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而童年的時間卻越來越短。”

確實,童年的時光,總是快樂而短暫。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呢,也都努力的想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為此,有的人放棄了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而更多的媽媽卻要兼顧工作和家庭,還時常會因太過忙碌無法陪孩子而自責。

作為一個當過全職媽媽,並正在創業中的二寶媽,我發現其實當我眼裡只有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孩子時,即使只用了5分鐘,孩子的情感需要就很容易被填滿,之後他們就能自己安靜的玩耍很長時間。

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其實我們陪伴孩子一生,他能記住的,也就那麼5個時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握住這些特別的時刻。

1.你讓孩子感到安全的時刻

孩子都是敏感而脆弱的,有很多讓他們感到害怕的東西,比如怕黑、怕生人、怕蟲子等等。

而你對孩子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們安全感的建立。當孩子處於恐懼中時,如果你給予他們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勵,那麼孩子就會感到安全;而如果你不理孩子,甚至斥責他們“膽小鬼”,那隻會加深他們的恐懼。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愛的感覺。噩夢後的一個擁抱,哭泣時的一句安慰,都是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讓他們能走出去面對世界最大的保障。所以記得無論發生什麼,告訴孩子“有我在”!

2.你給孩子全部關注的時刻

我一直強調要去“陪伴”,而不是“陪著”孩子。你沒有足夠的時間不要緊,但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女兒,去年考上了哈佛,一家四口,三個學霸,女兒與父母同為哈佛校友。

奧巴馬有多忙大家都知道,但就算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他也每天都要回家給孩子讀書,也從未缺席過一次家長會。

他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這位全世界最忙碌的爸爸,卻給了孩子最優質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是培養一個優秀孩子的必要條件。所以,多花點時間和心思去陪孩子吧,哪怕只是一起玩個遊戲或者一起讀個繪本,孩子會銘記這些你全心全意陪伴他的時刻。

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3.你和另一半相處的時刻

你和另一半是如何相處的,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因為愛是一種傳承,孩子長大後,也會複製父母的相處方式。

試想一個在父母不停爭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去尊重、愛護他人呢?他們只會對婚姻產生恐懼。

而如果孩子在父母相親相愛、和諧的家庭中長大,他們的內心就會特別的安定。

一個從小在愛裡長大,身邊充滿了幸福感的孩子,那他的人生也不會差到哪去。

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4.你評價孩子的時刻

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會固化一輩子,在成年後,即使花數倍的精力,也未必能修正過來。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給孩子貼過“膽小”、“挑食”、“不愛說話”等標籤,並在孩子面前重複的唸叨?

這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孩子,從而向著“標籤”的方向發展,最後呢,就真的變成了那個樣子。

說來也是挺神奇的,我小時候本來挺愛吃麵條的,結果有次不小心嗆著了,姥姥就說:“這孩子,不會吃麵條”,每次要做麵條的時候,姥姥都說:“別做了,靜靜容易嗆”。

後來,我自己也開始害怕吃麵條了,偶爾吃一次都會萬分小心,結果卻幾乎每次都被嗆到,好像真的就不會吃了……

可能,就是這麼偶爾的一次事件,但孩子卻會因為你無心的一個定義,而真的變得“膽小”、“馬虎”、“不聽話”、“不愛吃麵條”起來……

所以,不要再亂給孩子貼標籤啦,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圍了個框框,會限制、誤導孩子的發展方向,而這些,都不是我們想看到吧?

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5.家庭固有的傳統時刻

Dave wills說:“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我們可以將此理解為,我們的生活,需要充滿“儀式感”的時刻。什麼是儀式感?《小王子》中的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可以是每年定期帶孩子去旅行、節日和生日準備盛大的party,也可以僅僅是每天睡前的那一句“晚安”。

那些平淡瑣碎的舉動,多年以後想起來,都是我們和孩子這一輩抹之不去的美好回憶。

願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在這個紛紛擾擾卻又平淡無奇的日子中,多一些生活的小確幸。不為別的,只為更好的感知生命,熱愛生活。

你陪孩子一生,他也許能記住的只有這5個時刻

我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他們的人生,很長。

而人生本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起點很重要,能跑多久跑多遠也一樣重要。

如果註定了,我們只能陪孩子跑上一程,那麼我希望,可以留給他們更多更美好的回憶。

願這些回憶,能激勵讓他們能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懼風雨,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