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宜的迷茫與掙扎:資本運作、多元化、轉型升級

新海宜是一家通信配套設備供應商。2006年上市後就玩起了資本運作,且一直在“轉型升級”。

這家公司先後涉足PE股權投資、節能環保、遊戲、小貸、電商物流、新能源數不清的領域,可以說是什麼領域熱就涉足什麼。如此讓人眼花繚亂的跨域投資,在新海宜眼中,其實就是六個字:大通信+新能源。

多元化的投資背後是新海宜的資金壓力,2016年新能源領域的幾項重要投資失利,也導致其2017年歸母淨利潤虧損額高達1.15億,這也是新海宜上市12年來的“首次虧損年”。

1

多元化更像迷茫的掙扎

新海宜(002089.SZ),坐落於蘇州工業園,前身是成立於1997年1月1日的海樂公司,一直到上市時,都是一家面向蘇州市場的通信配套設備供應商。

這個行業起初利潤率較高,新海宜也得以快速成長,逐步走出蘇州市場面向全國銷售。2006年11月30日深交所上市。上市之前,教師出身的張亦斌、馬玲芝夫婦作為新海宜的實際控制人,合計持股51.82%。

2007年,新海宜實現營收2.01億,同比增長28.63%;歸母淨利潤2597.89萬元,同比增長3.21%。此後幾年傳統通信業務營收在穩步增長,2011年營收達到7.85億,歸母淨利潤達到1.81億。這是新海宜的高光時期。

2012年,通信網絡設備行業增速放緩,競爭變得加劇。新海宜也的業績增長遇到困難,儘管當年營收增長4.7%達到8.17億,但歸母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39.10%,重新回到1.10億的水平。2013年,新海宜營收微增,僅有8.23億,歸母淨利潤也下滑至8535.30萬。

傳統通信業務已進入白熱化競爭,盈利空間遭受擠壓,新海宜開始思考下一步往哪走。

其實,早在2011年,新海宜就未雨綢繆做了佈局,投資蘇州納晶光電有限公司意圖進軍LED產業;2013年,歷經兩年謀劃,新海宜找到了方向,決定在原有通信業務的基礎上,增加節能環保。

那一年,新海宜和旗下子公司不斷對LED、電商平臺研發和遊戲產業鏈打造等領域進行投入,除此之外,新海宜還投資了小貸公司、遊戲公司、電商物流公司。

此後幾年,新海宜各重要業務板塊都開始變動。對於轉型,新海宜在2013年年報中這樣表述:戰略轉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唯有著眼未來,充分發掘自身優勢並順勢而為,才能保證公司穩健持續的增長動力。

2014年,新海宜確定了“大通信”和“新能源”兩條業務主線。2016年,新海宜全面佈局新能源產業鏈,逐步在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進行投資佈局,先後收購多家公司,2016年營收大爆發,達到17.42億。

2017年,新海宜正式改名為“新海宜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決定圍繞新能源做一番事業。新海宜繼續在新能源電動汽車領域內投資,去地域化、去通信化,並且逐步剝離遊戲等弱勢業務。

單一主業很難把盤子鋪大,收入多元化有利於抵抗風險。不過,多項轉型利弊兼而有之,現在,新海宜的主業是什麼?從2017年年報看來,目前佔比最大的是專網通信產品,其次為LED產品,新能源業務佔比還很小、很小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傳統的通信行業黃金歲月大勢已去,新海宜從上市第一年年起,新海宜就開始投資,並確定“大通信”+“新能源”兩條業務線。這麼多年,併購為支撐新海宜業績貢獻了大部分。

從下圖可以看出,上市第一年,新海宜合併報表1.56億收入和母公司1.47收入持平。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2007年開始,隨著投資子公司數量的增多,新海宜合併報表收入開始超過母公司營收。2007年—2014年,是新海宜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子公司貢獻收入大幅增長,2014年母公司營收僅為3.56億,而全年營收達到11.42億。

2015年-2016年,母公司業務和子公司營收同步增長,2016年全年營收高達19億;2017年,全年營收減少至16.05億,其中母公司業務驟減,僅剩5.44億。

但從淨利潤來看,2007-2011年,無論是母公司淨利潤還是合併報表淨利潤,都呈現出上升趨勢,2011年雙雙達到頂峰。此後,二者紛紛下滑。

2014年,當母公司業務淨利潤還在下滑的時候,子公司淨利潤增加帶動整體業績增長,2014年、2015年,新海宜淨利潤高達1.47億、1.58億。2016年,母公司業務和子公司業務紛紛下滑,一直持續到2017年,雙雙虧損。

2

業績承諾屢屢“放飛機”

投資佈局涉及各個領域,新海宜真是不差錢嗎?錯!

2009年之後,新海宜短期借款規模開始飆升,由2.82億增加至2015年的25.58億,6年增加8倍。2016年、2017年,短期債務也一直盤踞高位,分比高達24.80億、21.86億。

然而,新海宜貨幣資金基本沒有大的改觀。2016年,新海宜貨幣資金僅有7.19億,2017年僅剩3.49億,底子越來越弱,資金捉襟見肘。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新海宜債務叢集,如牛負重,換來的卻是其在新能源領域的“華麗轉身”。

早前投資過氟特電池和安靠電源的新海宜,2016年繼續加大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先後參股陝西通家(主要產品為新能源純電動物流車)和江西迪比科(主營業務為動力鋰電池電芯);2017年,新海宜投資海四達電源。可以說,新海宜的佈局已經囊括整個新能源產業鏈。

投資的這些公司卻大都成了拖累業績的包袱。風雲君梳理發現,收購的企業中,旗下子公司大多表現也不佳。2017年,13個子公司及參股公司中,僅有5家公司盈利,其餘8家公司均在虧損。

嚴重的是,2016年的兩筆溢價收購甚至直接導致2017年業績首次虧損。

2016年9月,新海宜斥資3.33億受讓湖南泰達所持有的陝西通家汽車20,812.50萬股份。加上對陝西通家汽車增資2億,取得通家汽車12,500萬股份,新海宜共持有通家汽車33,312.5萬股份,佔通家汽車總股本的38.07%,成為陝西通家第二大股東。

新海宜斥資5.55億收購的陝西通家是一傢什麼公司呢?

公告顯示,陝西通家主要業務是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與銷售業務,目前主要產品系電動城市物流車——電牛1號。天眼查數據顯示,陝西通家2009年2月註冊。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這筆交易以陝西通家2016年預計淨利潤(1.5億)的8倍,即12億作為陝西通家100%股權的估值水平。事實上,根據收購方案顯示,陝西通家2015年淨利潤僅有3506.79萬,且2015年底的淨資產僅有8400千萬,絕對是高溢價收購。

2016年1-3月,陝西通家淨利潤為-2800.35萬。湖南泰達卻向新海宜承諾:陝西通家2016年、2017年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5億元和4億元,合計不低於5.5億元。這能完成嗎?

事實證明,陝西通家確實沒能完成,而且比預期相差甚遠,2016、2017年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別僅為2051.56萬、-8805.75萬,合計虧損6754.19萬,完成率為-12.28%

對於這筆投資,按照交易方案,湖南泰達需支付業績補償款2.35億,然而至今未支付,導致新海宜2017年大幅虧損。

對於新海宜而言,在幾年投資之路中,業績承諾未達預期的事情並不是個例。

2016年7月5日,新海宜斥資2億元增資江西迪比科,持有其20%的股份。根據預案,採用收益法預估,江西迪比科整體預估值為9.49億元,60%股權的預估值為5.69億元,賬面淨資產值(未經審計)為1.85億,預估增值率為412.99%。

交易方案顯示,江西迪比科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4月淨利潤分別僅有1441.19萬元、3221.24萬元和735.35萬元。曾金輝、若彥投資承諾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江西迪比科扣非淨利潤不低於7300萬元、1.3億和1.9億,累計徑扣非歸母公淨利潤不低於3.93億元。

江西迪比科交出的答卷也很難看,實際完成情況同樣遠低於承諾數。2016年、2017年實現淨利潤分別為4,229.62萬元和461.55萬元。

針對江西迪比科的實際經營情況,新海宜董事會在問詢函中表示,目新能源汽車動力產品訂單較少,與寧德時代等巨頭相比,暫無競爭優勢。對於這樣的回答,風雲君只想問,收購的時候咋不這樣說呢?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這兩項收購不盡如意也就罷了,新海宜交代成績單時的態度也是含含糊糊,甚至玩起了業績變臉。

2017年10月28日,新海宜首次發佈2017年業績預增公告,預計淨利潤變動區間為9037.94萬元–1.04億元;同比增加230%–280%。嗯,淨利潤增幅可觀。

2018年1月31日,新海宜發佈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預計2017年盈利2.13億–2.26億;同期增長677%–727%。淨利潤比預計還多一個億,真是好極了。

然而,三個月後,2018年4月21日,新海宜便通過第三修正報告,出其不意的宣佈:預計淨利潤從+2.2億變為-1.12億

對於已在A股混了12年的新海宜而言,這樣的反轉令人懷疑。

風雲君發現,就在披露這項淨利潤虧損1.12億噩耗前一天(4月20日),新海宜便以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為由停牌。直到2018年7月20日,整整三個月後,新海宜復牌,自此開始下跌之路。

公司業績做成這樣,截至2018年8月10日,實際控制人張亦斌已經把持有的新海宜所有股票進行了質押,質押股份比例為總股本的18.01%。其妻子馬玲芝跟著張亦斌累計質押數量佔持股比例的42.86%。

張亦斌質押公司所得資金都用在哪裡了?2016年11月1日,新海宜曾在回覆深交所問詢函中表示,質押所得資金主要用於補充張亦斌控股公司蘇州海競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日常經營資金。

新海宜的迷茫与挣扎:资本运作、多元化、转型升级

3

被套的員工持股計劃

比業績變臉還嚴重的是新海宜的股價,上市至今的12年時光,新海宜的股價一直不出色,最近更是跌跌不休。

儘管如此,頻繁轉型的新海宜依然對自己的前途“信心滿滿”。

2014年8月28日,新海宜公佈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最終,張亦斌、馬玲芝及部分董高監、員工共計178人共用合法薪酬、自籌資金購買16,939,986股,成交金額合計234,964,713.08元,交易均價為13.94元/股。鎖定期為2015年1月17日至2016年1月16日。

這波員工的收益如何呢?

截止2016年7月18日收盤,新海宜的股價為9.24元/股,與13.94元/的員工持股價格相比,折價率33.72 %。

2015年9月7日,新海宜公佈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但事後因公司定期報告、業績預告敏感期及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等因素,2016年3月17日,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終止。

2017年4月20日,第三期員工持股計劃公佈,最終,張亦斌、馬玲芝及部分董高監、部分員工(合計不超過120人)累計購買公司股票18,164,055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1.32%,成交金額合計132,303,674.95元,成交均價約為7.28元/股。即2017年7月14日至2018年7月13日止。

這批員工也在浮虧。2018年7月20日,新海宜收盤價已跌至5.45元。相比7.28元/股的價格,幾乎全部陣亡,折價率為25.14%。

兩次員工持股計劃資金的來源為員工合法薪酬、自籌資金,風雲君不得不感,如果存在銀行裡,好歹也有幾個點的利息收入啊!

結尾

員工持股計劃的被套反映了管理層對股價的錯估 ,風雲君想說的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投入什麼都賺錢。新能源產業雖好,但以目前的實力來看,關鍵是投資方向也是不斷變幻。

新海宜不斷的跨域投資,未來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

本文源自市值風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