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其實就是五千年的戰爭史。因為歷朝歷代都是在戰爭中誕生,又在戰爭中滅亡,統治期間也是戰事頻發。既然有戰爭,就會誕生功勳卓著的知名將領,人們稱之為名將。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幾乎是千篇一律,越是戰火紛飛的年月,誕生的將領越是出名。這是因為,軍人,自古以來就是為戰爭和守衛和平而生的,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統治中,最為混亂的如戰國時期、秦末漢末、隋末唐初等都是英雄人物最多的時候,即便南宋時期軍力羸弱,也出了岳飛、韓世忠、狄青等十大名將。

可是,當我們回顧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卻發現好像沒有幾個能記得住的出名將領,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清朝沒有名將嗎?

其實不然,清朝是靠著武力奪取的天下,那就自然要擁有頗多能征善戰的將領才行,之所以很少被後世人們記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誕生於清朝早期入關之時,例如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莽古爾泰、鰲拜等。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這些人一路率兵南下,手段甚是血腥,人們不想提及。另一方面,清朝名將大多為滿族,名字比較複雜,喜歡歷史的朋友或許能記得住他們,但普通百姓記起來就困難了,所以久而久之也就逐漸淡忘了他們的卓越戰功。

不過,即便刨除清早期那些開國將領不說,例數康熙朝之後的清代名將,小編還是可以說出十人,這些人無論保境安民還是對外作戰,其一生的戰功也都能堪稱佳話。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康熙朝的圖海,算是康乾時期清軍著名戰將,康熙朝平三番就是在他手上實現的。當時南方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番實力頗大,聯合在一起對抗清軍絕對有壓倒性優勢。而當時的清王朝,還不止要面對這三股勢力的聯合進攻,在外有虎視眈眈並不斷侵襲的沙俄,蒙古、西藏勢力也都蠢蠢欲動。大清國庫空虛,康熙能撥調的兵力、物力也很有限。就是在這種困難情況下,圖海依然可以指揮東拼西湊出來的各路清軍一路向西向南,剿滅三番,立下了蓋世功勳。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另一位出自康熙朝的名將應該就是將臺灣收回中國版圖的施琅了,施琅的海戰確實堪稱經典,能以一向不善水戰的大清水師擊敗以海戰聞名的臺灣水師,施琅的海戰功夫算是清王朝在海戰中唯一的了罷,據說直至百年後,清朝水師戰船和打法還在沿襲施琅的戰術,這一方面體現了其海戰功底,另一方面也是顯現出清朝海上過於羸弱的短板。

年羹堯和嶽鍾琪是雍正時期的兩員大將,二人均出自西北,嶽鍾琪還是年羹堯曾經的副將,也是他的繼任者。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年大將軍威名在康熙晚期直至雍正中早期享譽了十餘年,戰功卓著,整個川陝都是他打下來的。可年羹堯自恃功高,專橫跋扈,在四川及西北領兵多年雖戰功無數,但也貪婪異常,西北各省都要向其賄賂,否則輕則丟官,重則抄家滅門。年羹堯日常生活極講究排場,奢靡程度連皇家都比不上。

正是因為這些,最後年羹堯被雍正斬首,而頂替其位置的就是雍正中期的大將嶽鍾琪。嶽鍾琪為人要比年羹堯低調得多,但還是被雍正以"誤國負恩"等罪名奪官拘禁,直至乾隆時期被釋放後重新啟用,參與了平定大小金川等戰鬥。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乾隆一朝誕生的名將傅恆、阿桂、福康安三人,傅恆是孝純皇后的弟弟,乾隆朝當朝國舅。在平息準葛兒部叛亂、督師指揮大小金川等戰役中立有重大戰功。阿桂也是乾隆朝的一員大將,參加了平定大小金川和大小和卓的戰鬥,後與傅恆攜手擊敗了襲擾邊境的緬甸軍,兩度鎮壓甘肅回民起義,為乾隆朝的安定立下赫赫戰功。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在傅恆、阿桂之後,福康安也可堪稱乾隆朝的後起之秀,他是孝純皇后的外甥,與傅恆一樣也是皇親國戚出身,除參與了大小金川之戰和鎮壓甘肅回民起義等戰鬥外,福康安還領兵鎮壓了臺灣林爽文起義,指揮了驅逐廓爾喀的戰鬥,居功甚偉。

清朝康乾時期雖然也出過上述七位名將,但因為那時的清朝正值國力鼎盛時期,總兵力要遠多於清朝初年,而戰力又強於晚清,打過的大小戰鬥除康熙一朝外,幾乎全是以強敵弱,勝也勝的理所當然,所以很難體現出領兵將領的才能。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較之康乾時期相比,晚清三傑的名聲就非常響亮了,甚至對大清的功績均可以與清朝初年的多爾袞、多鐸等人齊名。

曾國藩本為一文人,但學富五車,在舉國大亂的太平天國時期為替朝廷平息叛亂而棄筆從戎,指揮湘軍奮勇作戰。當時大清一直依賴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被太平軍打的節節敗退,甚至連總督都死在了戰場上,而湘軍所率領的湘軍卻一路凱歌,直至滅了太平天國,將霍亂平息。

曾國藩為人低調,從不張揚,其一生不但為大清屢建戰功,而且還培養了維繫清王朝之後上百年的一批能臣干將,因此,無論是功勞還是名氣都算是清朝時期漢人中的第一將。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曾國藩一手栽培的起來的青年俊才,也與其並稱為晚清三傑。如果把曾國藩看作是南宋末年的一代名將孟珙的話,那麼左宗棠與李鴻章比與張世傑、文天祥了。因為他們不但在才華、能力上頗為相像,而且在命運上也是有著共同之處。

左宗棠相對還比較幸運,因為在他建功立業的時候還正值曾國藩等人打造的同治中興年間,當時搖搖欲墜的清朝由於有著曾國藩等人的鼎力輔佐,出現了難得的喘息時期,甚至有機會真正實現轉折。

就是在那個時期,左宗棠坐鎮西北,指揮了清軍驅逐侵佔新疆的侵略軍,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戰爭。為清王朝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企圖利用阿拉伯肢解中國領土的陰謀,也使得新疆各族人民免於遭受殖民者統治。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而相比於左宗棠,李鴻章的命運則被後世之人唏噓不已,李鴻章本來也是頗具能力之人,卻一生少有在戰場上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作為一員儒將,他卻要替羸弱的晚清政府簽署各項屈辱條約,為了讓國家苟延殘喘的存活下去,不得不硬著頭皮與列強數次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遭受國人唾罵。

中國曆代都有名將誕生,那清朝的名將又有哪些呢?

其實以李鴻章的才能,如果放在盛世時期,哪怕是早上一百年,或許都是名垂千古的一代能臣了,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但是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李鴻章能在談判桌上維繫著清王朝命運,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如果沒有他,中國在當時或許會更加悲慘。在李鴻章死後,清王朝也再沒有與其同等能力的肱股之臣,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

總體上講,清朝也並不是沒有能征善戰之人,只是大多生不逢時罷了,早期能征善戰的大將都不被人認可,中期國勢正盛,很難有其表現機會,而晚期又沒有實力讓他們來發揮,所以清朝的將領才很少有戰功顯赫被後世敬仰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