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要規避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記住全世界多元化成功的只有一例就是美國的GE公司,同時也是在其神奇的CEO傑克韋爾奇的帶領下走上巔峰的。

其身後的接班人表現都非常平庸,以至於GE越來越平庸了,2018年被剔除出了待了120多年的道瓊斯指數。

在此之前,GE通過併購和業務擴張,把觸角伸到了家電、航空、消費類電子產品、金融、醫療、媒體、安防等領域,旗下有多家子公司,雖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斷對業務進行加減,依然是全美最大的綜合性工業集團。

韋爾奇在的時候對GE進行了大的手術,凡是不能在行業前三名的子部門全部砍掉,力爭成為各細分行業的前2名,但是隨著韋爾奇的退休,公司業務日益臃腫,子公司在細分行業開始下滑,慢慢地落後於其競爭對手霍尼韋爾,ABB,西門子等。

現在很難說GE就是多元化成功的案例。

股票投資要規避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3M公司,但是不要忘了3M公司靠的是創新和專利,3M從膠帶紙,到口罩,存儲硬盤,到電子聽診器,應有盡有,號稱歷史上生產了6萬多種商品,但是幾乎每一類商品3M都做到了唯一或者第一,主要是基於他鼓勵創新的機制和文化,目前是世界前500強公司。

我覺得3M更像是一家平臺型公司而不是多元化公司,因為一旦一種產品普及了之後,哪怕還是賺錢的,公司會依然決然放棄掉,去尋找新的產品。

看看我大A股能有幾家做成像GE或3M的公司,康得新號稱做中國的3M,筆者早期是化工行業研究員,從他上市以來表示一直看不懂他,看著他成為牛股,看著他宴賓朋、起高樓,也沒敢推薦,因為我知道成為3M或者GE是多麼小概率的一件事情。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篇就講分工的重要性,資本主義效率的提升就在於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現在特朗普逼著華為用自己的技術其實是嚴重違背資本主義精神的。

我國前二十年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房地產,所以你看到不管是央企還是上市公司,很多公司都有房地產業務,哪怕一個公司是搞農業的也要弄塊地開發,一家搞糧食安全的央企和搞化工主業的央企,居然最賺錢的是他們的房地產公司。

所以為什麼要多元化,一是經不住誘惑,想盡量多地抓住賺錢機會(民企),第二希望規模最大,規模越大能支配的資源就越多(央企)。

筆者曾經研究過的一家做改性塑料的上市公司金髮科技,在自己的領域做的一直不錯,但是老闆嫌來錢慢,2007年高點到長沙拿塊地,增加了房地產業務,結果碰到08年金融危機,土地爛尾成為包袱,最後不得不剝離。

還有很多上市做縱向一體化,從下游整車到電池的原材料鋰資源,希望把全產業鏈的錢都賺了,結果遇到某一個環節出問題,公司所有業務就會受拖累,所以縱向一體化在我看來並不是降低風險,而是增加風險了。

比如某上市公司本來做鋰電池的,碳酸鋰價格下跌本來應該受益的,結果自己投了個很大的碳酸鋰項目,投產後遇上價格暴跌,大幅虧損成為公司的包袱。

民營企業最容易犯的是第一個毛病,什麼賺錢想做什麼。

比如曾經做避孕套生意的人福醫藥,收了麻醉藥,又去做化藥,少數民族中藥,然後是血製品,還去搞醫院,搞商業渠道,收購金融資產結果把自己搞的越來越龐大,但市值卻越來越小,據說這兩年在拼命做減法。

股票投資要規避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人福醫藥歷年股價表現

央企容易犯第二個錯誤,一般都希望大而全,本來是個水電公司,有錢了要搞金融,要搞房地產,搞環保,結果把自己弄的越來越大,而效率越來越低。

股票投資要規避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葛洲壩歷年股價表現

股神巴菲特老先生選擇股票有幾個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公司一定要專注主業。

巴菲特不喜歡多元化的公司,一方面研究起來比較複雜,不太好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一個團隊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巴菲特希望買公司就是因為你是行業裡最好的團隊,你專注於你最擅長的事情就可以了,如果要多元化也是投資人的事情,投資人可以通過投資不同行業的公司來規避風險。

從我們A股的實踐看,大多數多元化的公司都很難成為行業的優秀領導者,而一旦其中一項業務遇到困難,則整個公司都會被拖累,公司的股價可能會大幅下跌。

以曾經的藍籌股鹽湖股份為例,鹽湖股份是一家屬於青海國資的優秀化工企業,原來主要的業務就是生產鉀肥,盈利非常好,淨利潤曾經高達24億,市值1500多億。

但是公司後來投資百億開展鹽湖的綜合利用項目,其產品主要是傳統大宗化工品,週期性較強,當項目開出後,產品價格大跌,加之公司距離下游消費地較遠,運輸成本較高,公司被拖入了嚴重虧損的境地。

股票投資要規避盲目多元化的公司

ST鹽湖歷年股價表現

2017年以及2018年公司分別虧損43億、36億,股票被ST,目前市值180億,相比最高峰下跌了80%多。投資多元化的公司,其風險之大,難以想象啊!

因此,投資股票盲目多元化的公司最好不要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