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一天晚上,快要到睡觉时间了,家里的小朋友问:“你会背《登幽州台歌》吗?”

​这是她每晚的必修课,背几首诗,或者读一篇课外阅读。只是,如此发问,怎么陡然让人嗅到一股炫耀的气味。于是,我很配合地反问:

“你呢,你会背吗?”​

不及话音落,一个清脆的声音抑扬顿挫着响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知道什么意思吗?”​

“……”​

“那'涕下'怎么解呢?”​

“流下了眼泪。”​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这是一首慨叹人生大孤独的诗。我已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背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领教生命里的孤独感。时至今日,很多生命里的体验,或宏大,或细微,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且日复一日日累加、堆叠,却又无处可查。

如今,突然重听到这首诗,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向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解说孤独为何物--

此时,世界于她,犹如一个万花筒,每天校内的、校外的课排得满满,课余,有小朋友可玩,就算是一个人待着也没关系,电视里有索菲亚小公主,手机里有汤姆猫跑酷。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总有一天,她会感受到孤独的,但也必须由她自己去经历,去体会,旁人无法代劳。这事于她,迟早会来,急不得,躲不过。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其实,这诗能被人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都能熟记,多是由于其短小精悍,言辞简约,虽然因为古今个别读音的变异,押韵已不复存在,读来依然朗朗上口。

全首不过22个字,却有点儿云里雾里,让人不知该如何为其归类,前两句是五言,后两句,倒成了六言。其实,其题目为“歌”,也确实是歌而不是诗了。准确地说,它更接近《左传》时代的“赋”。

说起来也有趣,它不见于历代编纂的陈子昂诗歌名下,而是到了明朝杨慎的《丹铅摘录》才见提起。原文是这样说的: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而文籍不载。

正因为是信口而来的歌或者赋,所以文字质朴,不加修饰,很有古风,每一行的字数自然也不像诗那样严格。好遗憾,这些,又是跟小孩子当下没法讲明的。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位于现今的北京大兴。因陈子昂一首《登幽州台歌》,而天下闻名,成了不尽时空里孤独的寄托之所。

事实的真相是,这里也曾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的目的,不为别的,恰恰是为了招纳贤才,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就是当时用黄金台招纳来的第一位贤才。

由此,也不难猜测陈子昂登临幽州台时孤独的心境,前不见古人,说的可不是什么在时间轴线上过往的英雄豪杰,而是如燕昭王一般的古代圣主明君。

而能让他深感孤独,大发感慨的,也便是怀才不遇了。陈子昂的好朋友卢藏用写过一篇《陈子昂别传》,记录了陈子昂的生平。说到陈子昂在中央朝廷做官时正好赶上契丹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挂帅出征,朝廷里的很多文职官员都被派去做随军参谋,陈子昂也在其中。

当大军行进到今天的北京附近,不断接到前方溃败的消息,军心涣散。陈子昂三番四次主动请缨,愿意带一万人作为前锋和契丹决战,但任凭他如何言辞恳切,武攸宜就是不同意,打发他去做文书工作。于是,郁闷、悲愤之中,就有了登幽州台的慷慨悲歌。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有时,也会去思考人生的价值该如何设定。似乎,古时候,读书人的使命,就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为国家鞠躬尽瘁,建功立业,李白如此,杜甫如此,他们同时代的陈子昂,也是如此。

到底,这些能否实现,全依赖于朝廷,依赖于朝政,纵观他们一生,从完成人生目标来说,都是失意者。但他们的诗句,却流传下来,成了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精神食粮。

人生际遇的不顺畅,壮志难酬,使他们对于一些人生命题里的感受,比如孤独,也是比常人更加敏感。

通常,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越高,越是在现实里更强烈感受到孤独的存在。一个人时,个人的孤独不算孤独,在一群人时,一个人的孤独才刻骨铭心。又恰好离群索居的时候,面对无尽的时空,只觉得个人的渺小。

于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下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指的是小人吧,他们把一身才学的李白排挤到了政治中心之外,一生追逐功名而不得。

杜甫在晚年登高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时间如流水,多少年少时的志向,最终,都成了无能为力的伤悲。

这些都与陈子昂的孤独,多么地异曲同工。他们一生都不得志,如果他们知道一千多年后,还有一茬又一茬的小朋友在学习背诵他们的诗句,品味他们的孤独,是不是又该欣慰了呢。

有人说,互联网的时代,根本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而我感受到的是,现在的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可以用更多的维度去定义。何其有幸,东边不亮,还可以朝西边走下去。

可我还知道,前人的诗句之所以历经千年,依旧不变的共鸣,也在于总有一刻,人还是会感受到孤独的,这是人类生存于地球之上,作为个体,面对苍茫时空时无法幸免的感受。

前不见古人:幽州台上,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悲歌

-END

【作者简介:青青竹叶青。山高水远,文字相伴。浅浅文,淡淡情,写不尽的诗与远方。你若恰好在,我们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