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管寧

公元158年,管寧生於北海郡朱虛縣,現屬山東。據說是春秋時名相管仲之後。

公元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現屬山東。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諸葛珪,時任泰山郡丞。

諸葛亮比管寧小23歲,二人同是山東人,皆名門之後。雖然二人幼年時都慈父見背,但家族潛在的文化修養不能說對個人沒有影響。

諸葛亮與管寧

管寧年輕時喜歡讀書,結交了一些好友,與華歆,邴原交好,三人合稱一條龍。龍頭華歆,龍體邴原,龍尾管寧。三人一起外出遊學,並與漢末泰斗級名士陳寔交往。在當時,能與陳寔交往是一件非常值得榮幸的事,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管寧逐漸被世人所知,成為天下名士。

公元192年,諸葛珪去世,諸葛亮兄弟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後諸葛玄去世,公元197年,諸葛亮兄弟迤邐來到湖北南陽,開始耕讀的生活。諸葛亮以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交友徐庶,龐統,崔州平等人,躬耕之餘,各處遊歷,廣泛涉獵各類書籍,讀書觀其大略。在荊州襄陽一帶,名氣漸起,號“臥龍”。

有一次,管寧與華歆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態度又扔了它。

諸葛亮與管寧

又一次,他們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華麗服裝坐著馬車的人恰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子非吾友”。

諸葛亮在隆中過著耕讀生活,好為梁父吟,經常自比為管仲樂毅,雖然當時的人並不認可這個說法,但徐庶,崔州平等人卻很信服。諸葛亮交友廣泛,上至士大夫,下至農夫走卒,皆其友。

諸葛亮與管寧,起初都是讀書人,都是各自讀書團體的核心人物,一南一北。不過他們對待朋友的方式不盡相同,管寧只選擇價值觀和自己相同的人,諸葛亮對待朋友卻很包容。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管寧邴原等人為避禍遠度遼東。管寧在山谷間築草廬,耕作,也開始講學。不過管寧只講儒家經典,並不涉及天下大勢。仰慕管寧的大名,不少人追隨而來,有讀書人也有普通百姓。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聽管寧講學,《詩經》《禮記》,漸漸的,當地民風一改以往的粗蠻,變得淳樸,禮讓。

諸葛亮與管寧

公元197-207年,這十年,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隱居,過著讀書,交友,耕作的閒淡生活。在讀書同時,諸葛亮也在研究天下大勢。他所居住的襄陽,雖然相對中原比較平靜,但是因為是戰略要地,局部的戰爭也比較激烈。諸葛亮雖然在野,不過通過姐姐及自己婚姻,與荊州之主劉表有了比較近的親戚關係,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政治信息。

諸葛亮與管寧,同在山間隱居,一個非常純粹,一個在韜光養晦。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教諸葛亮天下大事,諸葛亮對劉備講述了那番著名的《隆中對》,感劉備厚意,出山輔佐,時年26歲。

諸葛亮與管寧

這一年,管寧仍然遼東隱居,講學,但是他對當地的影響越來越大,遼東霸主公孫度對他禮遇有加。幾次想請管寧出山輔佐,但是居然就是不好意思開口相請。大概是管寧平日的處事態度太清高了,以至形成了一種無形中的威嚴。

這一年,三國裡最著名的兩位名士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一個選擇入世,一個仍然出世。之前,他們表面上幾乎在做同樣的事,但是內心裡,他們的理想卻大相徑庭。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懷著政治抱負等待機遇。管寧只是讀書講學,在他內心中,只想找一片安靜的地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文天祥《正氣歌》裡寫道:“或為遼東帽,情操厲鬼冰”。

諸葛亮與管寧

公元223年,劉備征討東吳失敗,病死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從此之後,諸葛亮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支撐蜀漢政權。再次修好東吳,擊退曹魏進犯,平定南中,屯田生產,件件是大事。

公元223年,管寧離開了遼東,他察覺到到了身邊潛在的危險,不出他所料,公孫家族後來發生的政治奪權,並反叛魏國。後被司馬懿平定,戰爭及屠殺,死人無數,遼東幾乎被夷為平地。

由此可見,管寧雖然只是隱居講學,並非不關心身邊時局,而且判斷準確,政治水平並非一般般。結合之前因中原大亂,選擇避禍相對遼東,平穩度過了三十多年,可以說,管寧其實有著超常的政治預判。只是他沒有選擇參與進去。

公元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上書蜀漢後主劉禪,開始北伐中原,開始為了人生中的理想最後的努力。研究諸葛亮的人,都應該仔細研讀《出師表》,那是用血淚寫成的。

諸葛亮與管寧

恢復漢室,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麼?其實在諸葛亮內心中是有自己答案的,那幾乎是無法實現的,自己不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

諸葛亮深知,最好的機會已經喪失了。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蜀漢已經失去了雙線夾擊中原的可能,而且對東吳也沒有優勢可言。猇亭之戰,蜀漢大部分精銳之師又被消滅。如此的國力,想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結果可想而知。

自從管寧返回中原,從曹丕到曹睿,魏國數次徵召管寧做官,而且朝廷重臣華歆,陳群等人都極力推薦,甘心讓位,但管寧都力辭不就,始終隱居於山野之間,做一位真正的隱士。

公元234年,五丈原,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在軍中,時年54歲,蜀漢也從盛期開始轉向衰落。

公元241年,曹魏又一次禮聘管寧出世,恰管寧去世,享年84歲。

至此,後漢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兩位名士皆成歷史。

諸葛亮與管寧

諸葛亮與管寧,相同的人生開始,不同的人生結局。

諸葛亮名震天下,婦孺皆知,千古名臣。

管寧似乎沒有那麼有名,他只是神一般的存在於後世的讀書人中,錢穆大師甚至認為管寧是三國第一人。

諸葛亮是有為的,從出世到入世。他謀劃天下大勢,聯吳抗曹,他治理蜀漢,北伐中原,親身策劃指揮了一系列影響歷史進程的政治軍事事件。

管寧是無為的,他只是讀書講學,身體力行,並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事件,終生選擇出世。

他穿著樸素大方,黑帽布衣,隨季節變遷著單衣夾衣。只有在祭祀時換上莊重的衣裳,並親自動手操作祭祀禮儀。平常拄著柺杖隨意漫步田原,來往村舍。在池塘洗洗腳洗洗手,在菜地瓜圃流連忘返。

管寧用他個人的端正品行,修養,講學,在無形中影響世人。

諸葛亮治理蜀漢,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繁榮,百姓富足。

諸葛亮抱積極態度對待世事,希望有所為。他嚴以律己,任用賢能之士,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發展益州經濟,法律嚴格而眾人皆服。諸葛亮是封建時代理想的賢相,也因此世代傳頌。

諸葛亮與管寧

管寧類於黃老,無為而治。在遼東三十餘年,以一己微弱之力,移風易俗,使禮儀文化深入當地人心。在管寧到來之前,遼東是一個偏遠閉塞的邊疆之地,民風彪悍,文化沙漠。管寧講學,不出於官方,但實質是教化民眾的,以德服人,其作用其實深遠。但其短處在於,教化出於自發,並不能完全解決社會矛盾,或許這就是管寧的無政府主義信仰。

歷朝歷代,皆有諸葛亮與管寧之類人物,在野與在朝。

歷史之所以精彩,因為它提供眾多精彩人物,供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