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這個小國殲滅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這個小國殲滅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殲滅。

晉國聯合13國進攻偪陽國,想打通晉國與吳國之間的通道。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能夠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國家,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除了要跟隨大國組成聯軍,到處打仗以外,還得抱著滅國的潛在危險借道給大國,所以小國無小事,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挑動他們脆弱的神經。

公元前563年,晉國在晉悼公的引領下,已經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的國家。這個晉悼公少年老成,10多歲就登大位行大政,在風雲際會的戰亂之中,將晉國的霸業推至高峰。這個人除了年輕,魄力也非凡,甚至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東征西討。其司馬昭之心,可謂是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春秋霸主們,國力強大以後往往喜歡征伐南方的楚國,齊桓公如此,晉悼公亦如此。不過齊桓公征伐楚國,並未謀得好處,可以說謀的是近。晉悼公征伐楚國,卻並不為片刻之功,其深謀遠慮,可以說令人震驚。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這個小國殲滅

晉悼公為徹底削弱楚國,給楚國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那便是扶持楚國東部的吳國。這個辦法可以說是釜底抽薪,楚國雖然致力於北上,但在其背後始終有個隱患。可是在吳國與晉國之間尚且橫亙著一個小國,有這個小國的存在,即阻斷了晉國與吳國的通道,也就是說,晉國想要扶持吳國,贈與吳國物資與人才,就必須要打通這個通道。這個國家便是逼陽國。

當時的逼陽國國君叫妘豹,也算是個中興之君主,除了在國內發展民事,也與楚國交好,想要找個大國靠山。晉國正好就找到這個理由,說逼陽國親近楚國南蠻,集合中原13個國家,包括吳國在內。雖然晉國重臣荀罃以為“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給主戰的將軍們提出勸諫,但晉國想要打通晉吳通道之念想極為迫切,以13個國家組合起來的聯軍,征伐逼陽國的戰役居然就得以成行。當然,雖未見史書記載,但晉國竟然要找到13個國家去攻打逼陽國,這逼陽國的實力估計在當時也不容小覷。

事實也的確如此,妘豹見13國聯軍洶湧來襲,鎮定自若,可以說是大智大勇,用了幾個辦法,險些將晉國聯軍擊潰,若非時勢使然,這逼陽國大戰13國聯軍,如果取得最終的勝利,恐怕會成為古代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力託城門,若非如此,13國聯軍就被這個小國殲滅

第一招:使用疑兵之計,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將城內土山用金色的小米將其覆蓋,遠望去就像是有座巨大的米山,吃也吃不完,就算被13國聯軍圍困數載,也不會輕易失敗。妘豹想用這種辦法,誤導聯軍,卻也見出些效果,不少將軍都以為攻打逼陽國是難上加難,有的已生退意。幸而晉國主將荀罃識破計謀,13國聯軍才重振旗鼓。

第二招:主動出擊。魯國有猛將秦堇父,負責押送聯軍糧草前來。妘豹竟然出乎聯軍意料之外,派兵偷襲押送糧草的部隊,搞得魯軍大亂。秦堇父自持勇武過人,居然被小小逼陽國擺了一道,氣憤難平,乘勢帶著隊伍就想攻進逼陽國城。哪裡知道妘豹早有準備,竟然大開城門,讓魯軍長驅直入,大軍剛剛進入城門,逼陽國守城將軍就命令關閉城門,準備來個甕中捉鱉,將這魯國部隊殲滅在城門下,給聯軍來個下馬威。眼見的魯國兵將就要葬身此小國,突然城門下衝出一人,也是魯國猛將,名為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這人力拔千鈞,情急之下,用雙臂扛住閘門,大呼魯軍撤退,竟單憑一人之力,就為生死存亡之際的魯軍贏得逃生時間。

第三招:羞辱敵軍,鼓舞士氣。妘豹見兩次計謀,都未得全勝,知道兩軍大戰勢在難免,而此時城內必是人心惶惶,逃難派投降派比比皆是。妘豹便命守城將士們故意垂放布匹,戲引聯軍攀登城牆,攀爬一半之時則剪斷,聯軍數次登至半途,都重重墜落,遂是撤退而去,安營紮寨再做商議。

然而,逼陽國終究是個小國,13國聯軍數次攻伐,雖有不少將軍向主將荀罃抱怨希望撤兵,可是晉國打通晉吳之心,勢在必行,故而荀罃以不攻下逼陽國絕不後退的決心,整整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強大的13國聯軍,才將逼陽國攻下來。也是逼陽國君妘豹時運不濟,若是出生大國,或許他會成為一代雄主,卻也難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