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一天晚上,快要到睡覺時間了,家裡的小朋友問:“你會背《登幽州臺歌》嗎?”

​這是她每晚的必修課,背幾首詩,或者讀一篇課外閱讀。只是,如此發問,怎麼陡然讓人嗅到一股炫耀的氣味。於是,我很配合地反問:

“你呢,你會背嗎?”​

不及話音落,一個清脆的聲音抑揚頓挫著響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知道什麼意思嗎?”​

“……”​

“那'涕下'怎麼解呢?”​

“流下了眼淚。”​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這是一首慨嘆人生大孤獨的詩。我已記不得自己是什麼時候學會背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領教生命裡的孤獨感。時至今日,很多生命裡的體驗,或宏大,或細微,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且日復一日日累加、堆疊,卻又無處可查。

如今,突然重聽到這首詩,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向一個七歲的小孩子,解說孤獨為何物--

此時,世界於她,猶如一個萬花筒,每天校內的、校外的課排得滿滿,課餘,有小朋友可玩,就算是一個人待著也沒關係,電視裡有索菲亞小公主,手機裡有湯姆貓跑酷。

我唯一能確定的是,總有一天,她會感受到孤獨的,但也必須由她自己去經歷,去體會,旁人無法代勞。這事於她,遲早會來,急不得,躲不過。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其實,這詩能被人不論年長還是年幼,都能熟記,多是由於其短小精悍,言辭簡約,雖然因為古今個別讀音的變異,押韻已不復存在,讀來依然朗朗上口。

全首不過22個字,卻有點兒雲裡霧裡,讓人不知該如何為其歸類,前兩句是五言,後兩句,倒成了六言。其實,其題目為“歌”,也確實是歌而不是詩了。準確地說,它更接近《左傳》時代的“賦”。

說起來也有趣,它不見於歷代編纂的陳子昂詩歌名下,而是到了明朝楊慎的《丹鉛摘錄》才見提起。原文是這樣說的: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而文籍不載。

正因為是信口而來的歌或者賦,所以文字質樸,不加修飾,很有古風,每一行的字數自然也不像詩那樣嚴格。好遺憾,這些,又是跟小孩子當下沒法講明的。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幽州臺,又名薊北樓,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因陳子昂一首《登幽州臺歌》,而天下聞名,成了不盡時空裡孤獨的寄託之所。

事實的真相是,這裡也曾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的目的,不為別的,恰恰是為了招納賢才,燕昭王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就是當時用黃金臺招納來的第一位賢才。

由此,也不難猜測陳子昂登臨幽州臺時孤獨的心境,前不見古人,說的可不是什麼在時間軸線上過往的英雄豪傑,而是如燕昭王一般的古代聖主明君。

而能讓他深感孤獨,大發感慨的,也便是懷才不遇了。陳子昂的好朋友盧藏用寫過一篇《陳子昂別傳》,記錄了陳子昂的生平。說到陳子昂在中央朝廷做官時正好趕上契丹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掛帥出征,朝廷裡的很多文職官員都被派去做隨軍參謀,陳子昂也在其中。

當大軍行進到今天的北京附近,不斷接到前方潰敗的消息,軍心渙散。陳子昂三番四次主動請纓,願意帶一萬人作為前鋒和契丹決戰,但任憑他如何言辭懇切,武攸宜就是不同意,打發他去做文書工作。於是,鬱悶、悲憤之中,就有了登幽州臺的慷慨悲歌。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有時,也會去思考人生的價值該如何設定。似乎,古時候,讀書人的使命,就是通過科舉踏上仕途,為國家鞠躬盡瘁,建功立業,李白如此,杜甫如此,他們同時代的陳子昂,也是如此。

到底,這些能否實現,全依賴於朝廷,依賴於朝政,縱觀他們一生,從完成人生目標來說,都是失意者。但他們的詩句,卻流傳下來,成了滋養一代又一代人們的精神食糧。

人生際遇的不順暢,壯志難酬,使他們對於一些人生命題裡的感受,比如孤獨,也是比常人更加敏感。

通常,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越高,越是在現實裡更強烈感受到孤獨的存在。一個人時,個人的孤獨不算孤獨,在一群人時,一個人的孤獨才刻骨銘心。又恰好離群索居的時候,面對無盡的時空,只覺得個人的渺小。

於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寫下了“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浮雲指的是小人吧,他們把一身才學的李白排擠到了政治中心之外,一生追逐功名而不得。

杜甫在晚年登高留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時間如流水,多少年少時的志向,最終,都成了無能為力的傷悲。

這些都與陳子昂的孤獨,多麼地異曲同工。他們一生都不得志,如果他們知道一千多年後,還有一茬又一茬的小朋友在學習背誦他們的詩句,品味他們的孤獨,是不是又該欣慰了呢。

有人說,互聯網的時代,根本沒有懷才不遇這件事。而我感受到的是,現在的我們,對於人生的意義可以用更多的維度去定義。何其有幸,東邊不亮,還可以朝西邊走下去。

可我還知道,前人的詩句之所以歷經千年,依舊不變的共鳴,也在於總有一刻,人還是會感受到孤獨的,這是人類生存於地球之上,作為個體,面對蒼茫時空時無法倖免的感受。

前不見古人:幽州臺上,陳子昂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歌

-END

【作者簡介:青青竹葉青。山高水遠,文字相伴。淺淺文,淡淡情,寫不盡的詩與遠方。你若恰好在,我們一起聊聊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