。


積木育兒

把屎把尿是不科學的育兒方法,嚴重的甚至會損傷括約肌,導致寶寶尿頻。

1.損傷括約肌

父母無法預知寶寶的排便時間,所以就頻繁的把尿,那麼寶寶也會頻繁用力。加上寶寶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脫肛會造成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度,易引發肛裂。

2.與痔瘡形成有一定關係

傳統把尿或把便的方式,易造成嬰兒脫肛現象,造成產生痔瘡的前提。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也有一定的關係。

3.容易導致尿頻

父母把便,使寶寶對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從而排便,而正常情況的排便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反射,長期把便使得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易尿頻。從長遠來說並不利於寶寶身體健康。

4.為如廁訓練帶來困難

有過把尿經驗的媽媽不難發現,把尿時寶寶可能會把上半身挺起來,這正是他們表達抗拒的一種方式。這種情況下,父母會堅持,這給寶寶幼小的心靈帶來傷害,反而為以後的如廁訓練帶來困難。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朵媽是大王

天氣漸漸暖了,奶奶和姥姥又開始嘮叨了,“天熱了可以把尿了”,“今年夏天不穿紙尿褲了”,“夏天穿紙尿褲會悶壞”,此處應有科學育兒媽的一聲“呵呵噠”……

經常有寶媽在後臺問我,糕媽你訓練年糕自己上廁所了嗎?弱弱地說一聲,懶媽媽覺得紙尿褲挺好的,壓根不著急這事兒……

Anyway,是不是科學育兒,都會遇到“教孩子上廁所”這個千古難題,所有媽媽都要面對“啥時候脫紙尿褲,怎麼進行如廁訓練”。好了,在你進行如廁訓練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以下問題。

問:最理想的訓練時機是什麼時候?

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寶寶對上廁所表現出興趣,並且表現出以下7個信號,就可以開始如廁訓練。

1、對馬桶、坐便器或穿內褲感興趣;

2、能聽懂你的指令並乖乖的照做;

3、想上廁所時,能用語言、面部表情或其他姿勢來表達;

4、能保持兩小時以上屁屁乾爽;

5、在尿布上尿溼或便便後會抱怨不舒服;

6、已經學會拉下和提起褲子的動作;

7、能在坐便器上坐下和起立。這種狀態通常會在2歲左右出現,並且因人而異。

問:我想在女兒2歲前給她做如廁訓練,可以嗎?

如果更早開始訓練,通常會花費更久的時間,還有可能給寶寶造成壓力。因為寶寶可能還沒有辦法準確地告訴你她想要去廁所的意願,或者肢體協調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無法自己穿脫褲子和控制排洩。他也很可能一玩就忘記要上廁所,結果尿在褲子上。

問:有人說夏天給寶寶開始訓練比較好,可是現在天還冷,我要等到夏天嗎?

一般來說,夏天是個開始訓練的好時機,因為這時候寶寶穿的少,方便自己穿脫褲子,就算弄髒了也好清理。但如果寶寶已經準備好了,不一定非等到那個時候。之前糕媽呼籲過,冬天在家裡可以給寶寶開暖氣,穿的少好活動,現在再加上一條,穿的少還方便做如廁訓練。

問:我給2歲半的兒子做如廁訓練已經有半年了,但好像還是看不到成功的跡象。這個過程還要持續多久?

從開始教寶寶如廁,到他能夠自己上廁所,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3-6個月。不同的寶寶會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可能幾周就學會了,也有一些需要花費半年到一年。

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研究顯示,

如廁訓練不是一件能夠快速、順利完成的事。寶寶要能夠用語言表達上廁所的意願、能夠感知尿意和便意、知道走去廁所需要的時間、能夠自己穿脫褲子等,這些需要他語言、認知、肌肉、肢體協調等各項能力的發展和支持。所以媽媽們要有耐心,陪伴寶寶完成這項重要的挑戰。

問:我妹妹給她的孩子使用獨立的兒童坐便椅,而我鄰居推薦馬桶圈式的坐便器,到底哪種坐便器更有效?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坐便器,只要寶寶感覺舒適並且安全就可以了。如果使用馬桶圈式的坐便器,記得在寶寶的腳下放一張小踏凳,方便他爬上爬下,坐在上面的時候也可以放輕鬆;同時,家長要在旁邊監護。如果是像小凳子一樣的坐便器,就可以讓寶寶自己坐著啦。

問:我應該給他穿一次性的訓練褲,還是直接換成普通內褲?

如果你很難接受寶寶把衣服和床弄得一團糟,或者經常要帶寶寶外出,不方便替換乾淨的衣褲,就使用可丟棄的訓練褲。如果寶寶基本都待在家裡,並且已經準備好自己上廁所了,不妨直接換成普通內褲,尿溼的時候他更容易感覺到。

問:我應該教我的兒子站著尿尿還是坐著尿尿?

最好先學習坐著尿尿,再學習站著尿尿。寶寶最初並不能很好地分辨和控制大小便,小便有時會伴隨大便一起排出。讓他先坐著尿尿,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清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他更有效地學習如廁。

寶寶在開始學習一件事的時候,最好能把他需要考慮的因素減到最少。如果寶寶在上廁所前還要考慮是坐著還是站著,他就會猶豫一會兒,在這幾秒鐘的時間裡,寶寶可能已經在褲子上解決了,這無疑會給他造成壓力。

問:我的孩子會在坐便器裡尿尿,但不會在裡面排便,我該怎麼做?

寶寶通常在學會排尿的1-2個月後,才慢慢學會在坐便器裡排便

拒絕排便容易造成便秘的問題,大便乾硬會讓排便變得困難,會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寶寶不願意在坐便器上排便,不要太勉強他,先給他換上紙尿褲,讓他在紙尿褲上解決。同時在不勉強他的情況下,讓他嘗試穿著紙尿褲在坐便器上排便,成功以後當著寶寶的面,把便便丟進坐便器裡。然後再慢慢過渡到讓寶寶光著屁股在坐便器上排便。

問:我的兒子總是來不及走到坐便器就尿出來了,請問怎麼辦?

把坐便器就近放在他身邊。他在房間時就放在房間裡,在客廳玩就放在客廳裡,睡覺時就放在床邊,坐車時就把便攜式的坐便器放在車上。等寶寶能夠及時走到坐便器上廁所,再逐漸增加他和坐便器間的距離,直到把坐便器放在固定的位置(例如衛生間裡)。

另外,要確保寶寶的衣服方便穿脫。儘量穿寬鬆、方便穿脫的衣服(避免連體衣、揹帶褲),避免因為來不及脫褲子而尿在身上,增加他的焦慮感和挫敗感。

問:帶寶寶外出時,還要繼續如廁訓練嗎?有什麼方便的辦法?

開始如廁訓練後,最好堅持在每天的固定時段給寶寶做訓練

。如果帶寶寶外出,可以在車上備一個便攜式的坐便椅或馬桶蓋,在裡面套上塑料袋,這樣寶寶方便後,只需把塑料袋紮緊丟棄即可。

10個問題,是否解決了你內心的疑問?如果這些問題你都瞭然於胸了,並且你和寶寶都準備好開始如廁訓練了,那麼就行動起來吧,你會發現,上廁所這件事情,竟然也可以這樣腦洞大開!


年糕媽媽

1.影響寶寶脊椎。你想啊,把尿的姿勢。寶寶的脊椎並沒有完全發育好,長時間的把尿勢必會給脊椎帶來很大壓力,對於寶寶來說,其實把尿的姿勢也不是那麼的舒適。

2.對括約肌不好。把尿會讓娃可能有尿不會自己尿,而一把沒尿也會憋出尿。尤其是那種寶寶沒有尿意,家裡長輩還要強行的把尿,造成孩子哭鬧,可是家長並不明白寶寶的意思,還在繼續把尿,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3.對娃的心理不好。你想啊,本來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還有那麼多噓噓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容易引發痔瘡和脫肛。局部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肛裂。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陸妍如

一談到把尿這件事,總是會很明顯地分成兩派,一派遵循傳統的觀點認為 給孩子把尿可以幫助他學會控制大小便,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後他自己上廁所更容易。而且可以讓他擺脫紙尿褲、尿布的束縛,減少尿布疹。

另一派觀點認為,在寶寶的排洩器官沒有發育完善的時候給寶寶把尿其實就是強制寶寶排便,容易導致寶寶的逆反心理,這種控制孩子身體和精神的做法會對他以後的生活產生影響。

那麼,儘早給孩子把尿,真的能幫助寶寶更早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嗎?

孩子的發育有他自己的規律,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父母在給孩子設定排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把尿這個動作來反射性排尿。1歲之後,孩子們開始有了一點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並不完善。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個道理。很多父母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時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時候自己尿了,就會責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罵的方法來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須告訴父母。這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可能都有一定的傷害。

西爾斯醫生:1歲半以後再開始如廁訓練效果更好

今天的父母不必再因為要早早的訓練孩子上廁所倍感壓力了,那些把上廁所訓練視為好父母標誌的時代過去了。在那些日子裡,孩子越早一日吃三餐,越早斷奶,越早獨自上廁所,越早獨立媽媽就越“稱職”。這也難怪,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乾。父母當然希望寶寶儘快學會上廁所。

大部分寶寶18-24個月時,控制排洩的肌肉才成熟。2歲以前,寶寶的腎臟等器官發育還不夠成熟,此時對寶寶進行排便訓練,收效甚微,甚至有的父母每隔10分鐘左右就把一次,如果寶寶不尿還會抱怨、訓斥,這樣會給寶寶帶來挫敗感,對寶寶的身心都不利。2歲以後,寶寶無論從生理上還是神經心理方面的發育均已趨於成熟,對大小便逐漸有自控意識,此時訓練孩子排便會事半功倍。

崔玉濤:紙尿褲影響孩子生殖器發育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也未發現類似問題。倒是傳統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嬰兒脫肛現象,造成痔瘡的前提。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係。

孩子帶紙尿褲並不是為了使大人省事,關鍵是不要給孩子造成不良刺激。待孩子2歲後會感到排尿或排便至尿褲內不舒服時,家長就要因勢利導帶孩子到坐便器的地方,使孩子形成排便與坐便器的關係,很快就會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美國媽媽:強制孩子大小便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

美國兒科專家堅決反對強制訓練孩子大小便,反對對尿床的孩子進行體罰和羞辱。他們認為5歲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現象,批評會增強孩子壓力而適得其反。

另外,他們認為訓練孩子大小便要保護孩子好奇愛學習的天性,用多種辦法正面鼓勵。比如尿溼的後可以過一會再換,告訴他乾的比溼的舒服,讓他們獨立學習如廁沖水等,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過早強制孩子的大小便讓孩子從小就喪失了被尊重的感覺,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心理影響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不僅與孩子的生理發育有關,還關係到孩子的心理發展。”浙江大學附屬精神中心宋海東醫生表示,如果孩子在開始如廁訓練之前,心理上還沒準備好,就可能產生問題。

美國兒科專家布萊澤頓醫生就曾提出,當父母不願等待,過早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孩子可能會感覺被侵犯,甚至會在馬桶前尖聲哭叫,或是躲進角落悄悄地大便。

把屎把尿,通常是大人主觀上認為小孩子有需求,或者到一定時間就“應該有了”。但如果小孩並不想,反而可能會哭鬧。大小便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需要孩子根據自己的發育狀況逐漸掌握的一種能力,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強迫孩子,可能讓孩子從很小就喪失了被尊重的感覺,甚至有的老人每隔10分鐘左右就把一次,如果寶寶不尿還會抱怨、訓斥,這樣會給寶寶帶來挫敗感,對寶寶的身心都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