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前言

白銀啊,令無數國家嚮往的貴金屬。我們可以在電視劇中看到演員們飾演的角色動不動就拿出銀元寶來,是不是就在袖子裡拿出一疊銀票。那麼,銀票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呢?銀子又是怎麼流通起來的呢?

馬可波羅曾經在歐洲誇讚中國的紙幣,可見當時紙幣不但先進而且是被認可的,史書上的資料也說明當時中國的印鈔技術是非常先進的,那為什麼在明朝紙幣卻慢慢退出市場了呢?白銀又為什麼能成為明朝乃至世界的通用貨幣呢?其實我國的紙幣在宋朝已經出現了,就是大家熟悉的交子,元朝的時候已經有了專門的紙幣相關法律。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紙幣弊端盡顯,誰的錯

紙幣是好的,可是紙幣的印刷是很簡單的,相對於銅幣來說,紙幣的成本太低了。元朝貴族為了追求財富,大數量印鈔,這樣做的後果是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這也是元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公元1375年,明朝發行了屬於自己的紙幣,明朝的紙幣叫做"通行寶鈔"。只是明朝統治者並沒有在前朝的滅亡上學到紙幣的重要性。明朝也發行了大量紙鈔,通貨膨脹使老百姓的生活都收到嚴重的影響。

對於明朝來說,找到可以代替紙幣的貨幣是首要任務,統治者發現了白銀這個好東西。作為貴金屬,白銀的價格比較穩定,而且便於攜帶,易於分割。於是,白銀開始成為官方貨幣。明朝政府的貨幣有自己的名稱——金花銀。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可以說白銀的出現幫助大明王朝度過一個劫難,是明朝免受紙幣帶來的危機。官家一直沒有廢除包抄,只是隨著白銀使用的越來越普遍,寶鈔自己退出流通市場。

隆慶時期,皇帝下令:"買賣貨物值錢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一錢以下者,只止用錢。這意味著白銀確立了它的合法地位。"

事實上,明朝官家已經開始大量使用白銀了。

民間賦稅,各地供納,都是以白銀運往京城。大人小孩,幾乎都會辨別銀子的重量、成色。銀子此時不是象徵貨幣,人們不會像做硬幣一樣,將白銀做成固定價值的錢幣;而是稱重,白銀是需要切割來花的,賣家需要多少,買家就用剪刀剪多少。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白銀需求增加,怎麼辦

大量的白銀流通是很可怕的,在加上融化白銀時有損耗,白銀越來越稀缺,怎麼辦呢?統治者下令開採銀礦。

《天工開物》有記載:"凡銀中國出,浙江、福建舊有礦場。"

銀礦也是有限的,何況當時的技術條件,能開採出來的銀礦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此時,並不是只有中國缺乏銀礦,世界上也缺。西方開始派船隻出海尋找黃金,大航海時代來了!只是還沒有到東方,西方人就找到了白銀。有了白銀的西方國家,西方貴族,開始迷戀東方的奢侈品,東方的中國,剛好缺乏白銀,彷彿商量好了一樣,世界兩端的文明開始交匯。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在印度洋,甚至其他海域,不斷的有水下的瓷器出土,這說明當時東西方的貿易還是相當發達的。為了獲取更多白銀,明朝政府不得不重新重視海域,鼓勵與西方人做生意,朝廷也專門有人負責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

中國的瓷器、織物、絲綢、茶葉對於中國來說,都是低成本的物品,對於遙遠的西方各國,這些是無價的奢侈品,西方人花費大量的白銀購買中國的產品,中國的白銀儲備增長十分迅速。據有人計算,中國那時候白銀佔世界白銀的一半,這樣的貿易對中國農民也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白銀越來越少,新花招

在不斷的貿易中,許多農民不再種地,轉而成為手工業者。中國的的紡織技術得到提高 ,工商業更為發達。尤其是在江蘇,許多農村消失不見,出現了很多新的小型的城鎮。還有人自己做不完訂單,去僱傭更多的人來為他工作。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可以說,這個時期,中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小荷才露尖尖角"。全世界的白銀兜兜轉轉,最後都來到了中國,對於有限的白銀來說,中國的白銀越多,其他地方的就越少,長此以往,歐洲各國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們將貨幣換成瓷器、絲綢等等,流入中國的白銀卻再也不會流出。

在白銀流通的時代,一個國家沒有白銀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就像歐洲各國,在失去大量白銀後,正在經歷一場經濟危機,同時流入中國的白銀也是越來越少。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白銀的性質必須改變。各個國家開始把白銀熔鑄成不一樣的貨幣,然後賦予它價值。

此時的白銀更多的不是代表本身價值,而是象徵著國家信譽的貨幣。在黃金成為世界性流通貨幣前,白銀成為世界流通貨幣。白銀的越來越少告訴我們,貨幣是需要流通的,貨幣流通,市場才會有活力,世界範圍內的貿易活動才能更好更有序的運行。

明朝到底為何放棄紙幣?其中有何原因?明朝白銀與紙幣有何關係?

個人總結

不管是白銀還是紙幣,又或者甚至是黃金,作為貨幣都沒有錯,錯的是當他們作為一種貨幣流通的手段。貨幣的價值在於流通,貨幣的流通則會帶動生產的發展。另外,貨幣流通應當遵循規律,不可任意破壞規律。元朝與明朝大量發行紙幣,使得通貨膨脹嚴重,明朝白銀只進不出,不但讓國內的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阻礙,還會讓人覬覦中國數量龐大的白銀。

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完全反對明朝的做法,在這一時期是我們擁有白銀最多的時候,這代表著很多勝利,比如,紡織業的人們,其他手工業者們,還有許許多多下海與西方國家做生意的人,他們的努力在當時看來可能不算什麼,但是現在來看,他們對於中國的社會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 《天工開物》
  • 《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