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在孩子们还小时,总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偷东西”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特别大。

往往孩子们有“小偷行径”时,家长们都会暴怒,对孩子失望,觉得孩子就是一个小偷,把孩子抓起来狠狠地打。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但严厉的打骂往往不能让孩子信服,只会让孩子们害怕,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亲子关系。

小孩子偷拿东西就是“真小偷”吗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或者已经足够大的孩子有偷窃行为,将其定义为小偷,那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定义为小偷,未免有失妥当。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其实小孩子们是没有物品所有权这一概念的。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是不知道一件物品是有主人的,他们喜欢就拿走,他们心里觉得是可以的。

像小孩子去别人家玩,看到哪个喜欢的东西,就直接拿起来玩,这其实就是孩子们没有“物品所有权”概念的最直接表现。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当孩子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自己想办法去得到。孩子们还小,他们不会有物质欲,但是他们也有基本的需求,如果父母无法让他们得到满足,见到他们需要的,就会自己动手去拿。

例如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去超市,见到想吃的东西,会直接拿起来,也不先过问一下爸爸妈妈。有时候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不会给他买,就会偷偷拿。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孩子还小的时候一惯会模仿同龄人的行为。小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候小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可能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偷偷地拿东西,他们也会跟着这么做。

之前我侄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发现他书包里有一些幼儿园里的积木,就是因为他看到有其他的小朋友这么做,他也想要,就跟着偷拿了一些回家。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来帮他们学会和认知人类社会所需要遵守的准则。但是,这个帮他们学会的过程,不应该是用暴力的行为或者言语来让他们记住。

小孩子偷拿东西家长打骂真的有用吗

记得邻居家的孩子,有一次来我家玩,临走的时候,她妈妈发现她小手一直握拳握得紧紧的,有点不太对劲。叫她把手张开,她又不肯。

她爸爸一看,就知道坏事了,知道她手里肯定偷偷拿了什么,立马就发火了,问她是不是偷东西了,就要打她。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她妈妈给拦住了,蹲下来,温柔地问她“能给妈妈看看是什么吗?妈妈保证没人会打你。”

她点了点头,张开手,里面是一个戒指。她爸爸看了更气了,骂她是个小偷,不知道羞耻。她妈妈却立马劝到,“爸爸没有别的意思,先和妈妈说一下为什么要拿这戒指。”

原来是她在我姐姐房间里玩的时候看到的,她觉得很好看,就想把戒指带回去。她妈妈跟她说“妈妈知道你不是个坏孩子,你只是单纯喜欢这个戒指。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但是你这样没经过主人同意就带走是不是不对的,你想一下,要是有人不和你说一声就把你最喜欢的佩奇玩偶带走,你会不会很伤心、很生气?”

说完,她妈妈站起来,和我姐姐很诚恳地道歉,赔不是。她看她妈妈一直在赔不是,也意识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跟她妈妈道歉,也和我姐姐道歉,知道自己的不对了,并承诺以后不会再这样做。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可见,孩子偷东西的时候,家长们冷静处理,效果会比打骂的效果来得好。

孩子“偷东西”了,家长们应当冷静处理

当发现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时,家长们不可暴怒,冷静去处理,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会高很多。

1、温和地和孩子交流,先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当孩子“偷东西”被发现了,周围人对他的异样,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肯定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大人会不会惩罚自己,会害怕。家长们这时如果对孩子加以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打骂,只会让孩子更恐惧。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还有可能留下阴影。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先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原因,不要着急追究孩子的错误,可以先问他为什么要那这件东西呀?是不是很喜欢这件东西?

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觉得你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后续你和孩子讲道理,说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孩子们更容易听进去,也不会很紧张、害怕,方便开展教育、对症下药。

2、“将心比心”,让孩子学会身处他人的立场去看待事物。比如可以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作比较,问他如果他最喜欢的玩具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别人拿走了,他会不会伤心、难过、不高兴。

孩子们更容易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也更能体会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当孩子懂了,他们更会主动承认错误,以后也不会轻易做出不好的行为,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事情,即使自己很喜欢,也不会不管不顾。

3、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虽说不能老惯着孩子,但是也不能一昧拒绝孩子们的需求。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喜欢的东西就很想要。

当一件物品孩子一直、经常性和家长们提起时,家长们可以去满足他们。这样孩子们对喜欢的物品欲望不会那么强烈,以后也不会因为诱惑而做出不对的行为。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孩子们对充满诱惑力的物品缺乏抵抗力,他们看到了就会很想要,一直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在他们能接触到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了。

4、让孩子们明白,每一件东西都是有主人的。告诉孩子们,在没经过主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拿走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想要必须先问一下别人可不可以。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欲望,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别人家拜访的时候,当孩子提出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总会立马制止。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不想说出来,有时候实在喜欢,就会自己偷偷地拿。

当孩子“偷”东西,家长们不要暴怒,冷静处理对孩子更有效

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孩子们还小,需要家长们来帮助他们了解这世上的规则。当他们不对的时候,不要急于否认孩子,冷静对待。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动机,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