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前言

西漢作為我國封建歷史時期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歷史學家們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之一。縱觀西漢整個歷史時期,我們可以看出西漢的建立、發展、強盛再到最後的衰落就是一個封建王朝完整的興亡過程。

如今人們對於西漢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漢武帝執政的階段,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固然十分強盛,但是也離不開西漢初期所奠定的基礎。

早在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就已經建立了修生養息的發展政策。政治上剪除異姓王的割據,軍事上不斷完善軍隊建制,經濟上注重減輕賦稅勞役,鼓勵百姓積極參與農業生產,保證王朝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基礎穩定發展,已經為之後的文、景二帝奠定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局面。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漢文帝

文、景即位之後,對於高祖的黃老思想繼續保持,並且將眾多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進行了制度化的安排。賦稅固定到三十稅一,勞役規定可以縮減期限,法律制定上以寬減省罰為主要原則。文、景時期最重要的成就是對高祖留下來的同姓諸侯們進行了武力平定,西漢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這也為年輕的漢武帝舒展其雄才偉略,為西漢的強盛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漢書》載:"吳大敗,士卒多飢死叛散。於是吳王乃與其戲下壯士千人夜亡去,度淮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鏦殺吳王,盛其頭,馳傳以聞。"

劉徹即位之後,西漢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不論從中央還是地方來看,都處於一片祥和的氛圍當中。但是有一點不足的就是,西漢初期的那種黃老思想依然在當時佔據主流地位,這種以和為貴、無為而治的治國方式,在逐漸強大的西漢已經不太實用了。更重要的是當時西漢許多政策法令還是沿用秦朝時期的,漢武帝不願做守成之君,便開始了他對於帝國全方位的改革之路。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農業有序發展

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帝國的官僚統治基礎

西漢的中央機構,尤其是決策集團依然採用的是秦朝時期的三公九卿,這對於西漢初期王朝的治理和政務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前幾任皇帝也一直對他們表示尊重,尤其對丞相的態度更是謙恭之至。所以丞相在漢武帝以前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高的,國家的所有政事都需要經過丞相過目和決定,甚至還包攬了王朝的行政權。

漢武帝是一個不堪束縛的君主,因此他想要最大程度提高皇權的地位,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即位就開始不斷擴張皇權,滲透到王朝的各個機構,這就和當時的丞相發生了衝突。漢武帝設立了一個由自己的親信官員組成的參謀集團成為自己的秘密領導班子,漢武帝規定關於國家管理的重大政事無需經過丞相過目,直接交給自己,並與自己的參謀集團進行商議,當時被稱為"內朝"。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漢武帝

"內朝"的出現標誌著丞相之權有所削弱,這也是漢武帝直接向昔日位高權重的丞相所發出的挑戰。從此以後,王朝的重要政事全部通過武帝組織的"內朝"進行商議決策,然後在將結果或者詔令發給丞相去執行。由此可見丞相的權力已經侷限於決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並且在職能上更趨向於一般的行政機構,秉承皇帝旨意辦事。

漢武帝將皇權在中央決策機構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之後,便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軍功地主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多數已經走向末路,繼承爵位之人大多是一些碌碌無為之輩,武帝十分看不上他們,便開始為帝國選拔人才。他接受大臣意見設立了察舉制,讓地方各郡推舉品德高尚、口碑較好的人上報中央,考核通過之後在擔任正式官員。這種方式為中央選拔了眾多人才,有效地擴大了王朝官員來源的範圍和統治基礎。

《資治通鑑》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董仲舒

經濟大規模改革,王朝走向經濟強國

西漢的經濟雖然經過了文、景時期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復,並且王朝各方面也基本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使當時的經濟又遭到了不少損失。另外,各諸侯國地區原來都有著自己的財政系統,尤其是在貨幣方面與中央有著巨大的差別,一個高度統一的王朝卻沒有相統一的貨幣,這令當時的商業貿易無法順利進行。

漢武帝繼位之後,發現了這一問題,率先從統一王朝的貨幣開始。

當時不僅各諸侯地區的貨幣與中央統一發行的不符,而且就連鑄幣權地方也掌握著一部分,這就使得中央無法實現財政統一。對此,武帝下令將地方,尤其是原諸侯國地區的錢幣統統由中央進行回收,杜絕地方再次出現原來的錢幣。除此之外,武帝還將鑄幣權收歸到中央,嚴禁地方私自鑄造錢幣。中央將回收的錢幣統統進行重新鑄造,並且由當時的財政部門以五銖錢的形式重新發布。這種錢幣重量很實,保值率很高,因此西漢經濟得以健康發展。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五銖錢

原來地方諸侯還掌握著地方的資源控制大權,尤其是在食鹽和鐵器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中藥資源更是如此。七國之亂的爆發,就是因為吳楚兩國長時間依靠自己封地的資源優勢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從而發動的。漢武帝鑑於教訓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立了專門管理鹽鐵生產和經營的部門,也就是說從此以後,諸如鹽鐵此類資源的生產和銷售全部由中央掌握,嚴禁百姓和商人私自販賣。

《史記》載:"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煮鹽,官與牢盆。欲擅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

漢武帝即位之前國家的物價一直都不是非常穩定,尤其是糧食,經常因為天災歉收或者豐收而導致價錢過高或者過低。這對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農民的農業收入都造成了重要影響,對此,漢武帝聽取了大臣的建議設立了均輸平準官員和機構來負責對全國的物價和物資運輸進行調控。同時在京師設立平準官,負責全國物價的調控,這樣原來那種物價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桑弘羊

儒家思想的確立:獨尊儒術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西漢初期的幾位皇帝在統治思想方面均採用了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這的確為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國家形勢的不斷變化,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已經不在適合封建統治的需要了。

漢武帝即位之後,由於長時期推行黃老之學,統治者對於國家的各個層面都採取了儘量不干預,任其自由發展的政策,這就使漢武帝時期王朝的思想比較混亂。

《漢書》載:"至武帝卽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會竇太后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事又廢。陽為德,陰為刑。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這種思想混亂的局面發生在統治集團內部非常危險,這會使官員們絲毫不會將皇帝的威嚴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習慣了那種自由散漫的政治氛圍。皇帝的權威不能確立,便會引發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危機,因此漢武帝急需改變這種局面。他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意見,主張採用儒家的治國思想,希望在仁政治國的基礎上,重新確立大一統的思想基礎。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孔子

董仲舒主張將皇權提高到跟天一樣的地步,他認為君權神授,統治者是代替上天治理國家和百姓的,具有絕對的權威和力量。所以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是屬於君主的,當然君主也不可肆意妄為,一旦社會發生動亂那就是上天在懲罰不負責任的君主。由此董仲舒的說法將皇帝提高到與上天平等的地步。

同時董仲舒並不是一味採用儒家思想,他還吸取了法家、陰陽家等多種流派的思想,尤其是將法家那種強調君主專制的思想融入到儒家當中,形成了一套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這套思想為皇權的重新加強、思想的逐步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西漢因何強盛?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更有文韜武略的武帝的統治

鹽鐵論

評價

西漢經歷了三代君主的休養生息之後,終於在漢武帝時期迎來了王朝建立以來的最大最徹底的變革。漢武帝對於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思想層面的改革,都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這對於後世封建王朝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

經濟方面錢幣的製造、鹽鐵在生產和銷售方面收歸中央掌握以及調控全國運輸與物價的均輸平準政策,這雖然不是漢武帝首創,但卻是漢武帝時期進行了完善的整理和系統規劃的。這為今後各王朝在經濟層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

在思想層面確立了以儒家治國思想為核心,這保證當時大一統局面的鞏固,儒家從此成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佔據統治思想地位的重要流派。要知道此時的儒家已經不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流派,雖然有著儒家的外殼和理念,但是已經融入法家的思想。為了適合封建統治和君主專制加強的需要,儒家已經變成了一套外儒內法的思想。

總之,正是通過年輕有為的漢武帝在各方面的改革,使得西漢徹底擺脫了初期那會經濟薄弱、發展較慢並且飽受匈奴入侵的落後局面。

漢武帝統治時期的西漢王朝正處於封建統治和國家實力不斷加強和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為之後驅逐匈奴勢力的大肆入侵、開闢震鑠古今的絲綢之路,為西漢在古代世界的崇高地位都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