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起兵靖難時候這三人居功最著

永樂皇帝,明太祖與馬皇后第四子也。馬皇后和朱元璋共生五子,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成祖棣、周王橚是也。

明太祖做吳王的時候便立朱標為世子,世子的意思就是襲替父親王爵的兒子,和太子接替皇帝位置一個意思。明太祖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帝王,深信立嫡立長的古訓,為了培養朱標,朱元璋真是用盡心力、煞費苦心,處處用心教導。朱元璋對功臣是大殺特殺,對刑法也尚嚴酷,侄子朱文正也被賜死,但是對二十多個兒子可是呵護備至、仁愛周全。可惜天命無常,人壽有定,朱標太子年僅38歲便撒手人寰,拋棄了朱元璋和朱允文駕鶴西去,獨自西天逍遙。

朱標的驟然離世給了朱棣機會,朱棣雖然說是在朱允文削藩以後才造反,然而建文元年朱棣便起兵靖難,似乎一切都已經準備充分,實在是說不好之前是否已經在積極準備造反事宜了。

話不絮煩,今天只說永樂皇帝靖難起兵之時,諸位武將衝鋒陷陣、謀劃決策為功最的三個人。

永樂皇帝起兵靖難時候這三人居功最著

影視劇張玉形象


永樂靖難之役,武將之中居功最著的便是張玉。張玉字世美,祥符人(今河南開封)。張玉在元朝官至樞密知院,元朝滅亡的時候跟隨元廷遠走大漠,洪武十八年在大漠歸來降附明朝。跟隨明軍出征,征戰至捕魚兒海,數次出征北逐擾邊之敵。隨後調任燕山左護衛,多次隨燕王朱棣出塞征伐,因驍勇果決、善於謀畫有智計而受到朱棣親任。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之時,張玉首先帶人佔領北京城九門,三天時間就撫定城內外,為朱棣起兵造反築造了大本營的基礎。張玉在征戰中不僅是武將統帥,更是充當智囊的角色。當時朱棣的第一大智囊道衍和尚和朱高熾負責留守北京,軍中屬張玉最有謀略。張玉獻計派遣朱能殺馬宣,降遵化,分兵攻下永平、密雲,收羅精銳降兵充實軍隊,於是燕師兵勢大振。在月漾橋生擒潘忠、楊松,於真定擊敗南軍主帥耿炳文,俘獲副將李堅、甯忠,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級。隨後又敗安陸侯吳傑軍,數戰全是依賴張玉取勝,張玉儼然成為燕軍的靈魂人物,包括朱棣在內上下軍士無不悅服。

又北上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解除了後顧之憂。張玉隨軍前往,在兩個時辰之內攻破大寧,斬殺都指揮朱鑑,擒獲都指揮房寬。朱棣收編寧王朱權所部蒙古兵士朵顏三衛,實力大增。張玉白溝河大勝李景隆,攻佔德州,進圍濟南三月,又攻破滄州,擒獲徐凱。東昌之戰中,盛庸重兵圍住朱棣,朱棣突出重圍以後,張玉誤以為朱棣還在包圍圈,奮勇突入重兵陣中尋救朱棣,手殺數十人,被敵兵重創力盡死於戰陣。

張玉之死,史載燕軍上下為之喪氣,頹靡不振。朱棣更是痛哭不止,深以為損失最重要的大將。朱棣登基以後追贈張玉榮國公,諡忠顯。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間王,改諡忠武,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明成祖廟廷。

永樂皇帝起兵靖難時候這三人居功最著

朱能雕像


朱能字士弘,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朱能的父親朱亮早年隨明太祖起兵,積功做了燕山護衛副千戶,朱能襲承父職,隨事朱棣王府。從軍北征,降服元太尉乃兒不花。燕兵起,首先和張玉謀劃誅殺張昺、謝貴,奪下北京九門。帥兵攻佔薊州,殺馬宣,下遵化。

張玉主謀,朱能主勇。在滹沱河率領三十人敢死隊大沖南軍隊伍,南軍數萬人潰不成軍,降附三千多南軍兵士,朱棣親自寫信褒揚慰勞了朱能。跟隨援助永平,戰走吳高,襲克大寧。又在鄭村壩襲破李景隆,白溝河作為前鋒大破平安的軍隊,參與燕軍圍攻濟南,降服萬餘人。

東昌之戰中,朱棣被盛庸、鐵鉉用重兵攻圍數重。朱棣當時危在旦夕,時勢非常緊急,朱能率領周長等人突入重圍左衝右突殊死搏鬥,最終保護朱棣突出了包圍圈。大將譚淵死後,燕軍士氣低落,朱能連戰連捷,挽士氣於低谷,士氣為之大振。大將王真戰死淝河後,眾將全都沮喪想要班師回北京,只有朱能按劍堅定的說「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隨後打敗平安銀牌軍,攻拔靈璧,生擒平安,撫降兵士十萬人。又攻破泗洲,渡過淮河,拔盱眙,下揚州,渡江,入金川門。以勇武戰功輔佐朱棣成為皇帝。

朱棣做了皇帝之後,封授朱能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賜與世襲券書。後來朱能在永樂四年十月出徵安南的時候病死軍中,年三十七。

永樂皇帝起兵靖難時候這三人居功最著

薛祿


薛祿,膠人(青島),排行老六,軍中兵士稱呼其為薛六。以士兵從燕王朱棣起兵,參與北京城奪門。真定之戰中,南軍左副將軍李堅迎鬥,戰鬥一開始便被薛祿用槊刺於馬下擒獲,升擢為指揮僉事。

跟隨大軍援助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又轉馬還救北平,先打敗南軍遊騎。被升為指揮同知,作先鋒攻大同,從戰白溝河。東昌之戰,率領五十人騎兵戰敗南軍數百人。朱棣敗走北平的時候,薛祿把埋伏的堵截南軍全部擊敗。薛祿在單家橋之戰時,被南軍大將平安生擒,但他奮力掙脫繩索,拔刀殺死守卒,飛馳而回,又繼續作戰,終於擊敗平安。此後,薛祿又攻破順德(今河北邢臺)、大名、彰德(今河南安陽)、西水寨,生擒都指揮花英。乘勝攻下東阿、東平、汶上,連戰淝河、小河、靈璧,功最。入京師,擢都督僉事。

張玉以將略功績作為朱棣第一靖難大將是名副其實的,張玉雖為救主戰死沙場,但是死後卻受到了很大的榮寵多受褒揚推崇,後代子孫亦成為明王朝第一勳族,也算是功成名就吧,在天之靈也可以得到安慰了。朱能以勇武果敢奮戰軍中,軍中將領屬朱能最為年輕,和張玉一起被朱棣視為左右手。朱能擅長撫慰士卒,死後兵士為之痛哭。朱能後來被追封為東平王諡武烈,洪熙皇帝時,配享成祖廟廷。薛祿並沒有在靖難之役中封侯,而是在永樂十八年授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陽武侯。薛祿歷事三朝,竭盡忠智,樂與兵士同甘苦,為一時朝廷宿將。

​明史載:「靖難」諸功臣,張玉、硃能及祿三人為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